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岳麓史话 || 忠义传佳音

2020-09-28 20: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在谷山人的心目中,谷山更是王者之山、神圣之山,她保佑这方水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使这里太平清净、兴旺发达。还相传,谷山即长沙的王脉。

这种传说,决非空穴来风。就西汉的长沙王看,吴氏五位中,除了首任长沙王吴芮葬于韮菜园后在三国孙吴时由孙权之母迁祖回其老家江西余干瑶里,第五位吴差(又称吴著,吴右之子,前178—前157年在位)葬于岳麓山下现王陵公园外,其余三位吴臣(?—前193年,吴芮长子,前201—前193年在位,谥成王)、吴回(?—前187年,吴臣之子,前193—前186年在位,谥哀王)、吴右(?—前178年,吴回长子,前186—前178年在位,谥共王)都是葬在谷山。西汉刘氏八代长沙王(刘发、刘庸、刘鲋鮈、刘建德、刘旦、刘鲁入、刘舜),更是尊其例,全部归葬于谷山,并有“坟形成龙”之说。

西汉吴氏一脉,以“忠、义”闻名天下,刘邦夺取天下后即对外姓诸侯王斩草除根,韩信、彭越、英布、卢绾等联名书劝助刘邦当上皇帝的七个外姓王全被诛,但唯一幸免于难的就是长沙王吴芮及其子孙,相反,刘邦还对长沙王夸个不停,“长沙王忠,其定著令”。《汉书》在比较长沙王与另七个诸侯王时说:“唯吴芮之起,不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以无嗣绝,庆流支庶。有以矣夫,著于甲令而称忠也!”

事实上,吴氏长沙王也确对刘汉王朝忠心耿耿。随举两例:

第一例

淮南王英布是吴芮的女婿,反汉后一路披靡,惊动朝廷,刘邦召令吴芮之子义陵侯吴郢、便侯吴浅(当时未受封)、沅陵侯吴阳及老将军梅鋗(吴芮妻兄、吴浅吴阳之舅)率南越诸军抵御,并亲令前线指挥,这才大败英布。英布败逃到长沙国,欲寻妻弟长沙王吴臣蔽护,但吴臣听取了王国丞相利苍的劝说,站稳了立场,没有帮助英布,反借利苍之妻辛追(与英布有杀姐之仇)之手,将其斩首在番阳,为刘邦剿灭英布叛乱划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第二例

在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发动“七国之乱”时,胶西王、齐王、楚王等六诸侯王率兵响应,当时第五任长沙王吴差与第二任义陵侯吴重(吴郢之子)都因无嗣而绝,刘濞便派使者来长沙找接梅鋗、吴浅兵权,掌握南越与梅山诸军的便侯吴信(吴浅之子)及沅陵侯吴福(吴阳之子),手书《告“故长沙王子”书》约定共同起兵,但吴信、吴福也坚守祖德,不为所动,又一次站对了立场,并在之后的平叛当中支持周亚夫(前199—前143年,西汉时期的著名将军,今江苏丰县人,名将绛侯周勃次子)弃攻梁而断粮道的策略,吴信更是率以吴楚两国后嗣为根基的吴家军充当狙击手一举击溃了叛军,从而立下军功。

相对而言,西汉刘氏长沙王多是无才无德之辈,除刘氏第一任长沙王刘发以重情重义闻名(筑有望北念母台即今定王台)并因第六世孙刘秀缔建东汉王朝而显贵外,其余的七位诸侯王都是花花公子,尤其是公元前83年至前49年在位的刘建德,声色犬马不说,且对辖内百姓可谓无恶不作,他在谷山祖庭宫苑打猎时曾“纵火烧民九十六家,杀二人,又以县官事怨内史,教人诬告以弃市罪,削八县,罢中尉官”。

此后,历任长沙王虽不再葬于谷山,但到谷山狩猎、训练王室子孙似乎成了定律:东汉时,孙策(175—200年)曾来狩猎,并留下有狩猎行营遗址;晋朝时,司马乂(277—304年)在太康十年(289年)封为长沙王后即来谷山祭扫;刘宋刘裕宋武帝时期,迁太尉而封长沙王的刘道怜(368—422年),不仅曾在此训练兵勇,而且登山赋过诗惜后佚,他的儿子刘义欣 (404—439年)、孙子刘瑾(?—453年)、重孙刘纂(?—478年)都曾在此运粮问道;南梁的萧氏长沙王(萧懿、萧渊业、萧孝俨、萧慎、萧韶)虽多只是受封或追谥,大都未曾在长沙驻守,但其后嗣却在南陈以后在谷山附近居住下来,成为一支庞大的家族,并发展到岳麓山等地,后代中出现有新中国开国大将萧劲光等名人;唐朝的长沙郡王中,李恪(619—653年,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曾镇守长沙,在谷山附近修筑过防御工事,并恢复建设过汉代的北津遗址,898年封为长沙郡王的罗绍威(877—910年)也有后代在附近区域生根建祠。

而谷山的第二个辉煌时期,则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朱橞(1379—1428年)在1391年被册封为谷王,统领上谷郡地和“长城九镇之一宣府镇”。他于1392年至1410年主持并参与扩展宣化城的建设,使其成为明代早期城防建筑的典范,并构筑了常峪口至大境门60余公里的明长城,兴建了独石口和锁阳关的关隘,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袭扰,巩固明朝疆域做出了贡献。建文4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带燕兵渡长江攻打南京金川门,在此驻守的朱橞开门迎王,燕王继位后念其献城有功,封朱橞驻长沙。

