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给孩子读文言》:钟叔河为孙辈学古文而作

2020-11-06 17: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给孩子读文言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卡尔维诺说,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对于中国人来说,文言经典就是这样的作品。鲁迅、胡适甚至曾国藩,这些大学问家,都是从古代经典中获得滋养而又独树一帜的。那些文言经典既像我们多年未见的老友,又像刚刚结识的新朋。

故交如初逢,是因为一次次的人生体验过后,你总能在过往的那些经典中寻找力量和指引,从而获得新的认知。

初逢如故交,是因为爷爷的爷爷们读着这些长大,如果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映射,那么我们身上注定宿命般沉睡着这些基因。经典便是唤醒这些沉睡者,它们读起来似曾相识。

叶嘉莹先生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最近上映了,看得我非常感动,叶先生半生飘零,然而根植传统,传播经典,不离文字,心系歌诗,终于回归故国,令人感佩。

这让我想起了出版界的一位令人景行行止的“高山”——锺叔河先生。锺先生半生坎坷,然一生爱书、读书、编书,最是懂书。他说过:“古文最简约,少废话,这是老祖宗的一项特长,不应该轻易丢掉。”

“月”如果是亘古的经典,“掬水”就应该是钟先生的“学其短”,而我们出版人所做的就是如何努力地将“水中明月”盛到一双双的小手上。

于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采英撷华,大家小书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套书的作者是锺叔河,这可是位大名鼎鼎的学者、出版家,钱锺书、杨绛先生都非常信任他。他在1980年代主持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轰动出版界和文史界,钱锺书先生主动为这套丛书作序,后来锺先生的著作《念楼学短》出版时杨绛先生又为之作序,这也是文坛的一段佳话。

本书的母本《念楼学短》本是锺老为外孙女们学文言而编写的,被文言滋养的小姑娘们长大后都留学欧美,学成后成了国之栋梁,可以说滋养了一代人。

此次锺老撷英采华,选取《念楼学短》的精华198篇,配上萌趣十足的插图和范读音频,改编而成这一套“给孩子读文言”,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可以感受到文言的简洁之美,简约之美,更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本套书的特点

1、国学启蒙,从经典开始。

一提到学国学启蒙,一提到传统文化,很多不明所以的人都一下子想到“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为这就是国学启蒙的读物,其实那只是明清时代的识字读物,说白了是为了“扫盲”用的。古人真正开始国学发蒙,进学读书,是要从经典学起的。

远一点的曾国藩,中国传统文化最后一位集大成者,他是读四书五经开始的。近一点的鲁迅、胡适,这二位是学贯东西的大学者,无论承认与否,他们都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反哺中国的。连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都如此。林黛玉进贾府,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并没有听谁说过读三百千的。

给孩子读文言这套书的内容并不仅仅包括儒学经典,它是精选自经、史、子、集,内容涉及名人逸事、名物探究、奇闻怪事、寓言笑话,采英撷华,共198篇,完全是百字版的少儿中国传统文化小百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这套入手,绝对没有错。

 

《给孩子读经典》66篇,精选了《论语》《孟子》《礼记》《国语》《左传》《战国策》《庄子》等先秦必读经典部分,帮助孩子进行正统的国学启蒙。

《逝者如斯》只有短短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但是这超越时空的人类永恒的感慨,连李白的“大江流日夜”,杜甫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名句比起来也要逊色呢。

锺叔河先生说:“不仅可以给孩子读经典,有了孩子的人和有了孩子的孩子的人,也是可以读的。我已经是有了孩子的孩子的孩子的人了,也还在读呢。”

《给孩子读短信》66篇,拣选了范蠡、马谡、王羲之、王维、颜真卿、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金圣叹等文人书信,可以让孩子们在书信中一探古人的精神世界。

《毋相忘》一封信中写了这样的内容——

“奉谨以琅玕一,致问春君,幸毋相忘。”

