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斯蒂芬·金73岁生日:为什么美国人离不开他?

2020-09-22 14: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

翻译 | 胡汇勤、Monica

编辑 | 小柿

你总是跟不上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出现了,他的作品数量让人汗颜。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有超过50部长篇小说,11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他一系列成功的非虚构作品。在电影中,他在IMDb上的署名作品高达令人震惊的数目:239个,即使这些署名中有一些属于原始资源,我们能轻易的找到60部长篇电影是直接由他的小说改编而成。

《镰刀梦魇》(1984)

这种扩散是无法停止的:1984年的经典恐怖片《镰刀梦魇》已经是这个故事的第二个电影改编,但它还是继续被制作了至少七部续集与一部重制。你也许记得大卫·柯南伯格令人恐惧的《死亡地带》(1983),但你看过2002年那部八十多集的电视剧版本吗?或者那部被《科罗拉多的孩子》的故事启发拍出的78集连续剧的《港湾》(2010)?再或者,你看过最近那部在弗兰克·德拉邦特的《迷雾》(2007)之后再次改编而成的同名电视剧吗?

《小丑回魂》(2017)

去年,《小丑回魂》的第三个版本上映(结局的标题为“第一章“,暗示更多作品的来临),同时还有《杰罗德游戏》,以及《黑暗塔》系列的开始——不管评论有多平淡,这已经是把离弦的箭了。因此,你就是跟不上斯蒂芬·金的步伐。

斯蒂芬·金是美国纸浆作家的一员,他追随Theodore Roscoe和Luis Senarens的脚步,后者被称为“美国的儒勒·凡尔纳”,在一个世纪前他的全盛时期里曾在一年内写过超过一百万字,使用过超过20个笔名。斯蒂芬·金生产了不止一个系列作品,而是一个“神话”,一个在恐怖与科幻小说之中的特殊风格世界与感受,使得他人能够将其升华及发展。就像洛夫克拉夫特(美国恐怖科幻奇幻小说作家)神话一样,斯蒂芬·金神话同样存在。

《怪奇物语》第一季(2016)

网飞(Netflix)出品的《怪奇物语》系列恐怕是近期最好的斯蒂芬·金改编作品,但实际上它与斯蒂芬·金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相反,它可爱的模仿了一种80年代风格,在宇宙的危险中描述了一种熟悉的复古斯皮尔伯格/斯蒂芬·金儿童故事。安德斯·穆斯切蒂版本的《小丑回魂》同样选择了这种复古80年代世界,似乎观众们只能通过之前的记忆来重现恶毒小丑Pennywise。神话是一个自我复制的虚构宇宙,一个自我神话的机器,一个只能看见无尽倒影的走廊之镜,脱离了任何个人的控制。

《小丑回魂》(2017)剧照

斯蒂芬·金曾经也许带着一些怜悯地观察过,“我开始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但走着走着就变成了一种经济力量。”

自从《魔女嘉莉》在1974第一次作为小说出版,接着被拿走并被融入进布赖恩·德·帕尔马70年代一系列出色的风格电影戏剧性练习,斯蒂芬·金作品被改编的模式在过去四十年里一直被当作恐怖片制作的学习材料。

《罗斯玛丽的婴儿》(1968)

恐怖片的主流,罗曼·波兰斯基的《罗斯玛丽的婴儿》(1968)和威廉·弗莱德金的《驱魔人》(1973)与德·帕尔马产出了第一个作家电影版本的斯蒂芬·金作品,接下来就是库布里克的《闪灵》(1980)。《死亡地带》(1983)是柯南伯格从前卫边缘作品进化为更加主流制作的踏脚石。当然,斯蒂芬·金因为库布里克制作了一部“发疯的,变态的,令人失望的”《闪灵》而发表过著名恶评,转而支持1980年代早期频频出现的低成本视频,以此作为对亚文化的回击。

《鬼玩人》(1981)

