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脱口秀救不了音综

2020-10-16 14: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犀牛娱乐原创

文|冷罐头 编辑|朴芳

音乐类综艺,一直是综艺场上的“大户人家”。

从好声音、歌手系列,到如今的新说唱、乐夏等,每一年汇聚着全民舆论点的S级大热综艺中,都定然有音综的一席之地。

今年虽然有些哑火,长跑九年的《中国好声音》陷入综N代的困境中,有些回天乏术;回锅肉“包围”《中国新说唱》,令节目开始变质;刚收官的第二季《乐队的夏天》口碑严重下滑……但好在“以量取胜”,入夏至今几乎没有空窗期,在乐夏落幕的第二天,《我们的歌》第二季就正式上线了。

说起这两档音综,其实具有部分相近的基因。

除在众多选秀类音综中,上演“情怀杀”之外,还同样是音综界中讲“脱口秀”的佼佼者。前者凭借着五条人的三进三出,拉满了全季的热度。后者以李健和谭咏麟金句频出的舞台表现,博得了大量的路人好感度。

豆瓣好评2/3,李健和谭咏麟占一半。

不得不承认,除专业能力以外,“能说会道、讲话好笑”也成为了歌手们打开市场的一门手艺。

看起来,零条件限制的脱口秀,正在迅速渗透进音综中,且不乏肩负着“曲线救国”的使命。

快餐时代的破圈利器

李健和谭咏麟在《我们的歌》中第一次见面,是在健身馆里面。

两位艺术家“一只是东北虎,一只是华南虎”的开场白,有着浓浓的中二气息,满脸严肃讲段子的反差感,成功触发了许多观众的笑点。

如果说这一段还有台词的痕迹在,那么正片开始后,二人在舞台上下的持续“输出”,都有着浑然天成的自然幽默感。一曲《一生所爱》过后,李健在对谭咏麟吐露真情时的那句“他们都说我比谭咏麟还像谭咏麟”,直接将节目氛围拉向了最高潮。

“谭校长和李健的这段脱口秀就已经五星了”

“谭校长和李健哥,梦幻联动,爱了”

“相比大家唱歌,我更想看李健追星谭咏麟啷个回事”

豆瓣、微博等相关评论区中,音综节目“脱口秀新体验”所带来的优势,清晰可见。节目中新生代歌手水平参差不齐、与上季节目相比明显逊色、以及猜人环节略显尴尬的斧凿痕迹等,都在嘉宾“脱口秀级别”表现的冲击下,被淡化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脱口秀似乎成为了音综的一块“遮羞布”。

这在“五条人的夏天”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尽管没能拔得头筹成为hot 1,但在复活榜上,五条人从始至终都一骑绝尘,在相当程度上印证了其商业价值。

随时随地都能来一段顶级脱口秀表演的五条人,除撑起了节目热度外,对自身的商业价值也实现了跳跃式提升。

商业代言从拉面到某品牌电脑;官方扣戳的周边贩卖店铺“五条人士多店”开张大吉,单个周边月销量轻松过千;金句“你会找到更好的工作”惹得某招聘软件抛来橄榄枝。

无法否认,快餐文化横行的时代,随时来上一段脱口秀所带来的喜剧感,成为了破圈利器。

“变现”有趣

撕碎“喜感”的时空桎梏

在这个年代,有趣的灵魂是可以变现的。

受众的零门槛,使“有趣”这种特质,可以促使其在快速发酵中提升国民度。与此同时,大众对于有趣的灵魂,包容度都较高,这从林更新、沈腾等人的绯闻评论区中,就可见一二。

幽默成为了硬通货,作用在节目中,也同样如此。

但要提起“说话”成为一门被大众普遍认可、且能创造商业价值的艺术,就绕不开脱口秀。

2012年,《今晚80后》《金星撞火星》等脱口秀节目“扎堆”出现。但在彼时,网络舆论场所尚未大规模成型,大众对于脱口秀的认知也存在偏差,活跃在电视机中的金星等人,常常被年纪稍长的老一辈人指为油嘴滑舌、妖魔鬼怪。

脱口秀这一形式真正被主流价值观所接纳,是在2014年,《奇葩说》的出现。此后,《奇葩说》《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等大热综N代接连上演,在为脱口秀演员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以外,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脱口秀在中国的影响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众对于喜剧形式有了更丰富的认识,为“说话好听”的节目,奠定了更广阔的市场。

具有喜剧天分的艺人,不单单只是搞笑综艺中抢手的坐上宾,在一些门槛较高的专业类节目中,也成为了拉满节目效果、修缮受众看片舒适度的“秘密武器”。

网络时代特有的发酵传播速度、Z世代主导话语权后市场风向的更迭、快餐文化对脱口秀的天然利好优势……合力打破了桎梏,使脱口秀不再局限于某种节目类型,也可以成为个人能力的体现。

直白来讲,人类对于“喜感”的热爱从未匮乏过。

脱口秀在本土的快速生长、以及在本土化过程中意义的变更,完全打破了喜剧、小品、相声等艺术形式所必须的时空条件,而是渗透进了各种形式的载体之中。

众口难调,质疑不断

脱口秀曲线救“音综”,是一个真命题。

但常言道“是药三分毒”,在为音综节目热度带来很大程度上改观的同时,副作用也足够猛烈。

一方面,在于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综艺节目的体量,是在固定范围内的。一期节目分为上下两集,每集控制在两小时到三小时之间,基本就是常见综艺中,时长的最大值。

时间紧,任务重。呈现出何种节目效果,这就涉及到了取与舍的问题。嘉宾脱口秀式的聊天、调侃,固然会丰满节目的喜感,成为节目的闪光点,吸引部分与这种特质相契合的观众。但与此同时,就必然牺牲节目中对于专业领域的探讨。

刚播出首期的《我们的歌》第二季,正面临着这样的质疑。

评论区下,在对李健和谭咏麟的一片惊喜声中,同样也夹裹着不少失望的声音,如“太尴尬了,一个多小时的节目,45分钟都在尬聊,各种老套路太无聊了,能不能取消这么多滥竽充数的唱歌节目。”

看,笑点也是个众口难调的东西。

观众对于《脱口秀大会》第三季中,李雪琴到底好不好笑,王勉拿冠军配不配的探讨持续不断。专攻脱口秀的节目尚且如此,其他节目的处境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在于仰仗“脱口秀红利”后,此起彼伏的质疑声。

这一点在《乐队的夏天》第二季中,体现的尤为突出。五条人火了,独有的思想和美学体系,被滚圈内外的人都奉为真正的摇滚精神,路人缘极佳。

但节目本身,却屡受创伤。

“完全丢失了第一季的真诚,离开了五条人什么都不是”

“点评和煽情环节越来越偏离主题了,功利性太重”

“好无趣,我们是来看音乐和现场的,那些十八线乐队背后的故事,真的不感兴趣”

节目突然迸发出巨大的闪光点,势必会吸引了大量受众前来围观,被放在台面上反复推敲,是无法避免的事情。要么在专业领域做到极致,将固有受众转化为忠实拥趸。要么兼顾好专业性和娱乐性,将原有受众与路人兼得。

显然,后者是占据绝对优势的选项。但稍有不慎,便会落得鸡飞蛋打的下场。

脱口秀或许能暂时缓解音综所面临的哑火处境,但治标不治本,反噬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

想要真正挺直腰杆,音综还得靠自己。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