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华中科技大学|从家长卷入家庭作业看城乡教育差异

黄丽芬
2020-11-09 10:41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近日,江苏一位家长在短视频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引起了网络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么激烈的社会反响,一方面说明有类似感受和类似经历的家长群体规模较大;另一方面说明学校教育相关问题已然成为现阶段社会矛盾的焦点。

大家争论点主要有,第一,作业应该由谁来批改?第二,家长被卷入家庭作业之后的疲累,用“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来总结;第三,为什么减负喊了这么多年,最后不仅没有减负,反倒是“添负”和“转负”?用个别人推卸责任来解释这么复杂的问题,显然是不够的,这需要我们首先进入家庭作业本身,然后在由学生、家长、老师三大主体的关系互动的具体情境下,进行解释和认识。 

一、分化的学生与分化的作业

关于家庭作业本身,家长被卷入的形式分为三种:代写作业、作业监督和作业批改。

先说代写作业,对于幼儿园和中低年段小学生来说,家长代替完成部分作业已经不是新鲜事,朋友圈经常看到家长展示各种手工作业,并且越做越精美,越做越复杂。在素质教育话语下,老师从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出发,布置各类手工作业,要求完成不了的学生请求家长辅助,最终却演变为家长代写作业。原因有两个,一是家长本身很忙,一点点引导孩子做复杂的手工作业,耗时又费神,况且这些不直接与课业成绩挂钩,所以代写更加直接简便;二是家长群里的压力和竞争,在课堂公开展示之后,老师会将完成度高的作品贴在家长群,公开表扬部分学生,这就带来了不少家长的紧张感,从作业的差距联想到孩子学校表现的差距,联想到孩子自信心问题、老师的重视程度等,结果部分家长就选择下次认真代写作业。

然后是作业监督,这是家长卷入家庭作业最常见的形式,老师要求家长担负作业监督责任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是监督学生完成作业期间的状态,帮助学生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二是有些作业,例如朗读课文、默写等,对学生掌握知识点很重要,但是老师很难进行检查,只能由家长监督其完成情况,并且还要以签字的方式进行确认;三是新教育技术的引进,使得老师不知道学生是通过何种形式完成作业的,例如有些搜题APP,简单扫描就能获取详细的解题方法和过程,这就需要家长配合完成过程监督,确保学生自我完成家庭作业的真实性。

最后是批改作业。网络舆论一致认为“批改作业是老师的职责,将之交给家长,就是老师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调研发现,问题不能简单化认知,目前的家庭作业分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必做题,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这类作业通常是基础知识,是老师判断学生课业掌握情况的窗口,所以老师有义务和责任批改这类作业。

第二类是选做题,出于“因材施教”考虑,有的老师会适当布置一些选做题,针对选做题,学生的自主性很大,老师不好掌握哪些学生做了,哪些学生没做,老师的批改态度是可改可不改,同时鼓励学生自改、家长助改。

第三类是重过程管理,难以实现结果管理的作业,以小学数学为例,老师在布置必做题之外,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会额外布置一些口算题目,但又因为对每个孩子都很重要,如果老师以选做题的形式布置,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不做,所以老师就会以必做题的形式布置。老师借助手机APP能够掌握学生完成的相关数据,但数据影响因素很多,例如学生的认真程度、小误差等,家长监督完成这类作业,实质就是批改作业,所以,这类作业完成质量主要取决于孩子和家长。

可以发现,家长被卷入家庭作业中的原因十分复杂,不可否认,也存在部分老师向家长“转负”的现象,但是学生分化程度大、教育竞争激烈化、教育目标精细化、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过程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等宏观原因对家庭作业这个微观社会现象的形塑机制才是更深远的。

同时需要指出,家长课业负担重,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到了中学阶段问题明显缓解。因为不同阶段教育目标和教育重点存在差异,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目标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基本知识掌握、性格养成、社会参与、兴趣爱好培养等多线并进,外加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成长能力不强,所以对家校互动的要求更高;中学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成型特点强,同时不少家长也没有辅导能力,所以家长辅导和检查作业压力降低。

二、家庭作业的城乡区别

家长卷入家庭作业的程度还存在城乡区别。需要对这里的城乡差别做一个界定,文章对比的是教育竞争白热化的大城市与教育竞争相对缓和的中西部县乡村教育。

家庭作业的城乡区别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竞争压力、老师职业观差别。

首先是竞争压力,从教育与社会阶层的强相关性出发,如果说大城市教育竞争压力来源于城市中产的阶层地位保持和上升压力,那么中西部县城教育竞争压力主要源于摆脱“底层陷阱”。所以对于大城市和中西部县城的普通家庭而言,教育目标存在明显分化,大城市的教育目标是在父母教育程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以一本甚至是重点大学为目标,而中西部县城的教育目标是考上大学,如果能考个好大学就更好,从教育目标上看,大城市的教育竞争压力明显更高。