奉是汉朝是戍守在居延的征人,他给春君写了这封信,送上一枚玉佩,希望她不要忘了自己。信是写在两支竹简上的,一共短短14个字。

两千年前的烽燧,早已夷为沙土,可是这件用十四个字热烈恳求春君“幸毋相忘”的情书,历经两千年的烈日严霜,飞沙走石,却仍然保持了美的形态和内涵,表现出那番血纷纷的白刃也割不断,如刀的风沙也吹不冷的感情,使得百世之后,我们的仍不能不为之悸动,从中领受到一份崇高和伟大的美。

有实物为证,这件汉简,真可以称为不朽的情书了。

如果说“陌上花开”是最优美的情书,那么在我看来这封“致问春君”应该是最壮美的情书。

《给孩子读故事》66篇,选录于《世说新语》《容斋随笔》《老学庵笔记》《巢林笔谈》《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等经典笔记体散文,短小精悍,博识有趣。

《夺香花》,介绍了一种植物“瑞香”的特点——香。

《雪夜访戴》则反映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魏晋名士风度。

2、文章短,内容多,百字版中国传统文化小百科。

首先,每篇精心拣选的文言文都不超过一百字,篇幅短小,简约而不简单,不会给孩子记诵古文造成压力,更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让孩子从此对古文望而生畏。

锺叔河先生说过:“中国文言文最大的优势就是短,简练,而且它表达意思都表达得出。青少年应该掌握中国的语文,掌握中国的语文就要懂一点文言文,培养起这个兴趣有好处。”

3、译文美,孩子读完会更喜欢文言原文。

这套书不同于文言教辅书的生硬翻译,那些翻译割裂了文言文整体性,让孩子看到译文只能更讨厌文言文。“给孩子读文言”则不同,这三本书中的每一篇译文都流畅典雅、自然流动,篇篇都是高水平的精致小散文。读了这样的美文,会更容易理解文言原文中的深刻。

《寒食帖》这封信是书法家颜真卿的千年名文,书文俱佳。文言原文只有短短22个字:

天气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只数日间,得且住,为佳耳!

但是点名时间——寒食,也写出了事情——留客,还表达了情感——且住为佳。

锺先生的译法独出机杼:

天气这样差,难道你一定得走?马上就要过寒食节了,留下来再住几天,我看也好吧!

同样简短,同样流畅,独立于原文也是一篇优美的现代小散文,也更有利于小读者理解文言原文的意思与情感。

4、每篇古文都有范读音频,解决家长也看不懂古文的尴尬。

看懂了文言原文可是不会读,怎么办?没关系。

书中有音频的二维码,拿出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听到专业人员的范读音频了。小小孩儿可以用来当催眠曲,磨耳朵;小孩儿可以跟着诵读;即使国学根基较浅的成人也能轻松无障碍地与孩子共读了。家长也不会因为看不懂古文而在孩子面前尴尬了。

5、点评精,读后回味无穷,可以丰盈一生。

作者90年坎坷人生、70年出版经验,一生爱书、读书、编书、写书,最是懂书。他的点评文字精当有力,绝不忽悠,言之有物而又智慧温情,幽默风趣,充满深深的人文情怀。读后很多年都可以不断回味。

《上舍》一文中讲:

明朝初年,一位监生出身的官员,当了都察院的都御史。科第出身的御史们看不起他,约了几个即将出差到外省去巡按的,一同去请他做训示,想试试他的斤两。

谁知他竟毫不推辞,立即接见,放大声音讲的重话却只有两句:

“从这里出去,不要使人害怕;回到这里来,不要让人笑话。”

这两句话一说出来,从此全院上下,再没人敢小看这位学历不硬扎的新来的主官了。

“出去不可使人怕,归来不可使人笑。”主官话虽不多,却击中了要害,要言不烦,威信自立。

这句话多好啊,简短、有力、三观正,记住这句话,孩子在以后的人生成长之路上,肯定会时时回味,这是一生的滋养啊。

6、有趣的插图让古文生动起来,不让孩子对古文望而却步。

这本书中的插图不同于我以前看到的插图,美则美矣,美到没意思。趣则趣矣,没什么太大的深度。

这套书中的插图,模糊了真实与虚幻的界限,跳脱出写实的圈子,变换了常规的大小比例,萌趣十足,非常符合孩子的丰富想象力。比如《看衡山》中,插图是一个大沙盘,沙盘中摆放着五岳,而一个小孩子手里则拿起了衡山的模型,一只小猫咪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这种宏阔的视角,更能突出文中对衡山美景的描写。也符合孩子的好奇心理。

