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绵阳:用好土地"加减法"杠杆,撬动集体经济"乘法"发展

2022-04-26 14: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4月26日上午,在游仙区仙鹤镇石龙村一处小麦田里,该村党委书记王军正带着村民测量新规划流转的300亩土地,忙得不亦乐乎。

  这多达300亩的新增土地,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筹措资金,将村民手中相对集中的撂荒地、坡耕地、夏湿田流转出来的。经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后,这些土地再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承包给种植大户,深挖农民和农村集体增收致富潜力。

  去年10月,仙鹤镇被列为全省第二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试点乡镇后,直面土地资源紧缺与低效闲置并存的农村现实,通过对农村散乱、废弃、闲置的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激发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闲置宅基地曾是农村一块难以处理的硬骨头。通过层层做工作,村民观念开始转变。石龙村村民谢友财长期在儿子家居住,名下的土坯老宅地空置数年。今年2月,村干部找到谢友财希望能将老宅拆除用于耕种,谢友财十分配合。“老宅是我爷爷在世时修建的,可久无人住,早已破烂不堪。”拆除后,通过流转,谢友财每年可得550元的流转费。

  如今的石龙村,在坡耕地、撂荒地、夏湿田等这些昔日被人忽视的犄角旮旯上做文章,用3年的时间集体经济实现了华丽“蝶变”。2021年该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增收20余万元,日前被评为四川省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先进村。

  拆旧复垦、用足用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仅仅是仙鹤镇立足实际、向土地要效益的一个缩影。

  走进仙鹤镇金龙村,村民们忙着翻土、挖坑、撒种……为在果园里套种葵花做着准备。

  “几年前,这里还是荆棘密布、杂草丛生。”金龙村党总支书记白成清告诉记者,为促进集体和村民“双增收”,村两委积极探索流转撂荒地发展水果种植,三年来共种植耙耙柑600余亩,并分季节在600亩果园里套种各类经济农作物。仅此一项,去年金龙村就实现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解决长期用工50余人次。

  自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启动以来,仙鹤镇通过做好土地“加减法”,盘活存量,深挖潜量,吹响“向土地要效益”的号角。目前,全镇已清理“一户多宅”“闲置房”“危旧房”534户,产生土地增减挂钩指标486亩。

  仙鹤镇党委书记何昇林告诉记者,通过向土地要效益,今年,全镇有望实现农民和集体组织增收5600万元,真正让土地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聚宝盆”,有望实现集体经济组织增收1944万元,复垦土地年产粮食340吨,带动群众每年可增加收入86万元。

(绵报融媒记者 周钰/文 游仙区仙鹤镇供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