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日本人为什么不愿意结婚?

2020-10-23 05: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关于我们的邻国日本,少子老龄化可能是新闻里最经常提到的一个话题。在日本政府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终办法,就是多生娃。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不要说养育孩子,如今的年轻人甚至越来越不愿意走入婚姻,单身社会即将到来了吗?

日本可以说是发达国家中,最早出现少子化问题的国家了,而且这一问题的开始,是因为错过了一场本该出现的人口增长。

上世纪1950年代末期,日本社会为了摆脱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投降带来的阴影,非常专注于经济发展,在本身就很注重集体主义的文化环境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在70年代中后期开始取得了经济上极大的成就。

团块世代的学校课堂

然而就在这段时间里,欧美国家出现了战后生育潮,这代后来被称为“Baby Boomer”的人,在日本却只是昙花一现的存在,在1947年到1949年短暂出现了一波名为“团块世代”的生育增长后,日本的生育率在70年代增长之后就走上了下坡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经济的主体依然是农业,劳动力是农业经济的核心,但在战后,赶上美国,成为强国的日本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财阀开办的公司和大量的城市人口,开始将提高公司业绩和个人发展当做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在时间和能力上如果落后,就会成为竞争中的输家。

渐渐形成的加班文化,让早出晚归成为社畜成为一种习惯,而为了事业延迟恋爱结婚的人开始越来越多,一些人开始对生育、建立家庭产生抵触的态度,同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单个劳动力的价值也开始下降,多生孩子带来的人口红利开始稀薄化,各种原因综合下,少子化的土壤就此诞生。

除了人们教育水平的上升以及城市化的推进,日本也有着类似我国计划生育的人口控制政策。70年代,日本曾出现了一波短暂的生育高峰,当时日本官方的人口研究机构召开的“第一次日本人口会议”错误地发出警告:提倡每个家庭只生两个孩子,建议进行人口数量的控制。显然那个时代,日本的专家们认为,岛国生的娃实在太多了。

但上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生育率的下降,被当做社会问题看待还要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未能找到工作的年轻人变多,大城市的房价上涨,也让很多人不敢成家,更致命的原因在于劳动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派遣工渐渐成为主流,在大公司工作一辈子已经成为泡影,这也让传统的家庭制度难以维持,特别在女性层面,传统上结婚就要离职回家当专职家庭主妇的观念早已烟消云散,很多女性选择推迟甚至干脆拒绝婚姻。

到1997年,日本迎来了“少子化元年”,正式将日本社会定义为“少子化社会”。2005年日本人口出现二战后的第一次自然减少,正式步入少子化社会。

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日本也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将新生儿减少视为严重社会问题而出台政策的国家,政府对少子化的忧心,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已经出现的少子化现象无法以现有的社会组织和设施来解决,农村年轻人口减少,消费不振,这些问题太严重倒逼着政府迫于情势才采取对策。

为了让年轻人结婚,日本政府开始采取措施来“亡羊补牢”。最近的一则措施曾经吸引了国内网友们的眼球。新首相菅义伟上台后,立即发布了下面的新政策:

“从2021年开始,面向现已在实施“新婚生活支援项目”的市町村,只要新婚夫妇结婚当日年龄小于39岁,且家庭收入少于540万日元(约合35万元人民币),就可以申请高达60万日元(约合3.9万元人民币)的生活补助金”。

日本一些地区打出海报吸引年轻人搬家结婚,领取结婚补助金

“发钱”催婚在日本早已不是新鲜事,但走到这一步,日本也是经历了长时间挤牙膏式的政策尝试,迄今为止,很难说的上这些策略有没有见效。

为了让夫妻能够在工作的同时,也能把孩子送到托儿所和幼儿园,官方首先鼓励增加幼儿园和保育园的数量,但由于少子化速度太快,幼儿园和保育园却纷纷合并或者关闭,幼儿园和保育园工作人员数量大幅下降,出现大量的“待机儿童”上不了幼儿园。

因为幼儿入园问题,入园难,曾在日本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2016年,在日本网络上出现了一件“日本去死”的事件。当年2月,一位妈妈因为要返回职场,但孩子始终都没有排上进保育园,一气之下她在日本某论坛发帖,帖子的名字非常直白:“孩子上不了保育园,日本去死吧”。

这个帖子立即受到广泛关注,帖子中这样写道:

“闹哪样啊破日本!根本就不是什么一亿总活跃社会嘛。昨天果然没报上保育园。能怎么办?这还让我怎么活跃?”

在国会前要求政府改善保育园和幼儿园入园条件的抗议人群

自安倍晋三上台后,提出的“安倍经济学”中就有“新三支箭”的说法,其中一支就是要对养育孩子的家庭给予更多的支持,“一亿总活跃”社会更是安倍提出的日本未来愿景,没想到一提出就遭到了众多网民的讽刺和攻击。

在这篇“日本去死”的跟帖下,有不少家庭主妇和妈妈们批评“(日本政府)浪费几百亿日元在奥运会上,有钱请有名的设计师,怎么不建保育园?”、“又是婚外情,又是受贿,解雇了快一半的国会议员,就是想从中牟利吧?”