《微山湖上》,巨笔如椽,正在描画一幅叫江山的大画,“疏星万点,清辉一钩”,我这个大人也觉得创意好呢。

7、彩蛋连连,需要小读者自己去发现哟。

《不说现话》一文中,说写牛郎织女的诗很多,但是恩竹樵的一句“仙家岁月异人间,弹指便经年,一年一度相见,小别即团圆”则有些自己的特色,没有套前人的创意。插图中牛郎织女在现代化手段中交流,也算是“小别即团圆”了。那么文中的一句“You are ma Vega!”是什么意思呢?“Vega”就是织女星的英文名啊。学着古文,顺便还记住了一个英文单词,岂不快哉!

《谢客启事》一文中,黄仲霖参奏马士英,知道自己参不倒后,便写了一张谢客启事。插图中的门额上有几个字很有意思:拆开来看,就是“青气”“万丈”“山水土”“多年”,什么意思呢?

其实啊,这种字体常见于中国各地古民居的门楣上,大多二字为一组,组成一生僻字。细细辨析之下,不难发现各组字各自含有一个意思,青气指天,万丈为长,山水土意地,而多年则为久,合起来便是“天长地久”啦!

书中的彩蛋隐藏了很多有趣的知识细节,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还有助于激发孩子们探究的动力。

8、深沉的情感,端正的态度,一以贯之的价值观。

高中的时候上古文课,有名的一篇是《触龙说赵太后》,记住了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前一阵又读了几个故事,更加觉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深远。父母爱子是人之常情,但是要是爱之深远,就需要父母的高明了。这三个父母就很有意思:

——父亲的惦念——

两千二百年前,一场战役,晋军大获全胜,主帅率三军凯旋。范文子是上军的指挥官,凯旋入城时却走在最后。

文子的父亲见到了他,忙不迭地问:“燮儿呀,你也晓得我在眼巴巴地望着你早些回来吗?”

文子回答:“三军的统帅是郤献子,胜利的光荣应该属于他。入城式上我若走在前,多少会分散对他的注意,所以走在后头。”

父亲高兴了,说:“你能这样想,就不会犯错误了,我放心了。”

且不说这其中的一些为人处世规则,就是一句:“燮儿呀,你也晓得我在眼巴巴地望着你早些回来吗?”这充分表现出老父亲的心,表现出他对去打大仗的儿子的担心、渴念和怜爱。读到这里,千古共情。

——父亲的博爱——

一千五百年前,一个人出门去当县令,考虑到孩子们还小,就派了一个干力气活的仆人给他们,但他担心孩子们不知天高地厚,就给孩子写信道:

“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他告诉孩子们:你们年纪尚小,早晚生活安排,定有不少困难。现派去一名劳役,帮助你们做点打柴挑水之类的事情。他虽系奴仆,同样是人生父母养的,对待他务必要和善一些。

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他去彭泽当县令,便派一个人照顾自己的儿子,这是出于父子之情。但在顾惜自己儿子的同时,他还能顾惜到这名“力”也是人家的儿子,说出“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这句话来,可谓充满了博爱精神,这就是孟子说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啊,陶渊明的三观在那个时代也挺正呢。

——母亲的智慧——

一千七百年前,有一个人赵夫人嫁女儿,在女儿出门时,她叮嘱道:“到了婆家,切记不要只想做好事啊。”

女儿问:“不做好事,难道去做不好的事?”

赵夫人说:“好事还不必急于做,何况不好的事呢!”

做好事当然是对的,但如果不顾条件,不具实力,为了出成绩而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则好事亦会办成坏事。一家一室的小事固如此,天下国家的大事又何尝不如此。赵母有此见识,何止教女修身齐家,即使治国平天下也已足够,这在现代妈妈中恐亦少有。

这样的父亲、母亲,这样深沉的爱,还有这样长远的眼光与端正的三观,这都是高明的父母啊!这些故事我都是在这三本书中读到的,当然里边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期待每位小读者的发现,相信你们会为这些优美的词章而喝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