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周艺术人物|霍克尼疫中新画:病毒也不能取消秋日之美

钱雪儿 李豫晨 畹町
2020-11-09 12:30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欧美正在经历二次疫情,大卫·霍克尼继画下“春天”后,近日创作秋日风景画,为人们打气。当风景画逐渐离开主流的当下,霍克尼用这些绘画证明了风景画的经久力量。

在北京,教育家、书法家欧阳中石93岁辞世。在荷兰鹿特丹,南非女性艺术家乌莎·西迦里姆用作品诠释的女性的家庭仪式和复杂张力。在英国,艺术家扎内莱·穆荷利举办了泰特美术馆网上个展,关注种族与性别。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人物及热点事件。

法国诺曼底 | 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

创作疫情中的新画:“病毒也不能取消秋天”

大卫·霍克尼

今年三月,当世界各地许多地方的人都在经历隔离的时候,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为我们发来了一幅描绘春天的快乐图景,与此同时附上了一句充满希望的信息“记住,它们不能取消春天”,获得了人们的共鸣。

如今,当英国与法国进入了第二轮隔离之时,霍克尼又一次发来了两幅近作——这一次,他捕捉了秋天的美,并且也附上了又一句积极的话:“记住,它们也不能取消秋天。”

大卫·霍克尼《秋天的大树》 (2020年10月30日)

在疫情期间,霍克尼一直待在法国诺曼底,准备明年在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的展览“诺曼底春天的来临”,展览计划庆祝来年春天的到来,描绘诺曼底从初春、仲春到暮春的景致,并且反映出四季的变化。展览将向人们展现自然世界持续的更新与奇迹。“有人说风景画已经死亡,但我却不以为然。绘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三万年的历史,为什么有些人却要将之丢弃、遗忘呢?”在谈到风景画创作时,霍克尼曾这样说道,如今,他在疫情中创作的这些绘画也证明了风景画的力量。

霍克尼在他的iPad上画下了这些作品,他认为这种作画方式是一种挑战,画家需要同时具备出色的打稿和上色能力,因为每件作品打印出来后都会被放大数倍,参观者能够清晰看到画家的笔触细节。今年83岁的霍克尼保持惊人的高产,2020年,他预计总共会创作220幅作品。(文/钱雪儿)

中国北京 | 教育家、书法家欧阳中石

93岁辞世,曾开中国高等书法教育之先河

欧阳中石(1928-2020)

11月5日,首都师范大学发布讣告: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于2020年11月5日凌晨3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欧阳中石1928年出生于山东泰安,上世纪50年代初,欧阳中石考取辅仁大学哲学系,后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拜在逻辑学大师金岳霖的门下,毕业之后开始从事教学工作。欧阳中石先生开辟了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先河,亦是书法专业的首位博士生导师。

启功先生生前曾对书法博士表示过质疑,生前从来不说书法能够成为一个专业,启功先生说:“写成什么样就叫书法博士了,写成什么样就叫书法硕士了,没有标准,无法判断。”

欧阳中石主编、撰写了一些学术论著,如《中国书法史鉴》、《书学导论》、《学书概览》、《书学杂识》、《中国的书法》、《书法教程》、《章草便检》、《书法与中国文化》等。

对于欧阳中石的书法风格,书法界褒贬均有。

欧阳中石 《中石夜读同钞》(节选)

(整理/畹町)

荷兰鹿特丹 |  南非艺术家乌莎·西迦里姆

在“鱼型子宫”里,看女性艺术家诠释的家庭仪式和复杂张力

南非艺术家乌莎·西迦里姆

南非艺术家乌莎·西迦里姆(Usha Seejarim)以对日常家用物品的重新诠释而闻名。 她的作品重复性地使用安全别针、木钉、铁杆和扫帚等常用材料,具有明显的达达主义影响力,同时与女性在社会与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息息相关。