斯蒂芬·金充满激情地支持了作为外来人艺术的“充满力量感的原创”《鬼玩人》(1981),这也使得他的作品与80年代挑衅式的低文化低成本改编联姻,包括《镰刀梦魇》(1984)的制片人,唐纳德“预算队长”布尔切斯(Donald ‘Captain Budget’ Borchers)(他确定了电影在标题“斯蒂芬·金的镰刀梦魇”前提下公开放映,以保证作者的首肯)。斯蒂芬·金也非常明显会为了那两部混成片《鬼作秀》(1982和1987)喜欢乔治·罗梅罗。两位男士都沉溺于从1950年代陪伴他们长大的,以恶心与引起公众道德恐慌而著名的EC Comics(漫画出版公司)。

《火魔战车》(1986)

这段八十年代的风潮同样包括了斯蒂芬·金自己的传奇级灾难性导演作品——《火魔战车》(1986)。一直令人无比费解的是,这部被票选为当年最大烂片的电影竟然与大卫·林奇的《蓝丝绒》是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工作室拍摄完成的。在Peter Braatz的纪录片《重访蓝丝绒》(2016)中,有一个镜头记录了大卫·林奇的停车位就在斯蒂芬·金的旁边。这简直就像一个物质与反物质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连续时空的证明。

《重访蓝丝绒》(2016)

在作者电影与评论家金·纽曼所说的B级恐怖片 “垃圾”(trash vitality)这两个极端之间,斯蒂芬·金开始为“有品位“而通俗的好莱坞电影提供原始素材。

罗伯·莱纳的《伴我同行》(1986)和《危情十日》(1990)均探索了恐怖的心理根源而非恐怖本身。德拉邦特令人尊敬的改编作品——《肖申克的救赎》(1994)和《绿里奇迹》(1999)——均为监狱题材剧情片,但他也已经写好了多部低成本恐怖片剧本,随后他导演了堪称改编自斯蒂芬·金的最佳恐怖片之一的电影《迷雾》(2007),因此看来他也早已与斯蒂芬·金的神话融为一体。在《非常嫌疑犯》(1995)大获成功后,布莱恩·辛格执导了改编自斯蒂芬·金短篇小说的《纳粹追凶》(1998),这部被忽视的作品以A级演员阵容和B级片令人不安的方式讲述了一位隐匿在美国郊区的大屠杀罪犯的故事。

《纳粹追凶》(1998)

从一开始,斯蒂芬·金的小说就主要以迷你剧的形式来创作(1979年,其吸血鬼主题作品《撒冷镇》被改成了分上下集的电视剧)。到了21世纪,随着American Quality Television及流媒体平台的发展,这种形式渐渐成为一个单独类别。《穹顶之下》(2013-2015年陆续播出三季)和讲述穿越回肯尼迪遇刺事件的连续剧《11.22.63》(2016年)都是这种新媒体环境下比较典型的例子。因此,斯蒂芬·金的电影创作无形中成为电影制作史上一种低成本、小制作恐怖片的范例,多平台媒体资本自此也开始开发作者品牌。

《11.22.63》(2016年)

如果这听起来很愤世嫉俗,那不如干脆引用斯蒂芬·金自己的话来说,恐怖片就是“垃圾食品”。他在《骷髅之舞》表现了哥特式恐怖,并通过该片高调地宣示了这种反智姿态。这本书就出版在库布里克明智拒绝了斯蒂芬·金自己写的《闪灵》剧本之后。(斯蒂芬·金1997年写了一部上中下三集的迷你剧,其中顺延了库布里克将故事放在眺望旅馆的设定)

斯蒂芬金眼中,恐怖片本能性、原始性愉悦恰好说明:其作为影迷拒绝阐释该类型,拒绝将社会政治式或心理寓言式阅读体验高雅化。《骷髅之舞》中只运用了一种较为平缓的恐怖片节奏,该类型被视为轻度恐怖。这让影评人Mark Browning在其近期的文章《大银幕中的斯蒂芬·金》中怀疑斯蒂芬是不是清楚知道自己究竟在运用哪种类型。

《闪灵》(1980)

