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智慧教育的“闵行样本”:作业少做一半,老师会教书更重育人

2021-06-03 14:34
教育家 >
字号

“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需要全方位的教育数字化转型。”5月26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永智在“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教育论坛中如是说。他分析,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核心是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当天,来自全国的多位教育界专家和校长们汇聚上海,参与由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主办、闵行区教育学院承办的“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教育论坛,共同研讨实践的路径。

上海市闵行区作为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在创建“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的项目实践中,和一起教育科技等携手进行了深度探索,“如今数字化转型已经逐步覆盖了各行各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势不可挡。”闵行区教育局局长恽敏霞信心满满。

而以“数据驱动、融评于教”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评价“闵行样本”,也让通过大规模因材施教以减少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目标更具实操性。

个性化教学的真实场景这样发生

创始于1905的“蒙正学堂”的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拥有莘松、春城、景城和畹町四个校区。校长何学锋介绍,在大规模因材施的探索中,该校与一起教育科技等企业合作,利用他们研发的多种工具,通过动态建模深化学习分析,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构建个性化学习的教育场域,积极开展数据推动下的个性化学习及伴随式评价的实践探索,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5月27日上午,闵行区实验小学畹町校区迎来了全国各省市的嘉宾,四节公开课干货满满,内容覆盖语文、数学、英语和道德与法治,在课堂上,老师借助各类智慧化平台和工具,通过平台收集的数据准确分析学情,实时掌握学生答题情况,力图通过表现性任务评价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过程与相应能力的发展,驱动教学决策,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来讲解,分析,积极地参与到整个课堂互动过程中,同时帮助学生发现并提升学科优势,诊断学习困难点,开展更具个性化的辅导,实现个性化、差异化的学生发展目标。让全班同学都能通过有趣又高效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点。

当天的同一时段,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友爱实验中学有三堂初中学段的公开课展示,三位青年教师充分利用一起作业智能化分析平台等技术资源,在执教语文、数学、英语三堂展示课时,加强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深度利用,通过数据平台,形成基于数据画像的学生学情分析报告,实现数据伴随式采集、即时化分析和个性化推送,为大面积因材施教提供有效技术支持。

校长黄超群表示,该校以智慧课堂模式研究为突破点,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优化学业诊断方式,打造智慧教学环境,形成了智慧教研-智慧课堂-智慧学习的数据支撑下的特色教育教学闭环活动。

在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科技高级中学,高中学段的课堂观察同样精彩:李星霖老师的语文课堂《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张甜老师的生物课堂《遗传病与人类健康》、李芬培的化学课堂《再识氧化还原反应》呈现了华理科高“柠檬课堂”理念下的数据驱动的“数智”教学、大规模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模式。校长乔长虹介绍,学校教育信息化聚焦数据驱动的四维评价,从学业表现、核心能力、信息素养、职业倾向四个维度,以问题导向推动评价改革转变、探索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

从“冰冷冷”的数据到“活生生”的师生

利用大数据进行教育信息化的探索已经有了不短的时间,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院长杨现民教授指出,早在2012年,联合国在发布《大数据促发展:挑战与机遇》白皮书中就指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的出现将会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国务院2015年《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阐释,大数据指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学与装备信息化处处长张权表示,大数据在教育管理方面已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比如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控辍保学、大班额、学校的布局规划甚至招生入学的提前预测,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利用大数据来推动教育模式的变革,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而通过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变革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模式,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起教育科技的前身是一起作业,创始于2011年,CEO刘畅坦言:“我们用了10年的时间积累了中国7万多所公立学校的小学初中以及接近9科的学业数据之后,通过数据的建模,看到了很多在创业之初根本未曾想到的大数据的力量和大数据对教育改变的可能。”

大数据本身只是“冰冷冷”的数字,而如何利用大数据,让其为教学服务,让包括老师和学生在内的“活生生”的人受益,才是数据驱动的真正价值所在。

“通过数据能进一步看到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潜质。”刘畅说,老师认为自己最成功和幸福的样子,并不是简单的教书,而是教书背后的两个字:育人。

刘畅介绍,教育闭环的价值,不是学生一个知识点不会,老师就讲三道关于这个知识的题,而在于老师提问的艺术,不是让孩子立即说出标准答案,思考问题的两分钟很关键,这个时候老师做的动作不是教书,而是最有价值的育人,当一个孩子能够学会延迟满足,能够学会适当的思考,获得的绝不是一次考试有用的技能,而是能够伴随一生甚至成就一生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刘畅认为,评价体系能够倒逼课堂改革,而对于评价,也不仅是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还包括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是让学生得到一次有用的知识,而是获得一生有用的能力。这才是教育本该美好的样子。”

刘畅坚信,育人,就一定有学生行为的画像,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作业的设计,不是经验驱动,而是赋予了老师精神助产师的功能,在老师的引领下,让孩子形成一生有用的三观,做到真正的五育并举。

未来十年的教育:高质量的作业和高质量的课堂

大规模因材施教是否等同于精准教学?两者之间其实有着差异,精准教学是把知识点分解,1个知识点不会就反复练3个,1道题做错了就再刷5道,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素提醒,用技术赋能智慧教育,要改变老师的教学方式,否则技术就可能会变成应试教育的帮凶。

闵行创新何以成为大规模因材施教的样本?闵行区教育局局长恽敏霞言简意赅地点明了其中的门道:“1258”工程。具体是指,建设1个智慧教育云平台、AI学伴和AI助教在内的2个智能教学助手,服务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和市民等5类用户,覆盖课堂教学、适性学习、课程选择、校园活动、社团参与、家校互动等8个核心场景。

入选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以来,闵行区的数字校园建设梯队完善,覆盖率已达80%以上。区域围绕大规模因材施教开展的区校研究共236项。教育云平台一期的建设已经完成,并已经初步形成了基于学情诊断和学生画像的差异化课堂教学模式。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表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下,未来学生的学习将是基于知识图谱的自适应学习,这是智慧教育的核心基础,真正实现数据驱动下的智慧教育发掘学生潜质,激发学生兴趣,成就社会价值。

大数据的力量幻化于无穷,刘畅也对未来十年的教育充满了期待:“大数据科技对教育的改变我认为才刚刚开始,但是我和我们八千多名员工坚信的一点是下一个十年的改变一定会比上一个十年要快很多。下一个十年一定会进一步通过数据的力量,挖掘出上一个时代经验教学想都未曾想到、做梦都未曾梦到的一些事情。”

    责任编辑:毛玮静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