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剔除迷信色彩的佛学与现代科学的碰撞

2020-10-24 18: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它既是深入浅出的学术专著,又是阐述佛学思想的大众读物,而这两点通常都很难做到。

 

首先,深入浅出的学术著作很难写。学术是一代又一代学者的积累。为了能够精准表达,学者们不得不使用越来越多的专业术语,如此日积月累,理论就变得晦涩难懂。这本书则不然,它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娓娓道来,把极为思辨抽象的佛学理论说得清楚明白,十分难得。

众所周知,虽然人文学科的经典著作浩如烟海,但因为其言语晦涩乏味,适合大众阅读的并不多。包括那些顶尖的学者在内,都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阅读,细细琢磨文字背后的哲学思辨,唯恐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更遑论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大众了。这导致很多经典著作只能在学者之间进行交流,无法在大众间进行普及,实在是很令人遗憾的事。如果能够多几位学者做普及性的工作,对于民众人文素养的提升,是有着莫大好处的。

其次,佛学理论的大众著作尤其难写。梁启超说,佛学研究有两种基本思路:第一种思路是“哲学的研究”;第二种思路是“信仰的研究”。按照此思路,佛学中亦存在“哲学”和“教学”两种思想。研究者如果没有一个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清晰的研究思路,往往把两者混杂在一切。

佛教中有很多唯心主义的论点,“转世轮回”、“天堂地狱”等等,它们与现代科学体系全然不符,使得大多数受过教育的民众,很难接受这样的理论。这是在科学普遍普及的现代社会,而在两千多年前,民众尚处在普遍愚昧的时代,神学是相当流行的。大众基本都相信“万物有灵”,佛陀为了能够传播自己的思想,不得不加入这样一些迷信但却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比如地狱、轮回、鬼神等等,其目的是把思想传播出去。由此看来,迷信只是手段,佛学才是根本。

从现代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因地适宜地采取传播力最强的教学方式。只是随着传播面积越广、教徒越多,年代越久,佛陀的本来思想逐渐迷乱不清,民众开始有了舍本逐末之举,反而让后人误以为这才是佛陀的本来思想。

本书作者剔除了迷信的说法,为了能够更好地阐述观点,他选择了进化心理学作为研究方法,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逐渐还原出佛陀思想的本来面目。

作者通过分析人类的感觉,认为大多数感觉是不可靠的,只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想象和应激反应。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朋友发出微笑,我们的心情也会随之好起来;当我们看到一个敌人发出微笑,我们的心情就会阴沉下去。微笑的动作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我们的心情,那么令我们忽悲忽喜的,究竟是客观的微笑,还是主观的心情?

 

按照进化心理学的观点,人类产生并强化感觉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和种族的生存及繁衍。比如说恐慌,它能促使人们更加小心翼翼地对付潜在环境中的危险因素;比如说愤怒,它能够让人们迅速做出应激反应,从而在社会资源的争夺上处于有利的地位。如果我们抛开这一切幻觉来看客观世界,就会发现这些不良的情绪并非世界的本来面目,恰如佛陀所说,人的思想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产生了“贪”“嗔”“痴”三种不良情绪,从而隐藏了世界的真相,遮蔽了人的心智。

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后,如何才能把主观感觉剥离,从而还原世界的本来面目呢?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通过冥想。

对于国人来说,冥想其实是个外来词,它在本书中主要是指禅宗“观自在”的一种修行方式。我们中国人听到更多的是“入定”,具体做法就是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万物归于一念。通过抛弃自身的欲望,从而剥离大脑强加给我们的幻觉,还愿世界的本来面目。应该说,这种把感性与主体相剥离的思维方式并非佛教所独有。虽然道路不同,但很多先圣先哲们都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柏拉图说世界上的人们好像生活在洞穴之中,他们身披枷锁、背对火炬,所看到的世界只不过是火炬照射下的影子而已。与佛陀的思想相似,柏拉图同样认为感性认识是肤浅的不可靠的,只有剥离它(远离影子),人类才能真正走向光明。

在佛陀的眼中,当我们能够切断那些无谓的贪、嗔,客观看待这个世界时,世界才能呈现出它本来的模样。世界无悲无喜,是一个个分子、原子,客观存在于我们周围。在佛教徒的眼中,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世间万物既非风动既非幡动,无非就是心动,只要控制好了内心,就能控制好这个世界。

这本书从理论到实践,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作者的佛学观点。书中的佛学思想对我们今天仍然是指导意义的。21世纪的社会,人类步入了一个以商品为核心的时代,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社会文化光怪陆离,无一不是在追求强烈的感官刺激。人们被挟裹其中,更加难以辨识内心。此时此刻,我们需要一种破除欲望、祛除贪嗔的文化。而佛文化恰恰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

看这本书,不需要正襟危坐、不需要绞尽脑汁,只需要跟着作者的思路,慢慢走进他的世界中即可。

 

作者:张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