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辫子”难剪,效忠大清数十年的袁世凯,走进民国身份却变不过来

2020-11-13 18: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录于话题#民国史20#中国近现代史44

《建党伟业》中的袁世凯

每一个人在社会、家庭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或为人父母,或为人儿女,或为人师生,或为民公仆等等,但这些身份都是在一种稳定的社会状态当中产生的,各种身份之间的相互转换会在初期带来一种不适应感,例如大学毕业走向社会时的青涩与不适应,但很快便能够进入到新角色当中。而就在百年前的中国,当辛亥革命摧毁了持续2000多年的专制帝制后,当了大半辈子人臣、“奴才”的袁世凯,在臣民与国民两种身份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转换历程呢?

一、身处大变局当中的袁世凯

袁世凯成长的时代并不是典型的传统时代,数十年的洋务运动,以及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袁世凯经历的是前人所根本无法经历的社会变迁。1880年袁世凯前往朝鲜,成为中国“驻朝鲜大使”,海外工作12年的经历,又让袁世凯亲身体验到了中外差异。

袁世凯常年在朝鲜工作

甲午战败后,袁世凯奉命在天津小站练兵,自此历任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处大臣等官职,可以说从国外到国内,从地方到中央,从军事到政治,袁世凯办过工厂、练过军队、开过学堂,但凡和近代化沾边的事务他都做过。

山东大学的前身就是袁世凯创办的山东大学堂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之后,袁世凯东山再起,成为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掌管北洋新军,并与革命党人进行南北谈判。袁世凯是君主立宪制的倡导者与有力推动者,但最终接受了革命党人的建议,1912年3月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总统,次年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总统。1912年2月16日,就在清帝颁布退位诏书后的第4天,袁世凯就减剪去了象征满清政权的长辫子,在外形上成为一位共和国的“公民”。

影视剧中的袁世凯

袁世凯既然常年接触西方文化,又是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的推动者,更成为了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总统,剪掉了辫子,那这是不是意味着袁世凯真的从臣子转变成了国民呢?

其实他自己在转变过程中也充满着困惑与纠结。

袁世凯

二、身份上的变革

袁世凯作为清政府的代表,与革命党建立的新政府进行和谈,并最终完成了政权的和平交替,但若探究此时袁世凯内心的真实情感,或许能从其挚友徐世昌的回忆中搜寻到蛛丝马迹。

徐世昌曾说袁世凯这个人是“世受国恩,在本人不肯从孤儿寡母手中取得,为天下后世诟病”,但奈何南方革命浪潮发展得如此迅疾,以致于孙中山已经在南京接受了总统一职,这是“非项城(袁世凯)所逆料也”。由此可见,为新政和立宪操劳数年的袁世凯,在政权交替之时,内心并不好受。

《建党伟业》中的徐世昌

袁世凯对名誉是很看重的,他要是真从小毛孩子溥仪手中拿到了国家最高权力,那他不就成了窃取汉献帝权柄的曹丕了吗?所以袁世凯想到的化解名誉损害以及新身份认同困难的最好办法,即是让革命政府来做逼迫清帝退位的“坏人”,然后再通过南方政府的“民主推选”将自己选为大总统,这样既可以执掌国家的最高权力,又不至于背上逼君退位的骂名。

《建党伟业》中的溥仪

但就在这时出了岔子!南方革命迅速发展,孙中山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这节奏快得完全超出袁世凯的想象,也使其在内心万般纠结的过程中,最终选择与清政府摊牌。

南方革命政府可不像袁世凯那样有沉重的心理包袱,而且革命党正希望看到袁世凯亲手把皇帝拉下马,这样才能彻底断绝袁世凯与皇室的关系,进而使其彻底投向共和政府。

影视剧中的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三、最终的身份抉择

由于种种顾虑,袁世凯在清帝退位之前,始终不敢放弃“臣子”的身份,这也引起了外界对袁世凯的巨大争议。对于袁世凯既想要名声又想要总统的心理,孙中山看得很清楚,他在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向袁世凯发电,称“君之苦心,自有人谅之”,并指出袁世凯若能够让皇帝顺利退位,保国家人民社会安康,南方必定会推举袁世凯为总统,还能让他获得良好的声誉。

通过剪辫一事,就能看出袁世凯身份认同转变过程中的复杂心态。1911年12月,清政府在武昌起义之后即宣布废除强制留辫令,但直到1912年的2月15日,袁世凯才在仅有2人在场的地方剪去了辫子。

袁世凯去辫的消息很快被剪辫者蔡廷干放了出去,而对于袁世凯精巧把握的剪辫时间,法国《小日报》很快便刊出精彩的评论,说袁世凯是一位“精明的投机分子”,他一直想办法躲避这场剪辫运动,在清朝未结束之前,他始终留着辫子,是为了“不能明显的脱离朝廷阵营”,而在民国建立之后,袁世凯却“焕发了青春,命人剪掉了辫子”。

影视剧中的袁世凯剪辫子

《小日报》的评论明显带有嘲讽性质,但也折射出辫子在袁世凯心中的重要地位。在一个以忠孝为优秀品德的国度,辫子本身只是外表的一部分,但其所承载的忠君观念却是十分沉重的。现在的袁世凯是即将成为中华民国总统的人,清政府已经彻底灭亡,袁世凯此时剪辫,即使面临前朝遗老遗少的全网黑,对他来说也无关痛痒了。选择这样的一个时间剪辫,既是中国固有观念的影响,也反映出新与旧、中与西、民主与专制、进步与落后交替之时,袁世凯身份认同转变过程中遭遇的巨大压力。

袁世凯登基穿的龙袍

对民主共和制根本不懂的袁世凯,在成为总统之后,并未真正完成身份上的转变,正如时任袁世凯英文秘书的顾维钧所说:“袁世凯不懂得共和国是个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共和国为什么一定比其他形式的政体优越。”正是在这种似新非新、似旧非旧的状态之下,袁世凯先后废国会、立孔教,以致于最终恢复帝制,亲手葬送了自己最珍惜的羽毛。

《建党伟业》中的顾维钧

文史君说

外观的转变是非常容易的,但真正的转变在于内心对新文化、新事物的认同,袁世凯选择在最合适的时机让清帝退位,并剪去辫子。但他的内心并未真正对共和产生认同,因而走进了帝制的死胡同。这在当今看来,也是十分重要的经验教训,尽管20世纪是革命的世纪,但今人在许多事情上所展现出来的无知与愚昧,说明我们现代化路,还有很长。

参考文献

赵汀阳:《认同与文化自身认同》,《哲学研究》2003年第7期。

马建标:《从“臣民”到“国民”:清末民初袁世凯的身份认同》,《安徽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原标题:《“辫子”难剪,效忠大清数十年的袁世凯,走进民国身份却变不过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