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切我们自己来”,他为中国首艘航母装上强健“心脏”

澎湃新闻记者 朱奕奕
2020-10-13 09:56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主持、承担了中国十余个型号舰船供电系统的科研研发和装备生产,为一代代海军船舰按上“跳动的心脏”,他是中国船舶第七〇四研究所首席专家赵跃平。

38年投身国防建设,入行可能是懵懂偶然,但坚守初心耐住寂寞是赵跃平为自己的科研人生做出的选择。2020年,赵跃平获评上海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但他说,“我觉得自己没什么美的,不过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赵跃平 本文图片 中国船舶第七〇四研究所提供

工作四年后,迎来第一个自己主导设计的项目

198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20岁出头的赵跃平接受统一分配前往七〇四所报到,“当时也不知道这地方到底是干什么的,连门牌都没有,入口的地方就是一片竹篱笆。”

开始实习后,赵跃平才了解到原来七〇四所负责参与中国海军舰船研究,是国防科研的重要支持,他说那个年代出生的人总对军人、国防、国家这些关键词怀有特殊的向往,因而他也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豪,“虽然我没能当成兵,但也一脚跨入了中国国防建设。”

然而,实习的工作与他的专业毫不相关,他被派往车间翻砂、做机床车工,还花了半年多给前辈们描图。年轻气盛的赵跃平对这样的安排很不理解,难免有情绪,然而等他回到科技项目设计的岗位上后,他才发现这样的安排让他在项目中,能更加注意到生产的细节,也为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直很想干项目,成为设计师更是梦寐以求的。”1986年,赵跃平终于迎来了自己主导设计的第一个项目——电站自动化技术研究。但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本科生,赵跃平在大学里接受的计算机教育相当不足,无法满足研发的需求。

一周至少有三天,他奔波在单位和工人文化宫的路上,一下班就前去补课,一边学习一边搞开发,同时向单位申请经费购入一位机、四位机等各类机型摸索自学。

“甚至是别人的产品推广,我都看成自己的学习机会,吸收知识。”终于,赵跃平将电站自动化技术用在了第一批驻港部队海军艇上。

赵跃平

为“山东舰”打造强健的“心脏”和“供血系统”

2001年,赵跃平带领团队成为首批介入国产航母“辽宁舰”改造的人。对于这艘历经重重难关回来的“瓦良格舰”,赵跃平的第一印象是“满目疮痍”,原本的供电系统已经被破坏殆尽,各个舱室内的装备都被拆的拆了、卖的卖了,空空如也。

“巨大的船就像一个迷宫。”赵跃平在当地领队的带领下进入船只,领队时不时就回头询问有没有人掉队,对于这艘连图纸都没有的船,一旦走丢可能就找不到了。

在船舱里不知历经多少年的腐水中,赵跃平来来回回勘探各种供电设备,最后在勘验报告中给出结论:“一切我们自己来!”从“瓦良格”到“辽宁舰”,不仅是一项项的技术攻关,更是一份历史使命与责任,其供电系统的规模之大和程度之复杂在国内尚属首次。

有了目标,但到底应该怎么做,从哪里做起,面对空荡荡的机舱,赵跃平经历了一段痛苦的迷茫期。“就是知道要用力,很想为了这件事用力,但是使不出力。”再次讲述起当时的心境,赵跃平仍旧忍不住握紧了双拳,当时的他只能到处请教、到处跑、到处找思路。

最终,他召集各大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成立了一支“国家队”,从柴油发电机组、汽轮发电机组的选型,供电系统的网络构成,系统保护策略的制定,主配电板的设计,电力监控系统的研发等等,一支支高精尖的队伍迅速组成,各专业的精兵强将在他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推进工作。

“当时的策略是背靠背,一个任务两个以上的团队同时做,然后在一次次的探讨中磨合逼近成果。”赵跃平天天泡在各个会议室里,直到方案设计通过审查,他才有了喘息之机,心里的石头落定了有方向地进入技术层面工作。

2013年,焕然一新的辽宁舰首次试航,单位体恤已经年过五十的赵跃平,让他在家等消息。“但我坚持要去,在家也是心神不定的,还不如在船上。”赵跃平登船后,亲自上舰保障自己研制的供电系统运转,度过了一段连轴转的时光。

辽宁舰内的舷梯大多是垂直的,赵跃平将一个保温杯挂在自己的手腕上,每天攀爬数百节铁扶梯,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半天绕船一圈,“很快除了要上下楼梯,其他地方我闭着眼睛都能找到。”航行试验中遇到问题,赵跃平也因此可以最快到场,迅速解决。

2013年11月,在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组织的成果鉴定会上,经专家评定,“辽宁舰”供电系统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电站监控、差动保护、供电联锁装置、两型发电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主配电板控制屏、柴油发电机组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如今,完全国产的航母“山东舰”供电系统也由赵跃平带队构建,强大的“心脏”和“造血系统”,一直不负使命地健康运行着,保障着“山东舰”完成各项试航任务。

赵跃平(右)

鬓角已染霜,而曾经的少年仍在心中

近年来,工业4.0、智能制造等新概念不断涌现,5G已成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赵跃平敏锐地察觉到这些概念带来的可能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即将对固有的传统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

作为“所首席专家”,赵跃平把所有的精力倾注到全所性的“智能化辅机系统”创新项目。面对所内信息化与自动化程度不均等、智能化观念不强等实际困难,他将庞大的智能化辅机系统工作进行层层梳理与工作分解,提出了“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项目方案,通过对“智能化辅机设备”、“智能化平台”和“智能化公有技术”三个板块研究内容的同步开展,在全所推进智能化项目的整体开展。

虽然已是花甲之年,赵跃平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新资讯的劲头依然不减当年,面对全新领域带来的巨大挑战,他心底里依然保持着那份探索新技术、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应用场景、工业赋能、数据挖掘、万物互联”等行业新鲜词汇就开始被他频繁地挂在嘴边,和他一起交流、探讨技术问题的小年轻们有时也是听得一脸蒙,还得私下里偷偷自行“补课”。   

实际上,早在多年前赵跃平基于对辅机发展趋势的敏锐判断,前瞻性地提出了后续辅机设备必须走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思路。他认为新产品的研制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军品需求,还应考虑整个行业包括民品领域的发展方向,将设备的互联互通和可操作性大幅度提升。

在他的指导下,项目组研制成功的一体化泵体积比同类泵组缩小三分之一以上;实现了泵组数据3D动态展示、APP移动式访问与控制、远程监控、语音控制等信息化功能,在船用泵的研发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38年一回首,赵跃平也总结出了一些科研工作者需要的品质,“有恒心、耐得住寂寞。”在赵跃平的经历中,往往十年才能出成果,五年摸索方向,五年技术研发,未曾有坚守就不会成功。

鬓角已染上了微霜,但赵跃平心中那个满怀荣誉感的少年还在,他还要把国防建设这件事做下去。

    责任编辑:高文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