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那些年,我在美院的日子(1)

2020-10-29 17: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那些年,我在美院的日子

王中,1963 年生于北京,1988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

 

那时候的美院是这样的一种状态,跟普通学校的氛围完全不同,像是一个散漫社区。融洽的师生关系,自由的艺术氛围,很少有人为的干扰,使得创造力和灵感像种子一样在这里随机生根发芽,成就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批中坚力量。很多很小的事恰恰反映了美院的那种先锋精神。那时候虽然没有特别明确的教育观点,但正是这种自觉性成为培养美院人创造力的根基。今天硅谷这样的世界一流科技创新社区,也在大力营造这样的自由环境,我们的美院可以算是“领先硅谷二十年”。

美院人与小动物

1983 年,我进入雕塑系在第三工作室学习。那时候学生人数很少,三、四、五年级都在一个工作室里上课,加起来也就是十个学生左右。教室里有同学们养的乌龟和鱼,还有一只名叫“小*人”的猴子。它是一个同学下乡写生带回来的,很受大家的宠爱。

当时第三工作室的主任是留苏回来的董祖诒先生。他非常平易近人,跟同学们亦师亦友。大四那年我得了肝炎,在家里养病,董先生还专门从王府井坐车到车公庄去看望我。这种对学生真挚的情感,使我们的师生关系已经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是情同父子一般。

董祖贻先生和学生们

可就连这么一位平易近人的先生当时都觉得在教室养猴子太过分,劝诫我们:“全世界哪个学校的教室里能养猴子?艺术是需要师法自然,大家在教室养点小动物也就罢了,猴子是不可以在教室养的。”同学们不舍得把猴子送走,对董先生说:“养猴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灵长类动物的习性,有助于我们做雕塑,而且这只猴子非常乖巧,要不您抱抱它?”这只猴子非常有灵性,它可能看出董先生不太喜欢它,搂着董先生的脖子就开始撒娇,表现得十分可爱。董先生本来就是很慈爱的人,这时候也心软了,不自觉地开始给小猴子捋毛,说:“这猴子还是挺可爱的嘛!这样吧,只要猴子不闹、不惹事,我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小*人”就这样获得了在教室的居住权。

《逃逸者之二》 王中 雕塑 2000cm×3200cm×600cm 2011 年

“小*人”是只极聪明的猴子,特别会讨大家喜欢。外系的学生得知我们工作室养了一只猴子,时常会带一些香蕉、花生过来,每天把它喂得很饱。一天,一个油画系的学生拿了根香蕉来喂“小*人”,“小*人”已经饱得吃不下了。这名同学就凶神恶煞地威胁它吃,迫于他的淫威,“小*人”只能双手接过香蕉开始剥皮。

那名同学特得意,转身向别的同学炫耀说:“看,它吃了吧!”谁知猴子趁他不注意,就把香蕉“啪”地往地上一扔。对于打过它的同学,“小*人”也会记仇,伺机进行报复,有一次还偷偷往打他的同学的鞋子上抹屎。“小*人”给我们的大学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

当时,中央美院的副院长是侯一民先生。侯先生不仅是大艺术家、名师,新中国成立前还当过地下党,怀里揣过“撸子”(旧时对手枪的别称)。当时史论系的同学温普林偷偷在学校养了一条狗,有一天遛狗的时候远远看见侯先生走过来,就想赶紧藏起来,没料到还是没逃过先生法眼。温普林心里已经做好挨批评的准备,没想到侯先生却笑着说道:“藏什么藏,就你这狗还好意思藏,你去看看我养的那狗!”侯一民先生特别喜欢动物,退休后在门头沟的住处那里养了不少大狗和孔雀。

拜访侯一民先生

这些在今天看来有些出格的事,美院的先生们都能用如此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这种态度实际上保护了美院学生那种自由生长的艺术精神和创造力,这也是美院成为一所非常具有人文精神的学校的原因之一吧!

本文节选自《灰色的调色板:我在美院》,中信出版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