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延安走来 | “老八路”彦涵

2020-09-25 13: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导语】一年一度的国庆节又将到来,除了欢乐长假,我们还应缅怀和回望,缅怀革命先辈,回望激情澎湃的年代。

随着近些年来红色旅游、红色艺术越来越成为文化关注点,艺术头条也在2020国庆来临之际,推出红色艺术纪念专题,致敬从延安走来的一代艺术前辈,和艰苦岁月里的艺术精神。

2011年9月26日晚22:56,“一个了不起的人与世长辞了!”(徐冰语)

这个将自己的一生与国家的命运捆绑在一起的人灿烂离世了。

他,就是彦涵。

有一天当我逝去之时,我会含笑像烟火一样迸裂开来,留给人世间最后的美丽与辉煌。

——彦涵

画中的沧海桑田

19岁时,彦涵决定南下杭州学艺。

家里亲友反对,但几次争执后拗不过彦涵,便说:“你学画我赞成,不要画风花雪月,要画沧海桑田。”

没有想到,这句话,影响了他一生。

时代骤转,革命来临。居于西子湖畔的彦涵再次扭转了自己的人生。22岁的他在没有任何物质准备的情况下,和同学徒步跋涉11天,行程800华里,奔赴延安。3个月后,参加了八路军,成为“鲁艺木刻工作团”的一名战士,一手拿枪,一手拿刻刀,从此握刀向木,在太行山区开始了自己的战斗生涯。

“我们当时的艺术就是要反映人民的苦难、斗争和希望,反映人民英勇抗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和事迹,反映国内大的政治形势。”彦涵说。确实,他在此期间创作的木刻作品就是一首首真正的“战歌”,是一名战士进行战斗的“武器”。

彦涵《搏斗》版画 15.7x24.1cm 1943

彦涵《当敌人搜山的时候》版画 22x19.5cm 1943

彦涵《夺回粮草》版画 17.3x25.5cm 1944

彦涵《军民合作》年画 35.5x25.5cm 1944

他曾说,那时“我是身背钢枪,腰里插着三把钢刀(木刻刀)干革命”。而作为一名“一手拿枪,一手拿刻刀”的战士,彦涵更多面对的是战场上与敌人的直接战斗。1942年,在日军对太行山根据地展开大扫荡时,他曾手持一支土造步枪,带领队伍拼尽全力奋勇突围。那场战斗异常惨烈,和彦涵在一个桌上刻木刻的同伴就在直接战斗中被杀害……彦涵之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彦东说,在抗日战争的第一线,彦涵先生曾身携绝密情报从西安转辗洛阳,一路凭借着机智勇敢与特务周旋;他也曾带领暴露的30多位地下党员,历尽艰险,通过敌人的三道封锁线,胜利返回敌后根据地……

如果没有对战争出生入死的感受,就不会有那样充满激情的作品。

彦涵《狼牙山五壮士9/16》版画 12.3x9.4cm 1945

彦涵《豆选》版画 27x35.5cm 1948

同时,作为艺术家,彦涵对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有着先天的敏感。如民间年画在农村普及的特点给过他灵感,彦涵用战士取代门神,创作了《保卫家乡》、《春耕大吉》、《军民合作抗战胜利》等作品,这不仅是中国木刻的新开拓、新探索和新尝试。“也是彦涵先生将新年画与传统年画、古代造像、门神门画等相联系,吸取民间艺术的文化精髓和传统渊源,创造出的极具现代艺术意味的形式。而这一形式也被西方艺术界接受为一种典型的现代艺术现象,影响波及全世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朱青生说。

“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史中,彦涵先生是极为重要的艺术家,他不仅在延安时期就是最重要的革命版画家,以画笔和刻刀记录了20世纪中国人民的苦难和斗争,而且他也是新中国版画教育和版画事业的奠基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殷双喜曾说:“建国初期他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组副组长,参与了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作品的画稿创作,留下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珍贵画面。他是新中国美术的开拓者,也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彦涵开始大胆吸收西方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等现代艺术手法,从对色彩、点线面的组合搭配等美术基本元素的研究出发,进行了数量庞大的美术本体创作,开辟了一条形式构成与意象表达相结合的艺术实验之路(《春潮》、《大旋臂》等)。

