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与国同庆|务农也是创业,丰收季上海这个农场主又忙又喜

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2020-10-03 13:43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白浪 设计

【编者按】

金秋时节,新中国迎来71周年华诞。

在过去的9个多月里,我们经历了抗疫,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显示了旺盛的生机活力。这一切的背后是许许多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不平凡的坚守。

初心与使命,是抗疫一线的奋不顾身,是广袤田野的默默耕耘,是科技前沿的求知探索,是高速道口的日夜执勤,是景点民宿的贴心周到,是城市马路的清扫捡拾,是高铁车站的微笑服务……

10月1日起,澎湃新闻推出“与国同庆 他们筑梦而行”系列报道,讲述平凡英雄的国庆长假故事。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正是农忙的时令。

10月3日早晨4点,上海松江区新浜镇林建村家庭农场主李翠爬起床,为两家公司配送蔬菜,喂猪,接着到稻田里除草、翻地,忙得热火朝天。

上海松江区新浜镇林建村农场主李翠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踏上田埂小路,放眼尽是绿油油泛着金光的稻田,一颗颗饱满的谷粒压弯稻秆,昭示着丰收在即。

刚刚过去的9月中旬,李翠的农场72亩早稻已完成收割,大米产量近4万斤,短短两三个礼拜,已经卖得差不多了。不过这仅仅是丰收的开始,眼看中晚稻又快熟了,李翠“又忙,又累,又喜”。

李翠今年41岁,身形娇小,勤劳苦干,已是新浜镇“小有名气”的农场主。2011年她响应政府号召,干起家庭农场,2015年以来,又和另外3户村民成立合作社,共同承包了660亩农田,自己还养着500多头猪,种养结合,家里日子蒸蒸日上。

广袤的田野绿油油泛着金光。

科技助力,“务农也是一种创业”

10月3日上午,天气凉爽,踏过田埂走进田间,只见李翠眼尖手快,麻利地把一块地头的杂草除尽。因为平时经常除草,不多的几株杂草就显得格外刺眼。

除完草,她来到刚收割完的早稻田里,跳上一台高大的拖拉机,又开始翻地。随着农机轰隆隆向前,耕犁哗哗地把土壤翻到两边,空气里飘来土壤的清香。

李翠开着拖拉机翻地。

“务农也是一种创业,现在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这是一个机会。”李翠说,最近几年来,她的亲身经历便是农民创业的一个明证。

一些人的刻板印象里,种田好像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没什么“花头”。殊不知,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早已成为新型农人挥洒汗水的沃土。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的数据显示,目前上海拥有家庭农场4300余个,经营面积在60万亩左右。截至2019年底,累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9万余人。李翠正是其中一个。

利用现代机械化生产,持续开拓创新,李翠已尝到甜头。

李翠开着拖拉机翻地

李翠说,以播种为例,以前种100亩地10个人要花2天时间。现在不一样,她和丈夫都能开直播机播种,仅靠一人,8小时就能种完100亩地。机器播种间距均匀,产量得以提高,还省去了插秧环节。

稻田防虫也是一样的。李翠说,最早的防治方式用的是背负式手动机器,很笨重。后来用的是皮管喷洒机,效能提升一些,但100亩地还是需要六七个人喷洒两三天。

最近几年,植保无人机已完全投入喷洒作业。对她来说,100亩地单靠一人遥控操作,半天就能完成,喷洒的防虫剂高度雾化,效果更佳。

牵头成立合作社,共享资源拓宽销路

在政府推动下,制度创新是另一个杠杆。

2015年,李翠牵头在林建村成立了合作社。从“单打独斗”,到几户人家相互合作,她觉得这是自己务农的一次飞跃。

最直接的感受,她说以前凡事得靠自己,技术都得学,农机也都得买,风险很大。现在几户人家自愿“捆绑”在一起,分头配合,效率更高,抗压能力也增强了。

“比如买一台拖拉机,只要每家分担几万块钱,丰收时,农机、人力相互共享。”她说,今年的头耕、二耕、三耕就是如此,合作社各家出人出物,很快活就干完了。

李翠在稻田里割杂菜

合作社还有个好处,和以前相比,销路资源也共享了,如今卖的米又快又多。

让李翠颇为自豪的是,2019年她还开了淘宝店,开拓线上销售途径。她说,网上的销路逐渐打开后,利润空间明显感觉好了很多。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在线经济的优势再次凸显。2月份,李翠在淘宝开直播,“半小时,我们卖了2万多斤”,这份成绩单让她又惊又喜。

网上也有她未曾预料的成本。淘宝上买米的大多是散户,一袋两袋的买卖,米很重,快递物流成本便高一些。她说总体上看,现在市场不断开拓,务农创业的前景一片光明。

作为新型农人,李翠特别注重创新。比如土地利用,每年水稻收割后,来年春耕尚未到,中间的几个月,就她就尝试用闲置的田种蔬菜,乃至开拓农业文化体验项目。

田野的农业文化体验项目,吸引了一些市民前来。

“不能没有想法,不管农业还是其他的,都要创新。”李翠说,他们合作社规模虽不算大,也制定了三年、五年的发展规划,利用各种项目创收。

2015年李翠申请标准化生猪养殖场获批,成为松江区生猪种养结合养殖场之一。养殖过程中,猪粪经充分发酵后还田,转而成为绿色水稻的有机肥。

李翠装饲料喂猪

如今,合作社的水稻通过绿色理念和规模化生产,严格遵照绿色食品标准种植,已逐渐在当地树立自己的品牌。

“我们现在一年的各种收入加在一起,一户人家已达到50万元的收入。”李翠开心地说,她相信现代农业的未来还会更好。

    责任编辑:王维佳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