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球疫情反弹之下,中国“第二波疫情”是必然的吗?

2020-09-26 08: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宁毅 丁香医生

和流感一样,新冠病毒不怕冻,在寒冷季节反而更容易传播。

前几天,张文宏教授表示,接下来的冬天「第二波疫情是必然的」。这一说法重新唤醒了国人对新冠的重视,也引发了公众的一些焦虑。

宁毅 教授

丁香医生访谈专家

北京大学医学部 美年公众健康研究院和美年健康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

本文根据丁香医生对宁毅教授的专访整理

即便不是患者或家属,我们对「上一波」疫情的记忆也充满艰难——居家的孤独、与亲人的分离、工作与学习的挫折,还有不得不担惊受怕过的日子。

如果「第二波疫情是必然」,那岂不是说这种生活又要回来了吗?

这样想可能是误读了专家。首先,我们要理清几个关键的科学问题。

1

疫情到底怎么才算「一波」?

张文宏教授讲的「第二波疫情」是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因为只要新冠病毒在流行,疫情就总会一波一波地来,只不过有的波动小、有的波动大,有的只有几例或几十例,有的有数万人染病。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中国早就已经在东北、北京、新疆、云南出现了几波疫情,并且至今还有新冠的潜在威胁,仍未完全消退。

三月以后,中国「大波」不再,但「小波」仍有。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但在谈论「第二波」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担心:疫情似乎在好转、似乎得到了控制,却又突然重新恶化、逆势上行?

这就是传染病——历史上我们称为「瘟疫」,和常见慢性病的显著差别。目前,我们确实在一些国家看到了这种反弹。这种反弹可以说一波三折,仔细分解不同的时段,实际上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该统计涉及全球部分国家。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单看每日新增病例的统计,尤其在较短的时间来看,很多国家直观上确实有好几「波」。

但这些国家与中国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是「几大波」之间的时间较短,并且都有几个「小波」。也就是说,在每波疫情期间,传染源一直是存在的,甚至可能存在大量传染源。这些传染源如果管理不善,就如同星星之火可能形成燎原之势,带来一大波疫情。

新冠肺炎有半数以上是无症状感染。所以在两大波之间,病毒仍然在这些国家内部潜伏着传播。

这样,从根源上讲,这种「几波」其实就是同一波,只不过没有彻底消灭掉,像大海的波浪一样,小波浪酿成大波浪,甚至在控制不当的情况下,变成了海啸般的巨浪。

中国的情况则很不一样。

2

中国将迎来怎样的「下一波」疫情?

不同于上述国家,中国已经很久没有本土病例了。除了少数地方,大部分地区也在几个月期间里没有再现疫情。可以推测,在中国境内「游行」的病毒基本上已经被消灭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国全国性的、超过一万例病例的「大波」疫情可能不会发生,但局部地区数十例或者几百例的「中波」「小波」疫情是极有可能会再现的。

到目前为止,我国「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策略实行和疫情控制都非常出色。但是疫情毕竟具有不确定性,中国并不是没有风险。

所谓「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目前外防「防输入」才是目前最大的压力。稍有不慎,就会重新导致需要「内防反复」的局面。

除了人的输入,物的输入也不可掉以轻心。在北京新发地市场之后,世界各地的一些疫情也有线索指向进口冷冻食品。「冷链食品传染新冠」虽然仍没有确证,但越来越多的案例让它成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在全国加强边防检验检疫、防范这个风险的同时,冷冻肉食的运输和加工食用也要多加注意。

点击图片阅读:

这两种输入在过去几个月,造成了国内的许多「小波」。在冬季,这些「小波」很可能由于气候环境有利而增多,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很容易星火燎原。

不过,经历了武汉、东北、北京等地的疫情后,我国的卫生防疫工作做得越来越细致、科学,能够逐步在相对较低社会成本情况下,更好地控制棘手的疫情。

应该说,在世界疫情动荡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正常化运转了。应当为我国从事疾病控制方方面面的人员点赞。

科学地讲,传染病存在自身的不确定性,一个偶发事件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预测未来的传染病,有三个比较大的因素需要考虑:

第一,是现状——疾病的危害是否得到认知;第二,是防控措施是否到位;第三,是新冠本身存在不确定性,像偷袭一样威胁人类。

其中,前两点是确定的。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监测,并高效地防范、控制疫情,尽量减少第三点的不确定性。

防控积极、措施得当,能把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相反,如果粉饰太平、消极应对,小问题也会被拖延成大疫情,疫情是掩盖不住的,这就是烈性传染病的特点。

经过之前疫情的洗礼,中国的学者、医护人员和社会各界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总结出许多经验,来应对每个「下一波」。

比如说,6 月到 7 月,北京新发地的疫情来势汹汹,但并没有成为又一次全国性疫情的起点。

疫情期间,北京地铁展开检疫。

图片来源:Pau Colominas / Wikimedia Commons

在疫情发生之后,北京迅速调集全国资源,在短时间内安排出了新发地市场的应急方案,并且依靠全国各地支持的人力和设备,迅速把核酸检测能力提升到「应检尽检」的百万量级水平。

同时,跟「封城」相比,北京采用了更精细化的管理措施,没有「一刀切」,而以社区、小区为单位,只有存在疫情和靠近新发地市场的区域才封闭,市内其他地方的民众照常工作生活。这也是在和疫情较量中学习到的经验。

决策者是有压力的。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措施,实际也承担着一些风险,比如遗漏某些病人造成更大的疫情怎么办?所以这是经验的积累,也考验决策者、指挥者的胆识,以及科学决策的能力。

如果我们能在每个「小波」身上延续这种成功,那么可以期待,今冬中国能够更加高效率地防治「大波」的疫情。

3

防范「下一波」

不可忽视三点

作为普通人,如何防范可能会再次到来的秋冬季新冠疫情?宁毅教授给出了三点建议:

1、随着疫情获得控制,中国许多地区对个人防疫措施的要求有所放松。但在即将到来的秋冬季节,随着病毒的威胁越来越大,应当重新鼓励民众采用如公共场合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等预防措施。

2、着重保护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他们是新冠肺炎的高危人群,一旦感染容易发病,发病症状也会比较重。

3、在日常生活中,防新冠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健康生活、防控其他慢性疾病。患上其他慢性疾病会让人更容易得新冠,一旦得了新冠病情也容易危重。维护健康和预防各种疾病都非常重要。

另外,即使没有新冠,秋冬季也值得警惕。很多上呼吸道传染病都容易在秋冬季节流行,一方面是因为病毒大多喜冷怕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们在室内聚集得更多,让疾病传播更迅速。

常见的流感,就是特别容易跟新冠混淆的季节性传染病之一。在「下一波」疫情到来之前,为了避免误判,还是先把流感疫苗给自己安排上吧。

最后,不必要慌张或者焦虑。只要我们科学应对疫情,个人和家庭作好防护,就可以更好地控制可能的疫情,降低它对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今日焦点」是丁香医生的资讯栏目。今日重要的公共卫生事件、健康话题,我们会作出快速易懂的专业解读。

策划 徐子铭

数据设计 Ruixian

制图 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监制 王姐 feidi

封面图来源 站酷海洛

原标题:《全球疫情反弹之下,中国「第二波疫情」是必然的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