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IDF印象:摄影机什么时候停,这是一个问题

2020-10-21 16: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记得在遥远的北京民间影展时期,英国纪录片学者布莱恩·温斯顿曾分享,有关一部纪录片最基本的问题是何时开机与何时关机。确实,当时间的重量成为人们评判一部纪录片好坏的一般标准时,何时停机则是考验一个创作者的耐心和创作能力的标杆。恰巧,这一次在杭州西湖IDF有限的观影时间里,我看到了四种结束影片拍摄的方式,在这里分享诸位。

       1,生命的终点:

       巴西纪录片《巴班克:当我死时告诉我》(Babenco: Tell Me When I Die )是我此行观看的第一部作品,也成了两届IDF中自己最为钟爱的影片。从片名来看,“告诉我何时死去”,正是这部影片的拍摄动机,也预示了影片的结束之时。巴西知名导演巴班克(Babenco)身患绝症,医生告诉他生命只有三个月。这时他决定和妻子芭芭拉联手拍摄生命中最后一部电影,即为本片。停机的时刻也就是导演生命终止之时。生命如此残酷,且又将摄像机对准自己(或者自己所爱之人)。导演会如何记录?不同于纪实风的纪录片导演,在巴班克的指导下,妻子芭芭拉执导的影片中呈现的是内心外化的表现型影像传达。这种风格也可参考纪录片理论家尼克尔斯所述的表演型纪录片类型(performative)。例如片头特写着液体流入的影像,比拟巴班克注入抗癌后的身体感受。片中出现了大量导演重要作品的混剪场景,同时嫁接导演最后人生阶段的生命影像。电影对于巴班克来说就是生活本身。他不习惯被人统领着工作,他需要以导演的身份工作与生活,需要借此表达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那段巴西少年在铁路沿线走路的时刻,让人联想起《四百下》中的法国少年。但巴西电影混杂的沧桑感使得巴班克电影中少年的背景也有藏着生活的苦涩。对于巴西电影如此无知的我想去探知南美的电影风格,那未被欧美统治的视听表达系统具有怎样的创造力。这也是本片给我带来的副产品。影片中出现了大段具有表现主义风格的表演段落。例如巴班克视角下和好友们死前最后一次聚会与告别,以及两个少年手推自行车进入一个全白的空间,隐喻着坟墓也代表着通天之路。尤为让我难忘的是结尾中导演模拟出巴班克死后灵魂畅游香港的影像。四角晕影的画面,游荡在旺角等地,花红酒绿、行人匆匆。这是东西方杂糅出的奇特黑白镜像,观众看到了另一种面貌的香港,一个南美导演眼中的东方天堂。虽然导演巴班克已经离开人世4年,但透过这部影片,更通过他之前的无数经典之作(如《蜘蛛女之吻》),他的生命在电影中得到永生。

巴西导演巴班克,代表作《蜘蛛女之吻》等  (《巴班克:当我死时告诉我》剧照,来源豆瓣)

       2,项目的完成:

       日本纪录片《过往皆为新事,未来终是旧梦:摄影师森山大道》是本届IDF 热门片。主人公森山大道被誉为日本的“街头快照之王”,且其反摄影的艺术性给予摄影本身更深远的开拓性。但纵观全片,影片的制作理念比较传统,叙事线索也比较简单,全片围绕森山大道摄影集的再版进行讲述。相册出版的过程中也在还原他的作品与美学风格。当摄影集成功再版并在法国图书展上再次引起轰动时,也即影片拍摄行将结束之时。这类以事件为主体的作品,跟随事情的启辰转合进行。一般跟随剧组拍摄的幕后花絮即以此为拍摄主线。早到郑大圣的《DV China》(2002),再到本届的《山间风疾》(2020)都是这类样本。从影片的美学性来说,本届的森山大道传记片并不出彩。频繁出现的黑屏字幕更是被观众诟病。而森山大道本身的专业魅力成为了影片的重点。时时刻刻都去创作,分解摄影(dismantle)是革命也是遵从内心,一切也都和器材无关。

随时街拍的森山大道 (《过往皆为新事,未来终是旧梦:摄影师森山大道》剧照,来源豆瓣)

       3,等待的和解:

       看韩国纪录片《夜曲》(Nocturne)的过程让我感慨万千。那些踏踏实实的跟拍,没有任何花哨的技巧,不仅令人回想起曾经的中国纪录片。从2008年的第一次举起镜头聚焦这一家人,一拍就是十年。透过影像看妈妈、哥哥和弟弟三人之间在十多年间的爱恨情仇,直到2019年的影片完成。导演郑光祖在映后时说,他一直在等待弟弟与哥哥之间的和解。瞬间,我被他的恒心所打动。多么似曾相识的心境,曾经我们的创作者也是如此耐心地守候在主人公身旁,等待事件的发展。时间的重量,不是急于求成地想要完成影片,而是追随着生活本身的节奏。事件的和解可遇不可,但十年后的导演等到了。

《夜曲》(Nocturne)剧照,来源豆瓣

       4,寻求的团圆:

      十年等到了和解,而对于《妮诺丝卡》(Ninosca,2020)的瑞典导演来说,则是用33年跟拍一位坚韧的女性,直到她与家人团圆。1985年导演偶然间拍摄了南美尼加拉瓜12岁少女妮诺丝卡的第一个镜头。那时,她梦想做一名教师。之后滋润在爱情中的她早早地结婚生子。但是婚姻并不如爱情般甜蜜,她深陷家庭暴力。当儿子成长为17岁的少年时,她决定离婚,以无证移民的身份闯荡西班牙。而离家打拼的时刻,她也错过了孩子们最需要母亲陪伴的青春期。在西班牙打拼六年后,也就是导演跟拍妮诺丝卡大约30年的时候,妮诺丝卡终于取得合法的西班牙移民身份。她当即决定回国团聚。终于衣锦还乡的妮诺丝卡此时已经步入不惑之年。与孩子感慨万分地团聚,在摄影机的见证下显得如此动人。这也是一个逐渐完成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团聚之后,导演的摄影机还没有停。因为她攒的钱并不足够以在尼加拉瓜造新房。还没有封顶的房子如烂尾楼一般。她仍旧回到西班牙打工。三年后,她再次回家,新房也得以盖成。但时间并不是写好的剧本。盖好房的妮诺丝卡,仍然无法在老家生存,本想做的咖啡豆生意也并不可行。她不得不再次踏上移民打工之路。一招为移民,终身为移民。这句无奈的话竟然成为了妮诺丝卡后半生的写照。但她仍然是一位动人、坚强、令人敬佩的独立女子。虽然妮诺丝卡和孩子们的团圆已经成为本片最重要的结局,但之后的持续性拍摄呈现出难以把控的未知性。纪录片的张力也在此彰显。

12岁时的妮诺丝卡(《妮诺丝卡》剧照,来源豆瓣)

       何时关机对于纪录片来说,意味着主题的尘埃落定。作者所拍所想在那一刻基本成型。有时是事件的结束,有时是生命的终止,有时虽已关机但故事仍在继续。无数类型的纪录片以无数种结片方式奉献给观众。事到如今的纪录片影展,最重要的就是回归作品本身,好好地拍摄,好好地面对观众,褪下一切的光环。这是纪录片展仍有的纯然。感谢今年的西湖纪录片大会和观众如期而约。大家都好好地,明年期待再聚IDF。

 (作者纪然。本文属原创稿件,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作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