在这个帖子的推动下,有将近2万名民众联署签名的呼吁信也发到了日本国会,要求日本政府对育儿进行实质的支援工作。而当时的首相安倍晋三也在国会质询中被反对党议员追问此事,而安倍本人以此帖“匿名”为由,潦草回应。

这件事给安倍等日本保守政客发出了警告:催生催婚没有切实保障政策基本上没法推行。到了2019年9月,日本决定在当年10月推行所有日本人和其子女学前保育园和幼儿园所有费用全部免费,全免儿童初中毕业前的学费,并给每个儿童每月发放1000多元的“儿童工资”。

后来,在今年4月份,安倍政府又提出要给低收入群体的大学生,实质上免除学费的制度。

时任首相安倍亲自上广告宣传政策

但这些制度的出台,短期能很难看到成效,推出后不久,统计数据就给安倍“打了脸”,其中显示日本2019年出生数第一次跌破90万人,为了增强全体国民的危机感,安倍在讲话中第一次少子化危机称作“国家灾难”,堪比亡国危机。

然而,这些政策将耗费更多的税金,势必得大笔举债,而且更多人即使有钱,也拒绝成家生子,何况那些没有收入的年轻人,更是不可能在政策的激励下结婚。日本政府又使出“杀手锏”,将解决问题的对策深入到社会的“毛细血管”部位,打算从职场、社会信心、两性关系等根部问题解决,毕竟两性不能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年轻人的努力不能转化成薪资,就无从诱导他们成家和生娃。

与此同时,不仅日本政府在发力,民间一些机构也将少子化看成是商机。各种婚姻中介机构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早在2013年,一项报告显示日本人口中有将近2成男性和1成女性会终身未婚。和30年前相比,男性升了10倍,日本一家叫Senior Life的婚介公司开始专门为儿女着急的父母们,举办征婚活动。

另外,日本也开始有意见认为结婚女方要随夫姓的制度可能阻碍了年轻人对婚姻的看法。有人认为,在单身男女独立意识增加的今天,一家人不一定要姓一个姓,女性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保持娘家姓,可以进行“夫妇别姓”。

日本新闻节目曾大篇幅讨论夫妇别姓制度

这一提案在推出后,在年轻人中得到了多数赞成,然而提案目前还未通过,因为日本保守势力对此坚决反对,认为这一举措反而会导致日本传统家庭形式的分崩离析。另外一些人则认为,让女方不跟随男方姓氏,可能会让男性失去对育儿的积极性,还会让离婚更加容易,这样也无法减轻女性的育儿负担,还会加速少子化。

日本官方最近还准备将不孕不育治疗加入医保,但目前还只是停留在政策研究阶段,这一新闻爆出后,最近在日本人气颇高的女星田中美奈实在节目透露自己的一位好友就是因为进行不孕治疗,常年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同时花费了大量的积蓄,呼吁首相能尽早推行这一措施。

在长达十几年的催婚政策攻势下,日本年轻人并不买账,他们想结婚的意图不升反降。

一项民间调查机构今年7月作出的调查显示,10岁到40岁的人群中结婚愿望下降最为明显。特别是关系到未来日本结婚率的00后甚至10后们,男女的结婚愿望比例,分别比2016年时调查下降了10个百分点。

而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年轻人在经济上感到不安全,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年轻人对恋爱和结婚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日本昭和时代就流行的爱情旅馆

日本学者牛窪恵如此形容年轻人的恋爱和结婚观:便利店式的性和考虑性价比的婚姻。

在她的著作中,写到了很多年轻人对恋爱和结婚看法的变化。

“想结婚,但恋爱太麻烦”

“不需要老公,只想有个孩子”

“去开房,也想AA制”

“恋爱其实性价比不是很高”

“恋爱的风险一大堆”“还是和父母在一起比较开心”

“恋爱结婚之后,等着你的就是离婚这一‘不良债权’”

在她对许多20多岁的年轻人采访的过程中发现,日本年轻人已经将自己置入“嫌恋爱麻烦的时代”了,很多年轻人认为恋爱在精神和经济上已经成为一个负担,而处于恋爱终点的婚姻更是一桩非常不划算的生意。

而更让人担心的还在未来,为了保证上述免费保育教育政策的财政来源,日本政府一直在计划再次增加消费税的征收税率,而税负的增加已在日本民众中反响强烈,低迷的消费、随时可能增加的税收、就业不稳定,以及年轻人的婚恋观,日本少子化的未来可能是一片灰暗。

有人说,日本正在加速前往下一个“失去的十年”的路上。

原标题:《日本人为什么不愿意结婚?》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