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盗墓VS考古︱考古不是挖宝:公众考古学的尴尬

澎湃新闻记者 朱戟影
2014-08-07 13:23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掐架话题,并无新事

        其实,此次在新浪微博上爆发的“考古圈”与“盗墓圈”之争,早在2012年就上演过一次。那次的起因是网友@螺旋真理 发表了一条微博,内容为“顺手举报了@盗墓中国 这个账号。盗墓违法,以盗墓为幌子吸引眼球亦当禁止。文化遗产保护,从我做起”,一时转发评论者甚众,于是引发了一场围绕考古与盗墓展开的激辩——

        “‘盗墓中国’是一个微博账号,一开始是发表和盗墓类小说相关的内容,之后开始发表一些盗墓故事,介绍盗墓技术和工具。网友的争论从以‘盗墓’这一违法行为的名称作为账号、自我介绍为‘职业盗墓者’,这些出现在公众媒体平台是否合法、是否有教唆之嫌,到后期扩展到对盗墓文学的性质、考古与盗墓的关系、考古是否有违丧葬伦理等议题。其中,不乏一些‘考古与盗墓兄弟关系论’‘盗墓非物质文化遗产论’等言论。”(《微言大义:考古与盗墓的微博大讨论》,载《中国文物报》2012年12月21日5版)

        根据《中国文物报》的报道,当年网友“盗墓中国”微博的主要观点如下:

        @盗墓中国:最近被打着旗帜的无聊人士烦死了,知道吗?当年的马王堆是一些土夫子和考古学家一起挖掘的,获得了国家的赞扬。盗墓贼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不要一竿子打翻。如果只是抱怨粉丝少,盗墓君就告诉你答案,学术要被普通大众所接受,就必须符合大众的口味。咱们都是学生,却只有你站在神坛上满腹牢骚。

        @盗墓中国:现在这场争论讨伐,无非是因为盗墓的不合法性。但不可否认,中国的盗墓史比考古史要悠久,盗墓技巧也比考古技术要成熟,中国现在很多考古技术也是借鉴了盗墓者。而且我也只是在某些方面对盗墓技术进行了肯定,从来没在法律和道德上对盗墓进行过肯定。所以,那些莫名其妙的大棒可以停住了吗?

        而网友“螺旋真理”微博的主要观点如下:

        @螺旋真理:盗墓挖坟,是化公为私;考古发掘,是不能去谋私利的,成果会通过其他文物部门的工作展示给全社会,研究成果也会造福全人类,岂是盗墓可以比较的。

        @螺旋真理:希望大家能认识到考古和盗墓的区别,理性看待已经发生的盗墓现象,正确认识盗墓历朝历代都是违法行为,支持科学考古,理解考古工作者。从教育、学习、文化 产业等多方面综合来看,我们都是考古的受益者,盗墓损害的是我们共同的记忆,破坏的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反对盗墓,反对以盗墓哗众取宠。

        纵观此次“考古圈”与“盗墓圈”在微博上的吐槽大战,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在延续、重复着2012年的那次争论。

《中国文物报》关于“考古与盗墓的微博大讨论”的报道

        

考古专业人士的意见

        2012年的争论发生之后,《中国文物报》还专门邀请了高蒙河、许宏、徐坚三位考古专家分别作为50后、60后、70后的学者,对于这一争论发表意见。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在列举了公众对“考古”的种种误解后总结说:“首先,考古是发现、研究、保护、利用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其二,考古是在《文物保护法》这样的国家大法下开展的合法的学术、文化活动;其三,考古工作能够在宣传历史文化知识、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四,考古成果可以改变我们认识国情和世界的方式,可以为社会文化发展,满足国民的文化需求做一系列正能量的事情。凡此等等,如何是‘盗墓’这样的非法行径所能比类的呢?”(《考古正解和考古误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许宏是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兼任二里头工作队队长,拥有丰富的一线考古经验。他在文章里主动反省了中国考古学家对公众普及考古学知识方面的不足,“田野考古和研究的专业性、学科传统上的封闭性,导致我们这个日益引人关注的学科在与社会的沟通上存在着缺乏透明度、信息不对称、语言不易懂等问题。最大的问题,恐怕还是心态不开放。譬如考古与伦理这类话题,是西方公众考古的议题之一,但在我们国家也还没有展开充分的讨论。”(《由观战引发的对公众考古的思考》)

        针对考古学的公众形象被污名化这一现象,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坚表示:“如果有一天,中国考古工作者不再将灿烂的出土文物作为吸引公众眼球的手段,不再片面追求重大发现,而同样关注寻常遗址蕴含的重大问题,不再将发掘当成自身工作的全部或者光辉的句号,也不再将考古学研究当成少数人的智力游戏,而是勇于表达专业的思辨能力,考古学被再度污名的几率将会显著降低。”(《改变考古学公众形象的内部话语》)

        

考古≠盗墓≠《盗笔》

        梳理近年来“考古圈”与“盗墓圈”之间不乏混乱的争论,澎湃新闻记者认为其中有三个关键词需要厘清,即考古、盗墓与《盗笔》,厘清这三个关键词之后,相信可以避免许多无谓的口水之争。

        一、《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对于“考古学”的定义是:“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进言之,“考古”就是这门现代科学的实践活动。

        二、“盗墓”的历史确实比“考古”这门科学的时间长,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盗墓”首先是一项以谋取暴利为目的的非法活动,而且会对文物古迹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坏和损失。