目前,西迦里姆在荷兰的首次个展正在鹿特丹Witte de With当代艺术中心举行。

乌莎·西迦里姆于1974年出生于南非贝瑟尔市。 她于1999年在约翰内斯堡大学获得纯艺术学学士学位,并于2008年在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WITS)获得纯艺术硕士学位,这两个大学均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这也是西迦里姆目前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乌莎·西迦里姆的作品

此次展览的灵感来自拉丁语“ Vesica Piscis”,其翻译意为“鱼型”。它指的是杏仁形的鱼囊,这个鱼的轮廓与基督教会徽有关,在希腊和叙利亚等古代文明中,“鱼”和“子宫”的概念常常可以互换使用。而此次西迦里姆的大部分作品集中于对影响妇女的性别和身份政治的批判反思。

在展览中,鱼的形象象征着女人味。而这个形象被用来挑明促成了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与压迫的历史偏见,这个符号也可以理解为思想和身份之间的桥梁。对于西迦里姆而言,女性的身体是面对女性生活经验的记录。虽然不存在身体本身的表示,但是艺术家通过解剖、碎裂(例如阴道和耳垂的形状)的方式来表现女性的身体。此外,艺术品所选的材料诸如晾衣架、熨斗、餐盘和木扫帚之类的家用物品,也将女性身体与社会建构的性别角色联系起来。

作为母亲,妻子和艺术家,西迦里姆探索了围绕女性日常家庭仪式的复杂张力,以及她们逃避此类角色的愿望和困境。日常仪式中的“逃避”和“回归”现象对于艺术家作为家庭主妇和创意制作人的生活是真实的。 西迦里姆通过将普通材料重新铸造成新形式来挑战我们父权制社会的利益,在这些极端立场之间进行对抗:盛放甜品的银质盘子叠放起来,中间可以看出人为割破的裂痕,有意无意地比拟了女性性器官,极富视觉和情感冲击力;数千个晾衣服的衣夹构建出鱼型的流动性,带来体量上的震撼;纹丝不动的水泥熨斗排成一排,无声而有力地抗诉了女性在家庭仪式中的牺牲与系统性剥削。

展览将持续到2021年2月21日。展览的场馆为荷兰鹿特丹最重要的艺术机构之一, 这个有着30年历史的老牌艺术机构曾用名为“Witte de With当代艺术中心”,但由于Witte de With是荷兰历史上的殖民长官,近年来引发诸多争议,该机构决定于明年一月改名为“Melly艺术机构”。(文/李豫晨)

英国 | 艺术家扎内莱·穆荷利

泰特美术馆办个展,关注种族与性别

扎内莱·穆荷利

近日,南非摄影艺术家扎内莱·穆荷利(Zanele Muholi)在泰特美术馆举行同名个展。在这场职业生涯中期的展览中,她以260余幅照片展现了那些记录南非边缘群体残酷现实的作品。由于疫情,泰特美术馆暂时关闭,观众可以通过官方网站了解展览内容。

扎内莱·穆荷利是当今世界最活跃的摄影艺术家之一,穆荷利将自己描述为一个“视觉活动家”(visual activist)。从2000年代早期开始,这些作品记录了南非黑人同性恋与跨性别群体的生活。

在早期系列《只有一半的图像》(Only Half the Picture)中,穆荷利捕捉了爱与亲密的时刻,也揭露了暗指创伤性事件的图像——南非的性别少数群体始终是暴力与偏见的靶子。

扎内莱·穆荷利作品

在《面孔与阶段》(Faces and Phases)系列中,每个参与者都直视镜头,向观众发起挑战,迫使他们保持凝视。这些图像与随之相伴的“证言”构成了一个不断发展的档案,记录了一群面对歧视仍然要冒着生命,试图活得真实的人。

其他的一些关键作品,诸如《勇敢之美》(Brave Beauties)赞美那些非二元性别的人与跨性别女性的勇敢生活,《存在》(Being)系列则展现了情侣之间的温柔图像,这些图像也挑战了刻板印象与社会禁忌。(文/钱雪儿)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