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咚!千万次捶打,他们费尽118年雕刻时光

2020-10-10 11: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这是 「最城市THECITY」 深度挖掘的第 2 个城市

在自然界

1000年只腐蚀1毫米

几千年依然流光不朽

 

『最城市THECITY』原创影像,请尊重版权转载须授权(05:00)
如果你曾在绍兴街头流连

就会发现,铜雕像总是会出现

这里的公园广场,大街小巷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

绍兴一带,便盛行青铜器的铸造与雕刻

到汉唐,已成为全国的铜镜铸造中心

 

在那些,没有塑料或不锈钢的年代

铜器,是流转在中国人

衣食住行中的绝对主角

锅碗瓢盆、茶壶痰盂……

比如,铜碗筷在绍兴传统文化中

是女儿出嫁的必备嫁妆之一

一对铜碗、两双铜筷、两个铜调羹

寄托了好友亲朋,对新人美好的祝愿

即便有所破损,在小修小补后

也能在家中,代代相传

 

古时,人们把铜称为“金”

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与视野

只有为数不多的铜雕师

雕刻着,一段段与铜有关的时光

在绍兴,以铜为生的百年世家

赵秀林赵刚父子,便是其中两位

 

上世纪初,绍兴一带的铜器具远近闻名

1902年,赵秀林的爷爷

在绍兴华舍街道二木桥下

开起了一家“阿一铜镴店”

绍兴的赵氏铜雕,便延续至今

10多岁摸榔头,拜师学艺

期间在各类职业间兜兜转转

最后心心念念的

还是一直放不下的铜雕

 

最薄的作品只有0.7毫米,厚度相当于三张打印纸

赵秀林把人生中的58年

都给了它

为了雕好绍兴人最熟悉的《兰亭序》

他花费了整整12年光阴,死磕一件作品

“《兰亭序》前后38枚印章

每一枚的字体风格都大相径庭……

我天天捧着《兰亭序》研究琢磨”

 

心血之作《兰亭序》
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也许源于父辈的那句

“铜雕千万不要丢”

也许是命中注定

读音乐毕业的赵刚,也变成了一位

坚定的雕刻时光的铜雕师

他沿着父亲的足迹

延续着对中国数千年历史

铜雕技艺的爱与传承

 

赵刚将铜雕与中国水墨画结合,使铜雕的格局更加开阔与多元

从名家书法,到江南画卷

从休闲茶具,到文玩摆件

从打破“传男不传女”传统

到不囿于血缘,对外免费传授技艺

这对雕刻时光的父子

从未限制铜的可能性

 

在铜雕艺术与器具边缘化的当下

他们沿着中国铜文化的遗迹

用现代人的视角

以铜为材,以刀为笔

将“千锤万凿”的艺术与记忆

刻进了更多人的生活中

 

很多作品,都需要铜雕师敲打几十万下

如今,赵刚的两个女儿

早早学着在铜板上,敲敲打打

那些叮咚作响

经得住时间打磨的捶打声

是平凡生活里,最动人坚定的声音

铜硬,可塑性低

可一旦塑成,经风霜雨雪

只会倔强得恒古不变

它时刻提醒着所有人

从青铜器时代起

我们就能和铜,相处得更长久

“铜雕千万不要丢”

 

「最城市THECITY」绍兴站下期预告:

诸暨建德面馆-次坞打面

视觉 | 昵称走丢了   编辑 | 路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