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0数据创作者大会在上海圆满举办

2020-09-18 12: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9月17日下午,由澎湃新闻主办的“2020数据创作者大会”在上海成功召开,百余位数据领域实践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疫情下的数据表达”这一话题,继2019年首届数据创作者大会后,再次挖掘数据背后的无限可能。

澎湃新闻总编助理 高剑平

“疫情地图的实时更新、流调数据的深度挖掘、疫苗进展的即时追踪……数据在今年的疫情报道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不少作品都被广泛传播。疫情,也让以往活跃在小圈子中的数据新闻,从小众走向大众”,在主办方致辞环节,澎湃新闻总编助理高剑平说道,并向观众介绍了现场展板的创作理念——看见数据背后的人,除了冷静、客观的事实分析,数据也可以充满人文关怀。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方洁

“流行病并非偶然,人类在过去的经验,应使我们做好准备应对全球范围内的感染。” 从19世纪英国伦敦宽街霍乱谈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方洁首次发布了一份详实的《2020疫情数据报道分析报告》。百年前,约翰·斯诺用一幅标注霍乱地区水泵位置和病亡人数的地图发现了霍乱“由水传播”的证据,而在当今新冠疫情之中,数据报道也发挥了不可小觑的能量。 

这份报告由澎湃新闻湃客·有数栏目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联合出品,以疫情发展时间线为基础,从“聚焦疫情与议题流变”与“行业透视”两个方面深度剖析数据新闻的内容特征、议题偏好与未来发展的多元可能。

上海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现场工作组副组长 潘浩

从幕后走到台前,身处抗击新冠病毒第一线的工作者感受如何?在Lightening Talk环节,上海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现场工作组副组长潘浩分享了实际操作流行病调查的体验,做流行病学调查和“破案”一样,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的内容需包括感染者基本信息、诊疗信息、流调信息和检测信息四个部分。“不漏掉感染者的一切活动轨迹,对于时间,甚至于有时候要精确到分。 ”

潘浩还提到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性:一可以查明原因,避免市民患病;二利于切断传播,防止疫情扩散。“如果将新冠疫情比作洪水,疾控战士则是我们城市的守坝人。” 

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负责人 韦梦

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负责人韦梦分享了“数字纪念馆”项目的初衷—纪念逝者,更是为了活着的人。这个交互项目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变化升级,从最开始纪念“某个人”到尽可能地记录“所有人”,在素材收集上,从“编辑收录”到发挥“读者力量”,成功实践了UGC模式。最后以“一片花瓣到一万片花瓣”的视觉效果充分展示出技术和内容的完美融合。

澎湃新闻数据记者 陈良贤

疫情期间,甄别满天飞的谣言也成了一种“技能”。澎湃新闻数据记者陈良贤与大家分享澎湃美数课如何以“切片”的方式抓住谣言背后的始作俑者,造假者—“一个叫郭红的人,炮制了你朋友圈所有的‘世界失控’”,更别提造谣者甚至拥有自己的媒体矩阵。正如这句话所说的,“新闻的首要目标是向人们提供能自由、自我决策的信息”。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可以避免民众恐慌,做出正确的防疫举措。

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研究员 吕文增

疫情期间的政府信息披露做得怎么样?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研究员吕文增以公共视角研究新冠疫情数据的发布、开放和利用,并于3月份整理发布《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新冠疫情数据发布研究报告》。他指出,疫情期间,各地区政府数据发布的时效性、全面性、持续性不断加强,省级地区发布统计数据的覆盖面也越来越高。未来,政府需进一步完善疫情数据的开放和使用,建立良性的数据开放生态系统。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研究生 赵鹿鸣

从自己在疫情期间创作的作品出发,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研究生赵鹿鸣和观众分享了个人创作者参与疫情报道的经验教训。个人创作意味着独立完成数据收集、清理和可视化等一系列工作,同时也面临着伦理操作、决策流程与规范性等难题,乐趣与矛盾并存。但无论是个人创作还是团队协作,前提都需要找到“共识”,做普罗大众能理解的数据作品。

天眼查媒体生态事业部总经理 崔梦玲

数据工具如何助力选题出圈?数据既是事实的结合,又是新的洞察。天眼查媒体生态事业部总经理崔梦玲介绍了“数据工具”在数据新闻作品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顶级的数据新闻记者将散落各处的数据收集、整理、发布的过程,也是把感性的认知转化成事实与真相的过程。天眼查,深耕公开的商业数据,做更紧密的交流和更专业的平台建设,在洞察宏观经济的发展与变革上也有自己的经验与心得,无论是疫情之下全行业抗疫的观察,还是跨越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等宏大叙事话题的观察。数据新闻不是一群人的自嗨,而是一种更有意义的表达。 

迷你演讲之后,是两场圆桌论坛,以“回看新冠疫情数据报道”和“数据报道如何挖掘专业价值”为主题,复盘以往报道,探索数据新闻领域未来的可能性。

圆桌讨论:回看新冠疫情数据报道

首场圆桌以“回看新冠疫情数据报道”为主题展开,国内深耕数据新闻领域的团队负责人澎湃新闻数据主编吕妍、DT财经主编唐也钦 、腾讯新闻策划总监魏传举、网易数读主编巫雨松,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徐笛的主持下,就数据新闻制作、传播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什么样的内容容易出圈?吕妍认为应尽力拥抱核心议题,考虑“单图可传播性”,借此追问最值得传播的是什么。“能引起共情的话题”是唐也钦给出的答案。巫雨松表示,在碎片化时代,应根据不同的平台调性,配备相应的传播策略。亦如魏传举所言,如何兼顾流量和质量,是未来数据新闻传播中值得关注的领域。

圆桌讨论:数据报道如何挖掘专业价值

第二场圆桌讨论围绕“数据报道如何挖掘专业价值”展开,由Sixth Tone数据记者刘畅主持。四位嘉宾大连民族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许小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李婷、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主编沈从乐,以及前 Wuhan2020数据科学组成员、MIT疫情 Datathon Mentor冯里婧从各自擅长的专业领域出发,分享找到与数据连接点展开叙事的经历。在谈到关于未来的数据报道的展望时,责任感、想象力、专业视角等关键词被多次提及。

后续,组委会将奉上大会系列精华内容,敬请关注!

▍2020数据创作者大会

2020数据创作者大会由澎湃新闻主办。由天眼查提供大会独家数据支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提供学术支持。

▍关于有数

“湃客”是澎湃新闻旗下的专业创作者平台,“有数”作为湃客频道下设的子栏目,致力于连接和扶持具备数据挖掘与可视化能力的创作个体或团体,共同挖掘公共话题中的数据力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