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田兆元:黄道婆的创新精神,也是上海的灵魂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20-10-28 09:49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如果选择一位历史人物作为上海历史上科学家的代表,他会是谁?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田兆元教授给出的答案是“黄道婆”。

“上海历史上,春申君是政治家的代表;陆机、陆云是文学家的代表;黄道婆是科学家的代表,是创造财富的代表,她引导民众脱贫致富,形象非常突出。”越是深入了解上海的棉纺织历史,田兆元越是认为,改良了棉纺织技术的“先棉”黄道婆,当之无愧是一位科学家,“因为她的科学创新,使上海这个地方摆脱了原来边地比较贫寒的状态,走向富裕之路,为现代城市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技术基础。”

10月15日,黄道婆纪念馆改陈竣工开馆仪式举行。这座位于上海徐汇区华泾镇东湾村的纪念馆与清幽古朴的黄道婆墓相邻相伴。经过9个月重新布展,纪念馆融入了更多棉纺织元素,通过展陈讲述了黄道婆 “衣被天下”的一生。

徐汇区文旅局副局长蒋艳、徐汇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何明星、华泾镇党委书记李国荣、徐汇区绿化中心主任龙佼,为黄道婆新塑像揭幕

纪念馆内的黄道婆墓

历时9个月重新布展,科普棉纺织技术

黄道婆纪念馆于2003年开馆,至今已有17年,馆内建筑及周边环境设施逐渐老旧。为更好地弘扬黄道婆文化,扩大黄道婆纪念馆的影响力,华泾镇历时9个多月对黄道婆一期进行重新布展,并对外环境进行整体改造。

本次黄道婆纪念馆整体改造,黄道婆雕塑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华泾镇邀请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塑家杨冬白,塑造黄道婆雕像。雕塑家经过严格考证、几易其稿,力求还原最真实的黄道婆形象。

改造后的黄道婆纪念馆融入了更多棉纺织元素,使整个纪念馆除了具有观赏功能,更具纺织科普功能。

纪念馆一期通过“丝路女儿”、“技术革新”、“先棉鼻祖”三大板块宣扬黄道婆精神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方云博士带领大家参观了新建的纪念馆并作详细讲解。

历史记载的黄道婆,又称黄婆。生于南宋末年淳祐年间(约公元 1245年),是松江府乌泥泾镇(今闵行区华泾乡)人 。

元朝时期,黄道婆从海南崖州归来,从黎族学习并改良了棉纺织技术,并传授给当地百姓。

黄道婆之前,中国也有棉纺织技术,但比较落后,效率很低,丝绸价格昂贵,普通百姓还是穿麻为主。黄道婆改进纺织工具、改良纺织技术,全面解决了脱棉籽、弹棉花、纺纱、织布4道主要工序的技术难题。

重新布展后的黄道婆纪念馆,详细展示了黄道婆改良的四道工序“捍”、“弹”、“纺”、“织”。

重新布展后的黄道婆纪念馆,详细展示了黄道婆改良的四道工序“捍”、“弹”、“纺”、“织”。

“捍”就是擀棉籽。黄道婆在黎族踏车基础上,发明了专门脱棉籽的机器“搅车”,通过手摇或者脚踏,就能把棉籽挤出来,改变了传统费时费力的手剖去棉籽的原始方法,极大提高了脱棉籽的效率。

“弹”就是弹棉花,使之蓬松柔软。当时江南用来弹棉的弹弓仅一尺五寸长,效率极低,黄道婆将小弹弓改为四尺长装绳弦的大弹弓,并改用弹锤敲击绳弦代替用手拨弦,既省时省力,又使弹出的棉花更蓬松洁净。

“纺”就是纺线。黄道婆发明了三锭纺车,可以同时纺三根线,使纺线效率提高了三倍,同时采用脚踏的方式,解放了双手,堪称世界棉纺织技术的伟大革新。

“织”就是织布。黄道婆把黎族的技术和本地的织布机相结合,总结出一套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絜花”的工艺流程,简单来说就是把棉纱染色,然后通过提花技术织造成带有各种图案的棉布。

游客可以在多媒体屏幕上现场体验“纺线”

黄道婆纪念馆展出了数台黄道婆发明的三锭纺车,游客还可以在多媒体屏幕上现场体验“纺线”,与电脑展开比拼,感受黄道婆带来的创新技术。

黄道婆纪念馆展出了数台黄道婆发明的三锭纺车

因为她的创新,上海走向了富裕

在提升棉纺织技术上,黄道婆功劳巨大。她不仅解决了棉纺织技术的难题,还把她发明的设备和技术毫无保留的大范围传授推广,全面提升了上海地区的棉纺织水平。

利用黄道婆发明的设备和技术,上海出产的棉布精致、牢固、美观,“粲然若写”,广受欢迎。

黄道婆死后, 松江府迅速发展成为棉纺织业的重要区域。这里所产棉织物不仅外观漂亮、质地坚牢,而且由于制棉技术超过了闽广、西北, 得以广传于大江南北,最终赢得了“松郡棉布, 衣被天下”的美誉 。

松江府的棉纺织业在明清两代达到极盛,出产的棉布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日本、东南亚以及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松江府以外,太仓、嘉定等地的棉纺织业也很发达 。

“因为她的科学创新,使上海这个地方摆脱了原来边地比较贫寒的状态,走向富裕之路,为现代城市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技术基础。”田兆元认为,从这个角度去看,黄道婆的创新精神,是上海的灵魂。黄道婆不但全方位地改良了棉纺织技术,更重要的是,她并未将这一技术据为私有,而是将其广泛传授,造福了一方百姓,并最终使这个贫穷的滨海之地成为天下最富的区域。

黄道婆文化应该得到更多重视

中国纺织史上,有两位女性上升到神灵祀典的行列。第一位是传说中黄帝的元妃嫘祖。传说她教民育蚕治丝,在丝织生产上作出过开拓性贡献,被后人尊称为 “先蚕”。第二位就是黄道婆。

“黄道婆在江南这带长期教授棉纺织技术,就成了这一带的信仰,被称作‘先棉’,把她当作棉花的祖师爷。”田兆元说,因为黄道婆的功绩,在她去世后,乡民们感念她的恩德,为她建祠,每逢岁时节日,便来祭拜她。逐渐在江南一带,形成祭祀“先棉”的习俗。

“上海有黄道婆墓,还有黄道婆祠,有一条路叫先棉祠街。”如今,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还有“先棉”信仰的遗存。黄道婆纪念馆内有黄道婆始建于元代的陵墓,不远处上海植物园内,还有一座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黄母祠。

在上海地区,关于黄道婆的民间传说和歌谣流传不衰。“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这是上海一带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一首歌谣。歌颂的就是当地手工艺人对黄道婆的感激之情。

但与“先蚕”嫘祖相比,对“先棉”黄道婆的祭祀一直停留在民间层面,范围也没有那么大,区域主要是今天的上海地区和江苏太仓等地。在上海如今存留的黄母祠,也只有上海植物园那一座。

“现在讲‘温饱’,温也是排在第一位的,讲的就是穿衣。黄道婆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改良棉纺织技术很重要,把技术推广到民间也很重要,她把科技带来的好处带给老百姓,让大家都能以便宜廉价的价格享受到穿衣之暖。”田兆元认为,黄道婆文化是一座难能可贵的上海文化资源宝库,应当得到更多重视,使之成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推动力量。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