        三、《盗笔》是南派三叔创作的盗墓题材小说,首发于起点中文网。大概从2006年开始,以《盗笔》、《鬼吹灯》为代表的盗墓类虚构小说风靡全国,共同创造了出版业的神话。

        不可否认,《盗笔》系列小说拥有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而且根据近年相关新闻报道可知,确实有一部分读者因为《盗笔》小说而对非法的盗墓活动产生了兴趣,并且尝试付诸实践。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在盗墓事实与虚构文学之间划等号,毕竟写小说、读小说都不违法,况且绝大多数读者还是会像下面这位网友一样有着正常的分辨能力——

        @寐清之火:我喜欢看盗墓笔记,不过我分得清小说和现实,盗墓与考古。另外,我真十分敬佩那些考古工作者,文物修复专家们。

        当然另一方面,盗墓类小说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

        @螺旋真理:有人认为“一万个读者里,大概有五十个傻逼觉得盗墓有意思,五十个里有一个傻逼真用洛阳铲去挖了。然后那九千九百多人发现自己要为傻逼买单。”不是九千九百多人要为傻逼买单,而是全世界六十亿人要为傻逼买单,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财产。

        而针对网友混淆“考古”与“盗墓”的现象,上述考古科普贴的作者@游北君 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有以下原因:“第一,是《盗笔》等盗墓主题小说极力正面渲染盗墓这种违法行为,《鉴宝》等媒体节目极力推崇用金钱衡量文物的价值观;第二,考古工作者们没有系统的科普;第三,部分粉丝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

        面对日益猖獗的盗墓现实,政府当然可以依据相关法律对其进行抵制和打击,但是对于《盗笔》这类虚构小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则似乎无法从法律层面上进行约束。目前看来,只能依靠广大考古工作者和相关人士加强对公众考古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公众考古学”在中国

        西方的公众考古学(Public Archaeology)概念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1972年伦敦的塞米纳出版社出版了慕克吉姆赛(McGimsey C.R.)以《公众考古学》为题的专著。20世纪90年代,“公众考古学”概念被引入中国,通俗而言,“公众考古学”就是考古学的大众化。

        由于考古是专业性极强的科学活动,普通人难以参与,因此公众就需要考古学家的权威解释。“公众考古学”要求考古学家善于交流,帮助实现考古资料的开放和共享,阐明自己的工作价值,分享研究成果,从而获得公众的肯定和支持,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公众传播考古知识和文物保护的理念。

        多年来“考古圈”与“盗墓圈”争论持续发酵的现状,反映出中国“公众考古学”的普及工作远未达标。不过,当澎湃新闻记者询问“公众考古学”在中国的现状时,@游北君 介绍说:“公众考古在中国应该算是刚刚起步,这算是一项可喜的进步。从博物馆开设的各类讲座、博物馆志愿者的培训,以及各个大学的考古夏令营,还有微博上各类专业微博的情况来看,我相信公众考古的未来会很光明。”

        事实上,新浪微博上的@远古文物夏青花、@螺旋真理、@游北君 等网友其实也都在长期致力于抵制盗墓类小说带来的负面影响,宣传、普及科学考古知识。此外,还有像北京四月公益这样的民间公益组织也在积极推动着“公众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

        面对最近这次“考古圈”与“盗墓圈”的掐架,澎湃新闻记者认为值得重视的问题并不在于《盗笔》小说本身,毕竟爱读哪类题材的小说是个人趣味,而重要的问题在于部分“盗墓圈”网友在争论过程中暴露出的对于考古学的种种无知与误解,这才是最令人心酸的现实。

        

争论的最新进展

        8月4日凌晨01:35,“考古圈”阵营中的@要做矫健机智的暴力喵 发布了一条微博称:“前两天发了一封私信给南派三叔的合作人、影视化工作的联系人林水妖,希望可以通过ta告知三叔作为考古从业者的愿望:在盗墓笔记电影前后加上声明——故事中盗墓剧情仅为虚构,现实中盗墓是严重的违法行为。迄今还未收到回信。如果在微博上活跃的考古人能够团结起来,向三叔郑重提出要求就好了。”

        8月4日上午10:58,《盗笔》小说的作者@南派三叔 转发了上述@要做矫健机智的暴力喵 的那条呼吁并作出回应:“你们放心吧,我会做的比你们想像的更好。我们有大量文物保护的专家做内容顾问,以后小说都会在序言印制前言提醒。没有分级制度下IP发展越好,我们会越自律。具体我们的做法会陆续发布。遵守法律,传播正道,一起加油。”

        截至8月4日22:15,@南派三叔 的这条回应微博已经获得了15402次点赞,5793次转发和3043条评论。对此,“盗墓圈”网友@Kylin思无邪_长歌当哭 评论说:“《盗笔》的粉丝并不都是脑残粉,三叔的回应就是对这次争论最好的解释。其实三叔在去年就明确表明过态度,即重申盗墓违法,因为《盗墓笔记》的读者很多是未成年人,需要舆论尤其是作者的正确引导。”

        

附录

@游北君 推荐的考古学普及读物:

        1.[英国]保罗•巴恩:《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这是个很薄的小册子,里面的内容基本就是考古学各个方面的科普,内容全面且有趣。

        2.齐东方:《唤醒沉睡的王国》,写尼雅发现的。

        3.高蒙河:《考古好玩》,写了考古人日常的工作衣食住行等等琐事,很有趣,而且澄清了一般人对于考古学和考古人的误解。

        4.许宏:《最早的中国》,主要写早期中国的形成。

        

@远古文物夏青花 推荐的考古学普及读物:

        陈燮君、王炜林主编《梁带村里的墓葬: 一份公共考古学报告》,将最新的学术成果带上注释普及出来,这本书就做得很好。     

相关阅读:

>>> 盗墓VS考古︱一场由《盗墓笔记》引发的网络掐架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