有人认为斯蒂芬·金创造的世界就像一个神话体系,这种观点来源于其作品已不再只受控于一位作者。或许这是来源于那段因库布里克而受挫的经历:《闪灵》并没有完全按照斯蒂芬金自己的意图来创作,而是被其他艺术家当作一种神话学式的库的叙述而不断再创作。令人惊讶的是,最成功的改变系列都改掉了斯蒂芬·金原有的。在库布里克的《闪灵》中没有提到重新建立了家庭。在米凯尔·哈夫斯特罗姆的《幻影凶间1408》中的恐怖小说家没能活下来。弗兰克·德拉邦特的《迷雾》中对结局的改写将影片提升到了卓越。

《幻影凶间1408》(2017)

我认为斯蒂芬·金的恐怖作品之所以渗透进美国文化,是因为其作品提供了战后受人欢迎的叙述形式。那个时期,创伤的概念被不断重构——这种1970年代出现的创后精神紊乱常出现在文学中,恰好也是斯蒂芬金作品登上畅销榜之时。在这批早期的作品中,家庭问题和性虐题材是激进而新颖的。在《闪灵》中,杰克威胁自己儿子丹尼的行为,与战后普遍的创伤心理是非常吻合的,当时反越南战争的支持者和遭到强奸的女性正在尝试将他们的创伤展现在公众的眼睛之下。甚至有些知名精神病学家认为严重的创伤可以产生或提升心理承受力——正如丹尼在《闪灵》中的表现以及《死亡地带》中对预见未来的描绘(弗洛伊德是相信心灵感应的)。

《伴我同行》(1986)

斯蒂芬·金带有自传性质关于童年创伤的短篇小说《身体》(The Body),随后被莱纳拍摄成了电影《伴我同行》,这也促使知名创伤治疗师Lenore Terr在一篇主流精神病学笔记中提到,斯蒂芬·金整个职业生涯都在描述他童年时未被治愈的心理创伤。

到了 90年代早期,“恢复性记忆”的范式理论渐为人所熟知,它认为童年的创伤记忆太过严重,以至于被显意识进行了加密编码,直到某种实际或仿造的危机来临——例如被催眠,才会被重新认识到。就在此时,斯蒂芬·金创作了《图书馆警察》《杰拉德游戏》和《热泪伤痕》,在这些作品中,主人公都需要在糟糕混乱的成人阶段直面受到压抑的童年性侵经历。最后令人感到宽慰的结局,甚至破碎的自我在直面记忆的恐惧后得到重构,往往也只是恢复性记忆中的一部分。如此,迈克·弗拉纳根,这位在恐怖片上颇具发展潜力的年轻导演之一,对《杰拉德的游戏》的创作显得非常有意思。这部作品将在今年底在Netflix上播映,恰好为恢复记忆治疗法问世25周年之际。

《王国医院》(2004)

在他最近的一部《王国医院》(2004)中,斯蒂芬·金描述了一次他本人曾频临死亡的经验:在一次慢跑中被火车撞倒。这被拉斯·冯·提尔改编成了一部奇特而致幻的电视剧。

最近,建立精神“韧性”常同时与创伤一同被提及。斯蒂芬·金小说的治愈功能,破裂自我在极度紧张事件中的重建,都表达了这一点。同时,他有意识地在小说中构建了美国经历的历史性创伤,比如19世纪漫长的暴力和大屠杀,广岛的原子弹,肯尼迪遇刺及越南战争,这些作品为美国的不安持续发声。

这些其实与品位无关,对于评判斯蒂芬·金的作品到最后是不是一种“好的艺术”,我也认为是个错误的问题。实际上,他的那些哥特式、耸人听闻的作品为阐释美国那段特定动荡历史时期提供了一种令人叹服的叙述形式。哥特恐怖一直都是政治权力的另一面,这种类型也一直认为死亡与无尽的权力并驾齐驱。这是为什么维多利亚时代后期那样令人生厌,也是为什么世界重心在20世纪渐渐转移到了美国。

原标题:《斯蒂芬·金73岁生日:为什么美国人离不开他?》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