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新常态”,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澎湃新闻讯
2014-12-17 14:44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强调,我们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其意义十分深远。

        认清形势、解放思想,振奋精神、聚焦创新。12月15日至16日,中共上海委举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习讨论会”。四个半天里,大家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主题开展热烈的学习讨论。上海委书记韩正强调,我们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其意义十分深远。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重大战略判断上来,只有深刻认识新常态,才能主动适应、积极引领。上海按照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必须明确主战场在哪里、着力点和关键是什么,基本方式方法有哪些,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从何而来。“创新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放出来的。企业和一切创新主体的感受、各类创新人才能否真正集聚,这是一座城是否拥有好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的根本评价标准。”

        上海委副书记、长杨雄在会上讲话。领导殷一璀、吴志明、应勇、沈晓明、徐泽洲、侯凯、姜平、沙海林、尹弘出席,领导屠光绍、徐麟、艾宝俊、周波发言。会上,来自上海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全各部委办局、各区县、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34名同志相继发言,大家去除思想框框,围绕上海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临的新形势,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等专题,放开讲思考、提建议。

        韩正指出,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我国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并继续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特殊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时期。各级领导干部对新常态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深入的理论思考。从全局和战略上把握好新阶段新常态,要特别重视三个“变与不变”。一是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变,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现重大变化。新阶段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在速度、结构、动力、路径和方式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只有开拓视野、站高望远,高度关注发展中的变化、变化中的变量,科学研判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才能努力当好排头兵和先行者,始终走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前头。同时还要看到,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发展进程中具体的阶段性重大变化,没有改变我国基本国情。我们的战略思考、工作把握,都必须立足这个最大国情。二是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但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阶段新常态下,我国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很大变化,一些传统的优势机遇正在消失。但我国经济具有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新优势新动力不断集聚形成,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如人口数量的红利减少,但人口素质的红利增加;要素成本和资源环境的红利减少,但政府改革红利、场红利、制度创新红利增加。我们既要坚定信心,保持平常心,更要有进取心,善于抓住和用好新常态下的新机遇。三是上海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的目标没有变,但新形势下推进建设的具体内容、方式和路径发生了新的变化。

        “各级领导干部如何顺应新常态?关键要更新思维、有新作为。”韩正说,思想认识要适应。实践永远走在认识前面,认识必须跟上发展实践。新常态下,发展动力更多靠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的改革,涉及的矛盾、触及的利益更复杂,推进改革难度不断加大,需要我们有更大勇气和更多智慧,有定力和韧劲。发展思路方针要更清晰。越是形势环境发生重要变化,正确管用的发展思路就越不能动摇。对看得准的有效措施,不能因为压力大了、矛盾突出了而放松,更不能放弃。要实实在在抓改革突破。必须牢牢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以自贸区经验为突破口,推进一系列制度创新;处理好政府与场的关系;从政府自身转变职能入手。

        “我们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必须明确主战场在哪里、着力点和关键是什么,基本方式方法有哪些,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从何而来。”韩正强调,主战场是聚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劲往一处使,决不偏离主战场。把握好手段和目的关系,创新的根本是更好地发展、持续地发展,促进上海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把握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关系,围绕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变革。着力点和关键是改革体制机制,促进科技创新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我们的体制机制还有诸多不通不畅不活,症结还是在传统管理模式延续下来的管理科技与经济的体制,特别是必须改变政府条块分割、分钱分物的管理体制现状。要推进政府科技与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如何促进?关键就是放开,因为创新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放出来的。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基本方式方法有两条,一是开放、开放、再开放;二是紧紧依靠场力量。场中始终孕育着巨大的创新能量,人民群众中一直有着无限的创造力,根本是要放开。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从实践而来,我们在实践中弘扬创新文化,在实践中营造创新环境。“好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评价标准是什么?企业和一切创新主体的感受是标准,各类创新人才能否真正集聚是标准。各级政府在这些方面千万不能自娱自乐。”

        杨雄在讲话中分析了明年的经济形势。他指出,明年发展机遇不少,也面临很多挑战,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上来,真正做到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过紧日子的充分思想准备。当前,上海的建设用地、人口总量和环境承载已近“天花板”,融资难和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并存,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勤俭办一切事情的导向。经济下行压力再大,也不能在这些“硬约束”上有半点退让。要高度重视这些制约上海长远发展的突出矛盾,真正下大决心转变思路办法,通过创新驱动发展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杨雄指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最根本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创新科技体制机制。重点聚焦三个方面。第一,眼界决定境界,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打破视野上的局限。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要充分认识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已经成为一些国际大都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上海近年来虽然打下一定基础,但对标国际知名科技创新中心,还有较大差距和历史包袱。第二,思路决定出路,要进一步转换思路,打破僵化观念。坚定不移地进行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要从习惯于抓大企业、大项目转向善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转向更加重视扶持小微、草根企业;从过分强调有形资产投资转向更加注重研发、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的投入;从偏好给予优惠政策转向着重营造良好的营商和生活环境;从简单机械地依赖产业政策转向主动顺应场经济规律和“四新”经济特点,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模式。第三,制度决定高度,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既要借鉴国际经验,也要总结自身经验,不跟风、不盲从、不简单模仿,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在科技管理上,核心是放宽对创新要素合理流动的诸多限制;在协同创新上,核心是用场化、社会化机制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在科技金融上,核心是建立一套符合创新规律的投融资机制;在人才发展上,核心是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创新激励机制。希望大家不等不靠、眼睛向下,大胆闯、自主干,从身边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做起,用实践为上海建设全球创新中心探索经验、夯实基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