彦涵《我们衷心热爱和平》版画 109x65cm 1952

老羊倌 (版画) 50.5×43.7厘米 1957年 彦涵

彦涵《春潮》版画 45.5x39cm 1978

他还参与创建了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并担任第一届年画连环画系主任,后来出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版画艺委会主任。他长期从事版画专业教学和创作工作,主持了全国众多版画活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彦涵始终立足中国的现实主义土壤,直到晚年依然锐意求新。他就是这样一位艺术革新者,埋头苦干又勇于战斗,从未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从未停下与时代共进的脚步。

中国从推翻封建帝制到逐渐融入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链条的现代信息型社会,只用了不到百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涌现了一大批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艺术家。彦涵正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之一。

他用一生,真实地诠释了其信守的“为人民而艺术”的人生信条。

“备战”到老

彦涵之态,如惊涛危崖上的断头松与不死草般,生命力极其顽强。

这位出身于海边的苏北大汉一直以旺盛而充沛的艺术激情,深入探索艺术的更新与升级。从最初1939年开始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到1957年转而实践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新时期青山不停步,开始抽象与象征创作;暮年致力探索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他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还在说:“我是一个战士,画面就是战场,油画刀就是武器。在艺术道路上,要不断地创新,创新,只有创新,生命才有意义。”

彦涵《静静的眼神》版画 35.5x45.5cm 1985

彦涵《重叠的面孔》版画 3845cm 1985

彦涵《表达》版画 58x44cm 1987

某种程度而言,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其社会含义。

彦涵的艺术创作正是对时代的生动记录,即使是在《背粮》、《豆选》这样的“小场景”“小事件”中,也能看到那段烽火岁月里洋溢着的革命乐观主义大情怀。他曾说:“真正的艺术家不仅是一个为其事业埋头苦干的人,首先是要做一个善良、真诚、又敢于为真理而奋斗的战士”。如《当敌人搜山的时候》中那些枪林弹雨和生死瞬间的切身经历,让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异于他人的非凡的“战斗性”。而在《我们衷心热爱和平》、《春潮》等其他作品中,坚定深沉的画面氛围中还能感受到来自艺术家心底的一抹温情。

彦涵《飞飞》版画 55x51cm 1992

彦涵《海岸边》版画 45.5x45cm 1996

彦涵《眼目》油画 70x80cm 1999

彦涵晚年的探索同早年相比发生了变化。那些极具装饰性与抒情色彩的作品实在超出意料。其2000年之后的作品,形式直逼西方现代派艺术的精髓,但却也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厚重与朴实的一面。彦涵的艺术始终“标新立异,无所畏惧”(彦涵语)。不论东方西方,不论抽象具象,只要是精华,彦涵都要让它们“为己所用”。

这种“备战”到老的状态为大众理解彦涵艺术之路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实,彦涵的“战斗性”不仅局限在某个时期、某些作品,而是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延续。正如彦涵所说,真正的艺术家是为真理而奋斗的战士。他敢于向现实挑战,向艺术挑战,不仅有着一手拿枪一手拿画笔的战斗经历,而且在艺术上勇于突破创新。“这位永远的战士走过硝烟,又走过沧桑,始终为真理而战,最终成就了艺术生命的永恒,也成为了被我们永远铭记的艺术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

彦涵《明月与秀峰之吻》版画 56x70cm 2000

彦涵《悲剧演员》版画 61x61cm 2001

“一位艺术家要创作出载入史册的作品,并不容易。一位艺术家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能创作出载入史册的作品,并不断地否定、超越自己,更是难上加难。可是,彦涵先生做到了。”谭平说。彦涵一生的艺术创作经历了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几何抽象主义等阶段,这在同年代的前辈艺术家中实属罕见。作为不断开拓进取的艺术家,他在不同的生命阶段赋予了艺术创作不同的功能和属性。今天,弘扬彦涵先生这种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艺术精神,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让后起的艺术学子看到艺术家如何有效驾驭自己手中的艺术,千方百计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去为国家社会和自己的人生奉献出理想的光和热。

彦涵《老手》版画 55.5x55.5cm 2002

四面八方(油画) 80×79厘米 2006年 彦涵

“没去巴黎,直赴延安;半生坎坷,一生求索。”

彦涵在和夫人白炎合著的《求索集》结尾,用这句话概括了自己的一生。

- END -

原标题:《从延安走来 | “老八路”彦涵》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