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妻子回忆邹碧华:既是工作狂,对家庭的爱也热烈而绵长

澎湃新闻记者 胡宝秀 李燕
2015-02-27 09:16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1998年5月,邹碧华一家三口在北大合影。

        2014年12月10日13时50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邹碧华在赶往司法改革试点单位徐汇区人民法院的途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

        47岁英年早逝,社会各界大规模地自发悼念他。作为邹碧华身边最亲近的人,妻子唐海琳更因伤心过度,视力急剧下降:左眼近视度数由原本的275度,变成了1200多度。

        邹碧华与唐海琳相识于1984年,他们同一届考进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是同班同学。

        近日,唐海琳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的专访。在她的记忆中,丈夫邹碧华不仅是一个对于事业有闯劲、能独当一面的“工作狂”,同时对家庭、父母、孩子的爱也热烈而绵长。

        她细数丈夫的点点滴滴,似乎那个“阳光大男孩”并未走远。

相识相恋:“敢不敢跟我去看电影”        

        澎湃新闻:对邹碧华最初印象怎么样?

        唐海琳:碧华是一个很阳光很热情,很富有朝气的大男孩。长得非常高,很瘦,体育很好,非常调皮好动。学校里有人上树摘柿子,他也会参加。当时非常活泼调皮,也是非常聪明的人,不管学什么,看他没有花费什么精力,但都能学得很好。兴趣也很广泛,经常冒出很有悟性的想法,敢于尝试。

        接触多了,他是一个很勇敢的人。他跟我说过,当初他路过隔壁男生宿舍时听到,里面的人在讨论怎么帮一名男生追我,觉得要先下手为强,就买了两张电影票,用激将法跟我说,“敢不敢跟我去看电影?”

        我被他这么一激,觉得有什么不敢的呢。看完电影后,彼此交流多了起来,也有了好感。

        澎湃新闻:他怎么会来上海工作?

        唐海琳:他是江西人,我是上海人,最开始我们想在北京工作。可我父母想我回到身边,因为家里的坚持,碧华利用毕业前的寒假来上海找工作,投简历,敲单位的门自我推销。后来还是选择专业对口到上海高院,我们就一起回到了上海。

        就这样,1990年我们领了结婚证,1992年办了一个简单的仪式,办了两三桌酒,跟亲朋好友吃个饭,就开始婚姻生活。

个人性格:通过练书法改变急性子        

        澎湃新闻:生活中,他是什么脾气?

        唐海琳:他有一点急躁,婆婆说性格有点像她。虽然他每次都是对事不对人,随着年龄增长,他也意识到急躁的脾气不利于工作,他就练书法,就是想能静下来。

        我很惊异,一般来说性格很难变,他偶尔也会流露出急躁,但随着他有意识地锻炼,性格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家里面他常说不要抱怨,包括对儿子也这么教育。有时候,在家里我也经常开玩笑,他一着急,我就会提醒他不要抱怨。

        澎湃新闻:同事们都说邹碧华是个精力充沛的人,你怎么看?

        唐海琳:他就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特别是学习方面,会埋在书堆里看书。

        看书学习对我来说,有可能很辛苦,很累,但他觉得很快乐,他坐在书堆里觉得非常快乐。

        他也说过,如果你从事的工作是你的兴趣爱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觉得他是非常喜欢法律这门学科,又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就像他说的,喜爱和工作能很好结合的话,他不觉得累不觉得辛苦,觉得是很幸福的事。

家庭生活:让儿子懂得善良、真诚与礼貌        

        澎湃新闻:对于他工作忙不顾家,你埋怨过吗?

        唐海琳:有时候也会埋怨。他跟我交流,认为每个人付出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我觉得最关键的是心在不在家里,不一定是琐琐碎碎的事情。开始的时候,你对我好还是不好,我觉得就在于很细小的事情,后来就很理解,很认同这个观点,觉得最主要的是心在不在这个地方,他做多少事,我不是特别计较。

        北大教给我们,“追求理想,敢于去担当责任。”工作中,碧华也是非常追求理想,有目标,并秉持坚持向着这个目标去努力的人生态度。

        我能感受到,他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表现出来爱,包括对孩子、对我、对父母。

        澎湃新闻:他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唐海琳:记得在儿子小学五年级时要求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那封信是邹碧华写的,在课堂上,老师还念了这封信。

        他写道,“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其实也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做好父母,我们也在不断努力、尝试,想去找到更好的方法。”我觉得写得很诚恳。我现在跟儿子聊天,儿子也说爸爸教会他的是品德方面:要善良、要真诚待人、要有礼貌。

        碧华觉得,对儿子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性格和品德,我就更现实些,他则理想化一点。

事业态度:从最初认为法律枯燥到情有独钟        

        澎湃新闻:他喜欢言传身教传播法律?

        唐海琳:他从小有当老师的愿望,很愿意教育别人。

        大学时组织过一个团队,是到内蒙古去做法律宣传,他也很积极地报名,那是他第一次讲课,跟现在比并不好,但觉得很有收获,讲完后,很多人来问他问题,很开心,很有成就感。觉得传播法治的知识、法律的思想是他应该去做的,从中他也得到很多快乐。

        他觉得就是要传播法律知识和法治的精神,包括带学生,通过他的努力,让更多人增进对法律的理解,更喜欢法律,能学到些,他能做到的也愿意去做。

        澎湃新闻:他对法律事业是什么态度?

        唐海琳:2006年当选上海十大杰出青年,他还是蛮自豪的,回来的时候也是很嘚瑟,觉得“哎呀,你看我怎么样”,就等着你表扬他。你表扬后,他就会扭来扭去,调皮的样子就又出来了。

        我能够感受到,他对这份事业的追求。从硕士、博士毕业后他再回到高院,他越学越对法律有追求,自己觉得越发游刃有余。

        他还给我介绍什么叫游刃有余,就是他起初也觉得法律很枯燥,但学到后面,越学越觉得有想法、感悟,从中得到启发,对法律有了情有独钟的感觉。

        澎湃新闻:邹碧华有留下遗言吗?

        唐海琳:那天早上我们一起出门,能感觉那段时间他很疲惫。这种疲惫的感觉是以前不常有的,之前的一段时间觉得他很累。

        他晕倒后,我接到电话赶到医院时,他没能说出一句话。手术后我去看他,依稀摸到他眼角有眼泪的感觉。

        其实我一直在探究,最后的时刻,他在想什么,我很想知道,他想传递什么。最近一直纠结在里面。我感觉,他还是希望我们能好好地生活,希望我能够代他支撑好这个家,孝敬父母,教育好孩子,希望我们能够继续生活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