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雨天探访雨儿胡同,老北京怎样留住老街坊“乡愁”

滕晗 柳青/封面新闻
2020-09-24 09:39
直击现场 >
字号

站在北京东城地安门东大街,由南端进入南锣鼓巷,路过西侧第三条胡同口,若细心留意,便会发现灰墙上悬挂着一个红底白字的标识牌——雨儿胡同。

9月23日,北京刚经历一场秋雨,被雨水浸染的雨儿胡同路面,若隐若现倒映着路边的苍翠绿植,街坊老者坐在门檐下,将雨后的空气混在茶水里一同品鉴,穿着校服的骑车少年从齐白石旧居纪念馆路过,门口那对石狮仿佛提醒着这条小巷过往的点滴……

雨儿胡同 摄影:封面新闻记者滕晗

不同于几百米外的“网红打卡地”南锣鼓巷小街,热闹,似乎从这个胡同口开始就被按下了静音,时空也仿佛被切割,沿着胡同一路走下去,只留下宁静。

眼前的这一切,得益于北京市东城区近年来的种种努力——通过“架空线入地”、“胡同不停车”、“共生院”等措施,让“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胡同景观重现,雨儿胡同也留住了那份老北京街坊的乡愁。

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摄影:封面新闻记者滕晗

通过“申请式改善” 胡同居民过上现代生活

东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管辖17个街道办事处、3个地区。辖区内14个街道的504条胡同均位于老城内。这里,是很多老北京人的记忆所在。

已当了多年“网红”的南锣鼓巷是北京老城区中整体格局完整的传统街区之一,而其中的雨儿胡同,明代属靖恭坊,称“雨笼胡同”,清代属镶黄旗驻地,史称“雨儿胡同”。

这条全长343米的胡同身处人口密集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以前一下大雨,院里就积水,没有厕所,出门几百米才是公厕,再遇上雨雪天气,就更不方便了。”胡同居民吴先生向封面新闻记者回忆。

雨儿胡同 摄影:封面新闻记者滕晗

改善胡同居民的居住条件,成了留住“乡愁”的第一步。封面新闻记者从东城区委宣传部了解到,2015年起,东城区以南锣鼓巷地区的雨儿、帽儿、蓑衣、福祥四条胡同为试点,通过“申请式腾退”创新政策,把选择权交给胡同居民,居民自愿选择“去或留”,外迁可改善一部分居民的生活,而留住的居民生活也能同步提升。

作为探索首都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的试点项目,胡同的修缮整治工作,其实没有现行经验可借鉴,这也是雨儿胡同曾遭遇的难题。

“政策是谈出来的”,雨儿胡同修缮整治工作全程都贯穿着这个理念。在边调研论证、边开展群众工作的基础上,雨儿胡同创新推出全市首个“申请式改善”政策体系,也为其他三条胡同修缮整治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随着“申请式改善”政策体系层层推进,雨儿胡同还探索、打造了建筑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的“共生院”。记者在探访中了解到,如今的雨儿胡同居民通过腾退外迁改善,户均住房面积由原来的不足25平方米变为户均110平方米,如厕难、洗浴难等问题也随之解决,满足了“储、厨、卫、浴、光、亮、停、绿”的生活需求,在恢复院落传统风貌的同时,过上了现代生活。

雨儿胡同四合院 来源:资料图

老城更新 不是“平地起高楼”

记者从北京市东城区了解到,留住乡愁和文化,整个更新过程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恢复院落传统规制格局,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据了解,在规划先行阶段,8支优秀团队组成的设计工作营和顾问专家组深入研究考证了每个院落自清乾隆以来不同年代的演变过程,坚持“一院一方案、一户一设计”的原则,完成了雨儿胡同24个院落设计方案、雨儿胡同公共空间精细化提升方案和排水排污设计方案。

此后,3支具备古建修缮资质的专业队伍,按照北京市老城房屋保护和修缮相关技术导则,加强老构件、老物件的妥善保护和整理利用,做到了修旧如旧,让胡同、居民留住记忆。

“燕子垒窝”的恒心、“蚂蚁啃骨”的毅力——这是东城区在雨儿胡同修缮整治提升过程中的坚持。截至目前,雨儿胡同拆除违法建设160间,亮出了院落公共空间,还原了院落规制格局。

雨儿胡同 来源:资料图

“天棚鱼缸石榴树”景致回归

“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句话描述的是老北京四合院悠然自得的生活景象,在经历老城保护更新后,雨儿胡同重现了这一景致。在雨儿胡同住了大半辈子的70岁老人崇宝财感叹,“这两年,我家生活翻天覆地!”

崇宝财所居住的雨儿胡同30号院早年是清朝值年旗衙门的杂物房,共有南中北三排房,后来这里成了“公房院”。这里腾退签,总面积约三百平方米,居民多达14户。记者初算了一下,平均每户的面积不到22平方米。

雨儿胡同四合院 来源:资料图

正是五年前,东城区通过“申请式腾退”政策开始对这座院落进行改造,居民自定去留。因喜爱四合院,崇宝财等两户居民留了下来。修原址、拆违建,留下老物件也留下古老的记忆。最终,这座“公房院”变为了古今共生、新老同存的“共生院”:红门灰墙、影壁过道、落地青砖、雅致窗棂……这是“古韵”。墙上的黑板报、摄影展,“槐香客厅”“议商暖阁”“值年小站”“文馨书馆”“琢玉学堂”五大服务功能等,则是“今韵”。街坊们在此读书、议事,其乐融融。

雨儿胡同 来源:资料图

而古今共生,在崇宝财现在的家也能得到鉴证——外观是四合院风貌,室内却是一应俱全的现代设施,包括现代化的厨房和卫生间。

“问需居民,留住胡同、四合院肌理及老城居民的生活方式,并通过引入新型业态,实现建筑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正是30号院修缮整治、打造‘共生院’的重要思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负责30号院改造的建筑师吴晨回忆说。

初秋的雨后,雨儿胡同的院落里再也没有了往年的积水,“架空线入地”,亮出了胡同天际线,沿街的雨棚被窗罩、花箱取代,昔日乱停的车辆也不见了,老胡同焕发新活力,传承的是文脉,保障的是民生,留住的是“乡愁”。

(原题为:《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雨天探访雨儿胡同 老北京怎样留住老街坊“乡愁”》)

    责任编辑:徐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