这时,朱橞骄横霸道起来,他曾先以忠诚伯茹瑺未曾拜谒而杀之,继而以长沙史虞廷纲曾状告其“夺民田,侵公税,杀无辜”而株之。更为甚者,朱橞大肆搜刮民财,招兵买马,立命中官,造战舰弓弩,练水兵勇,妄图勾引蜀王朱椿(朱元璋第11子,橞与椿皆为同母郭妃生)结盟造反,推翻成祖朱棣,由于蜀王责之未得逞。朱橞所作所为遭群臣弹劾,遂于永乐15年(1417年)被废为庶人,追随多遭杀戮。

但朱橞对谷山的贡献却有二:一是大兴寺院,使谷山寺等佛寺得到振兴,《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中就说其“大创佛寺,度僧千人”;二是因他而留下了诸多的传说故事。

百姓往往是同情弱者、过往不究的,在他们的传说中,谷王完全变了模样:他心地善良,聪明能干,在位期间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在百姓间很有威望。朱棣政变后为消除兄弟争位的威胁,下令诛杀王兄王弟,谷王首当其冲。朱棣派金甲将军兄弟三人专程赶往长沙。谷王闻讯后渡过湘江,退往云母山。金甲将军兄弟紧追其后,终于在云母山脚下追上。三将军正欲取下谷王首级,被随后赶来的当朝老丞相程吉喝住。程吉义正辞严责骂三将军愚忠不义,告诫他们若杀爱民如子的谷王则天理不容。三将军听了老丞相的肺腑之言,羞愧难当。但不杀谷王,朱棣决不会放过他们,更会拖累家眷。无奈之下,他们一一刎颈自杀。谷王万分悲痛,守着三位义士的遗体不忍再往前走,他将三人就地安葬,并在他们的墓前搭了个茅草庵,自己住进庵里削发为僧,再不过问世事,直至百岁而终。这故事见于原谷山寺留存的《莲池谱》。

还有的传说是说燕王夺位后派兵讨伐谷王,谷王精通文武韬略,亲率三子三郎等将兵抗之,虽胜但战斗惨烈,三子三郎和另两位将军相继阵亡,谷王考虑众寡悬殊又看到民众受害甚深于心不忍,便遣散兵勇,自己隐姓埋名出家于云母寺(谷山寺)。

不管哪种传说,都强调的是谷王的善良、爱民,与史书中的记载迥然有别,这既是百姓对为官者的善良期盼,又反映了他们的天真质朴。

明朝真正可查的长沙藩王,皆属吉王一支。恭简王朱翊鋋是第四代吉王朱载均之子,1557年至1621年在位,他曾在谷山寺研习过佛经,并率众祭扫过陶侃与李芾。他的儿子昭靖王朱常淠和孙子朱由楫、朱由栉没有到访过谷山的记录,倒是民间传说清军攻破永宁后,朱由栉曾随明督师何腾蛟逃遁到谷山,何劝其继续南亡,但这位王爷不肯听从,结果回到全州即被清军所获。

清人黄思孝(字情田,长沙人)的《游谷山》较为全面地写出了其当时的面貌以及诗人的困惑:“大块茫茫多嵯峨,我足来至其如何。泰岱不登终遗憾,终南涉想成蹉跎。今且结伴游谷山,苦无足力劳跻攀。倩人扶持临绝顶,四顾攒簇咫尺间。我生登高才历此,已觉宽旷无与比。尚嫌烟雾复朦胧,纵目不能逾百里。山腰一殿号龙王,碑勒谷王事不祥。山顶旧传神赐谷,事出野史皆荒唐。下山歇足谷山寺,寺僧迎入方丈地。叩之事绩亦茫如,说法犹为身世累。甚怪此游焉所得,急鞭归来已曛黑。古人游历拓心胸,日踞峰头览空色。”这诗,写得实在而坦荡。但相对而言,我更喜欢写得较为空灵的胡之太的另一首《游谷山》:“山高迟月出,坐久到更深。挥尘忘尘俗,挑灯证道心。禅和咸解语,宾从亦知音。避暑来年约,相将话茂林。”想想,那意境真是够为美丽的了。

长沙市目前已经在谷山启动了汉王陵公园项目的建设,意在留住其汉王朝的历史,以其辉煌昭告后世,激励来者。而在我看来,明王朝的这段故事,尤其民间与史书的对比记载,更可让人理解历史,更值得深思。

清朝诗人彭开勋(字勒彝,宁乡人,嘉道间诸生)在面对今开福区湘雅路靠湘江端的吴王墓遗迹时就已经感叹道:“番君园墓在,胙土旧分王。慷慨河山誓,萧条草木荒。刼灰悲楚汉,磷火照湖湘。望古徒搔首,凄风废垒旁。”彭的这份清醒认知,无疑叫人醍醐灌顶。

来 源 | 岳麓区档案馆 作 者 龚军辉

编 辑 | 谢 汀

校 审 | 潘振兴 罗 瑶 杨 刚

原标题:《岳麓史话 || 忠义传佳音》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