从教育投资来看,大城市教育市场更发达,各种类型的培训机构,已经不止针对学生,还开发出了专门针对家庭教育方法的家长培训班,内部分化大,教育投资选择多,教育竞争压力呈指数级增长。中西部县城家庭教育投资也明显增加,主要表现在与房地产发展相捆绑的“教育新城”的火爆程度、家长陪读的普遍性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因为家庭教育投资能力有限,市场教育相对冷静等原因,中西部县城教育投资竞争尚处于比较重视家庭教育的阶段。

在此情况下,大城市家长被卷入家庭作业之中,既有被动的一面,也有主动的一面。从家长分化角度看,这里面肯定有引领潮流的、努力跟进的、被动拖拽的、反对疾呼的等不同类型。对中西部县城家长来说,监督作业已经成为常态,代写作业也比较经常,但是批改作业的问题不明显,总体而言,存在家校矛盾和家校冲突,但激烈程度明显弱于大城市。

其次是教师职业观差别。如果说中西部县城老师基本能够做到“朝九晚五”,按时上下班、工作日和周末有明显界限,职业压力不大、职业幸福感较强,那么大城市老师加班是常态,不仅工作日加班、周末也要加班,而且老师群体之间的竞争压力也很大。

在中西部县城教小学数学的汪老师表示,每天都布置作业,基本原则是普通学生40分钟以内能够完成,老师批改完一个班的作业需要半个多小时,批改作业压力并不大,不需要加班加点,实在忙的话,还能拖一下,一般也不需要家长批改,改完之后,对于学生集中出错的知识点在下次上课时再次加强教学。在深圳教中学语文的赵老师表示,工作压力特别大,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教研等常规教学活动外,还有各种检查、学校和社会活动,参加各种与语文教学无直接关系的活动,占据了老师相当大的精力。在批改作业方面,上完课,立马批改作业,因为是语文科目,且带了两个班,需要两个小时以上,批改完后,还需要当天反馈给学生,将完成度差的学生叫去办公室补写作业,每天至少花半个小时。上班期间,赵老师就没有多少时间备课,只能将之挪到下班和周末。

对比可以发现,越是教育竞争压力大,家长越是被卷入家庭作业之中,老师越有可能将批改作业的任务转移至家长身上。这里面当然有老师推卸责任的一面,但也不乏教学压力过大的原因。

此外,大城市老师更倾向于采用多种类作业并用的方法,除了必做题、选做题和过程为主的题之外,老师们还需要特别针对成绩差的学生,一方面需要对这部分学生负责,如果教学精力不够,就将主要责任转交给家长,希望在家长配合下,打牢学生的基础。

所以,同样是家长被卷入家庭作业现象,也分为很多种类,按照卷入类型,有代写作业、监督作业、批改作业的区别,按照卷入原因,有“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的差异等。

同时,需要对教师职业进行再认知。老师只是一份普通职业,教书育人是职业内容,有其特殊性,老师能从教学活动中收获除生存满足、社会尊重之外的精神愉悦,但这种特殊性远没上升至神圣天职的地步。与社会上大多数其它职业一样,老师也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制约结构,也是各种社会关系的集合体。作为一个职业,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类似,既有公共性的一面,也有私人性的一面,老师也有自己的家庭生活和业余爱好,需要时间和空间去扮演其它的社会角色。所以不少老师表示,如果工作任务经常性挤占生活空间,老师的职业幸福感会明显下降。

三、关于减负的迷思

最后再谈一下关于减负的迷思。我们看到一直被社会关注的减负问题,成为教育相关争论焦点之一。

具体到减负的教学实践,城市学生出现“越减负担越大”的问题,学校教育时间的缩短,带来市场教育时间的延长,结果是不仅课堂时间没有缩短,而且作业类别变多、作业时间延长;乡村学生出现“减负陷阱”问题,学校教育时间缩短,在相关资源不足、家庭教育精力和方式短缺的情况下,乡村学生的课后时间被手机游戏、小说、短视频、电脑、电视等占据,不仅学习体验、身体锻炼等效果不佳,还带来多种形式的负面影响。对于家长而言,无论身处大城市还是中西部县城,参与到子代学习具有必然性,且参与程度和广度不断加深,减负不仅带来学生负担增加,还带来家长负担上涨......

总之,学生课业负担重在大城市和中西部县城都是客观事实,但是仅仅依靠教育行政系统的调节,要求学校单方面控制教育压力,显然是不够的,甚至出现了学校教学强度越小,学生负担越重的悖论。教育减负问题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单独诉诸家庭、学校、政府、市场中的一方或数方,都是不够的,需要多方协同解决,所以对社会治理能力提出极大挑战。

(作者黄丽芬系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田春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