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云的炸弹与监管的告诫:金融创新如何做到有理想又不理想化

澎湃新闻记者 蒋梦莹
2020-10-25 21:54
来源:澎湃新闻
金改实验室 >
字号

马云在外滩金融论坛上发言

就在蚂蚁集团在上海确定IPO定价的第二天,10月24日,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在大会主题演讲中直言,金融的本质是信用管理,今天的银行延续的还是当铺思想,抵押和担保就是当铺。

“我们必须改掉金融的当铺思想,依靠信用体系。”马云这一句话一下将整个传统金融行业置于了对立面。

从余额宝开始,再到花呗、借呗、相互宝等产品的相继推出,马云一直走在金融创新的潮头浪尖。他曾自嘲为中国金融业的“搅局者”。时过境迁,蚂蚁集团上市在即,马云的这一番慷慨陈词,被不少人视为是新金融对旧金融的“喊话”,引发舆论的热切关注。在峰会中也引发了一番“针尖对麦芒”的回应。

新金融的本质是什么

在马云的眼中,今天的金融体系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而设置的全面的金融体系。而评价未来的金融体系唯一的标准应该是是否普惠、包容、绿色、可持续,背后的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今天能够担当起巨大责任。

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则强调,金融科技并没有改变依靠信用、使用杠杆的金融本质,在提升服务效率、增强金融可及性的同时,也加大了对金融安全的挑战。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亦指出,金融科技本质上是一种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活动。无论叫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始终不能忘记金融属性,不能违背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否则必然会受到市场的惩罚。

“这样的教训比比皆是。”尚福林说,前段时间的网络借贷、虚拟货币交易等活动,很多是披上了“金融科技”外衣的金融乱象,要坚决加以整治。

此外,尚福林认为,加快金融科技监管步伐也必不可少。数字信息传播速度快、关联广、影响大,依靠现场检查或者非现场监管报表人工分析研判的传统风险防范模式越来越难以应对。

关于金融科技的监管,他还提出了四点针对性建议:一是完善监管框架。密切监测基于科技创新的业务模式变化,建立规范化的监管规则标准。二是创新技术手段。从十多年前的“1104”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到前些年EAST检查分析系统,技术手段虽有提升,但监管的自动化、实时化水平仍需不断提高。三是加强人员培训。确保监管人员知识技能,足以应对新技术。四是加强协调合作。由于数据的跨境流动,需要监管部门更广泛的开展合作,包括与其他公共服务部门,不同金融业态监管部门之间,不同国家间协调合作。

巴塞尔协议限制了创新?

马云“炮轰”的对象并不仅限于国内的金融体系,监管全球银行业的巴塞尔协议被马云嘲讽为“老年人俱乐部”。

“巴塞尔协议比较象一个老年人俱乐部,要解决的是运转了几十年的金融体系老化的问题,系统复杂的问题。”马云直言不讳。

在马云看来,正是巴塞尔协议让欧洲的整体创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在金融数字化方面。

邹加怡在当日的演讲中却强调说,面对疫情冲击,《巴赛尔协议III》实施期限适度放宽,各国金融监管容忍度适当提高,对维护金融稳定和推动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邹加怡还提醒称,要建立、遵循相应的市场规则,防止金融科技诱导过度金融消费,防止金融科技成为规避监管、非法套利的手段,防止金融科技助长“赢者通吃”的垄断。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亦在峰会上提到,中国的整个数字经济发展到今天,整个数字产业化走得比较快,在金融科技领域能够产生像蚂蚁集团这样的机构,跟整个监管上包容审慎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陈文辉在讲话中透露,社保基金是蚂蚁集团投资者,第一轮已经重仓了蚂蚁集团,现在也非常积极参与IPO,等待配售份额公布。

陈文辉肯定说,整个产业数字化转型正处于下半场,而在下半场当中,金融产业的数字化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搞得好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再次腾飞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是如果中间出一些岔子,也会带来一些风险。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马云表示,他一直强调互联网金融必须有三个核心要素:一是丰富的数据;二是基于大数据的风控技术;三是基于大数据信用体系。用这三个标准衡量,就会看到P2P根本不是互联网金融,但是今天不能因为P2P把整个互联网技术对金融的创新给否定了。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却在峰会上非常明确地表示,所有的金融业务都该纳入监管,不管“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还是“数字金融”、“智能金融”,本质还是金融,同类业务适用同等监管的一致性原则。

马云还将矛头指向了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政策,将之比作是办公室理论:“我们需要来自实践的理论,不是来自办公室理论的实践,P2P很多,就是来自办公室理论的实践,正确理解P2P给我们的巨大教训,不是否定互联网技术,更不要再重复办公室理论的实践。”

李东荣则表示,随着数字金融蓬勃兴起,原来现有的存量治理规则的适用性下降,增量治理规则的需求上升。监管、行业自律、规则标准的供给不够,认识不够并且研究不够。

李东荣指出,在中国,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和有关行业自律组织,以业务规范、信息披露、资金存管、数据治理、技术应用安全等为重点,也在加快建设涵盖监管规定的行业标准,制定规则等战略的多层次治理规则体系。这一治理规则体系有很强烈的共性需求,为数字金融下一步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马云呼吁监管给金融创新更多空间:“好的创新不怕监管,但是怕昨天的方式去监管,我们不能用管理火车站的办法来管机场,不能用昨天的办法来管未来。”

而李东荣却直言,在拥抱创新的过程中,促进创新发展,又把握好风险的同时,还需要树立恰当的正确理念:所有的金融业务都该纳入监管,不管你叫“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还是“数字金融”、“智能金融”,它们的本质还是金融,所以这条原则必须贯穿始终;充分肯定科技重要性的同时,要避免走入“技术万能论”的误区,并由此忽略对人的管理。技术的背后,不管人工智能,还是大数据或者是科技手段如何应用,驾驭人的管理不可能因为这些东西将它取消掉,怎样将它结合好才是个问题。

    责任编辑:郑景昕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