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物产中国·天水花牛苹果|70万吨苹果采收背后的经济账

澎湃新闻记者 何慧子
2020-10-30 08:2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物产中国》第五集:《翻山越岭找花牛》(10:15)
花牛苹果,是甘肃省天水市特产,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誉为与美国蛇果、日本富士齐名的世界知名苹果品牌。

花牛苹果果形为圆锥形,果皮呈酒红色,香气浓郁,果肉集粉面、脆甜于一身。果子底座呈五个棱角妆,像一个五角星,因而又被称为红元帅。

“你那边能退吗?”潘引军随手扯断一根草须,询问着电话那头的人,语气里带着忐忑和期待。电话那头的回复让他脸上的笑容垮了下来。潘引军在果园里站了一小会,眼前的枝头上缀满了酒红色的花牛苹果——这些果子已经被其他收购商订下了,他找果园的主人商量,想把订单争取过来,没能成功。

潘引军是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的一位苹果收购商。自2008年转行收购苹果以来,他感觉,没有哪一年收果比今年更困难:今年果子产量少,单斤收购价还上涨了。

麦积区地势东低西高,往年潘引军收果多在麦积区东边。今年东边的花牛苹果在挂果期下了几场冰雹,盛果期又遇上雨水天,果子长得不太好。他决定多去西边山区转转,那边有好些山头他从来没去过。

潘引军在当地收果经纪人的带领下去了闫家庄,山路一个大转弯后,就到了大片大片的苹果园。潘引军难得地欣喜,“这边果子好,没有被冰雹打过”。几天跑下来,潘引军订下了20万斤果子。他仍有些懊恼来晚了,好的果子自然受欢迎,“很多果园已经被订下来了,而且早两天来单斤价格可以便宜两三毛钱”。

潘引军别无他法,也只能多跑多看多问。

从事苹果收购之前,潘引军做了十多年蒜薹储存生意。到2008年,蒜薹市场一连几年不景气,他打算转行做苹果的收购和储存,不料汶川地震发生了,他的妻子和三位工人遇难。那是潘引军最难的时候,“亲人走了,钱收不回来,还欠着外债”。

再难,日子还得过下去。他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贷款5万元,开始第二次创业。他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农户+种植基地”的模式,吸纳了50多户果农。

12年间,潘引军从邮储银行陆续贷款近1000万元,年收果量也从20吨增加到500吨,冷库从2个增至11个,如今500吨容量的冷库捉襟见肘。所以这个采收季,扩建冷库是潘引军的头等大事。

花牛苹果是麦积区重点发展的产业,目前全区苹果种植面积达42万亩,总产量约70万吨。为助推产业发展,麦积区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优惠和鼓励政策,“像我现在建的500吨容量的冷库,成本要100多万元,政府给了补贴。”

“这几年,政府很重视苹果产业,花牛果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虽然市场竞争加剧,行业越来越难做,我还是很有信心的。”今年9月底,潘引军建好冷库后,又把心思放到收苹果上。他接了好几位客户的催单,“你有多少果子,我就要多少果子”。

澎湃新闻《物产中国》系列报道第五集,走进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通过一位花牛苹果收购商,来呈现天水人秋收的日常,以及他们对花牛苹果产业发展的信心。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