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格物案例 | 城市地下空间到底如何开发?

2020-09-27 12: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近些年来,我国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愈加重视,地下商业街、地下综合体等地下商业空间的项目不断涌现。北上广深尤为突出,大连、哈尔滨等自然条件不佳的诸多城市也相继建成了大量的地下商业空间,各地的动车站和地铁枢纽站几乎都是地下商业空间的典型案例。但与已经在地下空间发展近两百年的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大量聚集,引发了城市更新、改造和再开发。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城市地铁、地下街、共同沟以及90年代掀起的大深度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日本模式。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日本是如何挖掘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价值的!

日本地下空间与地下街发展概况

1955-1964年,地下街围绕车站布局,主要配建地下停车场,疏解地面人流,置换原地面广场商业摊贩。

1965-1969年,日本进入地下街发展的规模化阶段,地下街逐渐成为规模更大、连接更广、用途更多的地下城市空间。

1970-1980年,日本进入地下空间向城市公共空间的转化阶段。地下街在完善防灾、安全等技术和法规要求的同时,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0年代至今,地下街与城市空间整合为新的城市空间。通过地下空间开发,整合城市交通枢纽、商业设施、开放空间、公园绿地等城市要素,形成地上地下一体化、复合化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

日本地下空间发展经典案例

1、IZUMI GARDEN改造项目

IZUMI GARDEN改造项目是在城市再开发的宏观背景下,结合东京六本木地铁站建设,融办公楼、美术馆、住宅楼、地铁站和城市地下空间为一体、地上地下联合开发的成功案例。

IZUMI GARDEN改造项目基地位于东京港区,介于交通繁忙的放射一号线和首都高速之间,占地面积2.4公顷,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地面泉花园塔楼45层,最高点201米,地下2层,停车位546个。1999年6月开工建设,历时3年完成建设。该改造项目由日建设计公司建筑师樱井洁主持设计,获得2004年日本建筑学会奖;2006年-日本建筑学会AIJ奖;2008年-阿卡西亚奖B2金奖。

IZUMI GARDEN改造项目主要包括一下几点:

 

打造城市走廊(Urban Corridor)

IZUMI GARDEN改造项目地域内包含美术馆(Museum)、集合式住宅(Residential Tower)、泉花园塔楼三个主体建筑,在平面组织上,通过纵向城市走廊(Urban Corridor)使三个主体建筑、地铁六本木一丁目车站、Fitness Club、美术馆前绿化公园相互连通。城市走廊(Urban Corridor)作为公共开放空间,即起到了衔接各个功能单元作用,更丰富了城市公共空间,使得区域的城市空间成为一个整体。

创造多元化城市空间

IZUMI GARDEN改造项目基地区域内包含了公园、美术馆、住宅、酒吧等多种功能,泉花园塔楼更是集商业、餐饮、办公、旅馆、会馆等功能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多种功能复合化开发和使用。通过复合化的利用,创造多元化的城市空间,使人获得多样化的体验。

地下空间开发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 IZUMI GARDEN改造项目最大的亮点,在地下一层泉花园塔楼直接与地铁六本木一丁目车站相连通,通过自动扶梯进入城市走廊。城市走廊为一个三层退台式中庭,在平台内侧为Fitness Club,使人们能驻足停留。地铁、地下街、庭院与城市空间整合为新的城市开放空间。

2、福冈天神商业区地下街

天神商业区(Tenjin Chikagai)是福冈的商业中心,是日本九州最繁华的商业地段。天神地下街是集购物、餐饮、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地下街市。

天神地下街开发模式是沿道路开发形式,商业街主通道位于城市主干道下方,呈南北向布置,南北两端分别接地下铁空港线天神站和地下铁7号线天神南站,地铁换乘为地下街带来了充足的客源,也为地下街繁荣打下基础。

地下街街道宽度约40米,总占地面积约2.2公顷。两条南北向通道和12条东西向道路将地下街划分为11个街区。街区的东西两侧对称布置了32个出入口,平均每隔35米就有一个出入口连通地面,既方便了行人出入,又满足了防灾要求。通过地下通道,地下街连通了街区周边福冈三越、大丸、sorariasuteji、福冈市政、福冈大楼、mina天神等多栋商业、办公综合体,同时积极向周边拓展,形成了复杂的地下空间网络。

同时地下街直接与周边的地下停车场(地下驻车场)相连接,停车换乘非常方便。地下街内各种设施齐全,设有银行、公厕、问讯处、母婴室、防灾中心等多种设施,为游客提供全面便捷的服务。

天神地下街以“通道是坐席,店铺是舞台,主角是客人”为设计理念,再现19世纪欧洲都市风情的建筑格调,五个广场装饰特别,设计成欧式风格的长廊、石板路和蔓草图案花纹的天花板,营造出浓郁的古欧洲气息。

在两条长约590米的走道旁,林立着300多家店铺,日均客流量达40万人。其中以服饰店最多,另外也有花店、生活杂货、咖啡甜点、饰品小物等。

历经40多年,这里陈旧的设计风格、别致的氛围也没有完全褪色,可以称得上是“长久性的设计”作品。天神地下街得以持续经营至今,设施不仅拥有全天候型的便利性,高质量的空间设计也占具重大的意义。

3、札幌大通公园地下街

札幌市位于北海道石狩平原西南部,人口约187万人,是北海道的行政和工商业中心,也是日本人口过百万的都会区中最北的一个。曾在1972年举办过第11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大通公园位于札幌市的正中央,建于1871年,在都市计划中原本为分隔住宅、官邸和商业区的防火隔离带,随着城市发展,大通公园腹地不断扩大,逐渐演变为都市公园,成为市民的休闲场所,深受市民和游客的喜爱。

大通公园地下街位于位于札幌市主干道札幌站前大道正下方、连接地铁南北线札幌站和大通站,是一个能同时享受购物和文娱活动的地下空间,步行通过约10分钟。

2011年开通后,在地下即可由JR札幌站直通至地铁南北线薄野站以及举办众多文娱活动的大通公园。通道两侧的“休憩空间”设置有桌椅和无线Wi-Fi服务。在“休憩空间”和“路口广场”有北海道各地的观光宣传资料,除了可以买到特产品和杂货,这里还会举行艺术品展览等众多文娱活动,通道已经成为观光、文化、艺术、体育等魅力信息的发布源。

每年秋季举办的札幌文化艺术节期间,各种艺术活动精彩纷呈,美术作品、舞台表演、音乐等不尽其数,其中包括上演30多个团体原创作品的“札幌剧场节”,也会在札幌站前大道地下步行街展示。在这汇集日本全国艺术家作品的“艺术一条街”,可以看到北海道音乐人登台献艺的“Cross Roads Live”,以及由市内小学、初高中学生管乐队在札幌音乐厅 Kitara表演合唱和管乐演奏的“札幌学校音乐节”等,享受艺术带来的乐趣。

对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启示

1、地下与地上要构成完整的体验环境

日本地下空间从开发模式上主要是沿城市道路延伸,因而其地下空间开发布局十分重视与周边建筑的衔接,使得地下街与地上商场、休闲广场。城市公园等形成一个有机体。设置地下街,完全做到了步、车分离,道路畅通,也大幅度降低了交通事故率;还利用了空间,增加了城市用地,对市容的整顿做出重大贡献。而在我国道路下空间多为地下过街通道,主要承担交通功能,与周边建筑联系较少,缺乏沟通。

 

2、重视地下空间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营造

地下空间相较于地上来说更加封闭,因此在安全性和舒适性上要格外重视。日本出自防灾的考虑,地下空间的建设要求商业占地面积要小于通道面积,便于疏散人群。

此外,设计中除了保障应急疏散口的数量和分布密度外,还确保了疏散线路的畅通,同时在各地下空间的衔接部设置防灾缓冲带或地下广场满足地下空间综合防灾要求。而在舒适性的营造上可以利用光、水、植物来布置,增加座椅和休闲设施等。例如IZUMI GARDEN改造项目中在地下空间打造公园、城市走廊来提升游客的购物体验。

3、增强地下空间的主题性

交通的集中、大客流区位选择以及“地下”的特殊属性,利用三者衍生出文化主题的打造,或利用季节性变化的特征,都可以为地下购物中心带来更多趣味。

例如福冈天神商业区地下街就因再现19世纪欧洲都市风情的建筑格调而闻名,札幌大通公园地下街则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

4、丰富地下空间的功能

在消费升级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注重购物的体验,逛街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因此地下空间应该进行多元化开发,来增强地下街的吸引力。例如IZUMI GARDEN改造项目中包含了公园、美术馆、住宅、酒吧等多种功能,这样多元化的城市空间吸引了大量的客群。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对于建筑空间容量的扩大,和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和优势,相信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技术,地下空间完全可以打造出舒适且充满个性的商业氛围,媲美各大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和主题商业街。

END

◆ 本文信息源自城市超级IP

◆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

顺承文旅行业在新技术时代将井喷发展的大趋势,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于2017年初由全国知名公共文化专家符湘林先生联合多位业内大咖共同发起成立。

声明

本平台登载此文和此图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和图片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