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街头艺人华丽表演背后:持证上岗、艺人自治、多元文化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陈伊萍 记者 邓玲玮
2021-06-15 20:02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随着“六六夜生活节”在上海开启,上海街头艺人周末秀在外滩、南京路、淮海路、静安公园、徐家汇、浦东滨江等多个区域上演。视频拍摄:陈伊萍 邓玲玮 视频剪辑:田瑞玥(02:02)
悠扬的旋律,磁性的歌声……6月12日晚6点半,一曲《那些花儿》在上海的静安公园门口开唱,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驻足欣赏。

唱歌的是上海持证街头艺人杜烁辰,大家喜欢叫他阿杜,他一边弹着吉他一边唱着歌。一旁还有伴奏,有人吹萨克斯、有人打架子鼓,他们都是街头艺人。

随着“六六夜生活节”在上海开启,上海街头艺人周末秀在外滩、南京路、淮海路、静安公园、徐家汇、浦东滨江等多个区域上演。除了音乐,还有易拉罐剪贴画、小丑气球表演、环保手工艺等展示。

2014年10月,上海率先试点街头艺人“持证上岗”, 由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给8名街头艺人分别颁发一张“上海街头艺人节目审核许可证”。当时,这8名街头艺人在上海市静安区的静安嘉里中心附近路段试演。

一晃七年过去,如今上海已经有30多个街头艺人的固定演出商所,持证街头艺人也扩展到300余人。街头艺人们逐渐成为了城市里流动的风景线,也正变成上海城市形象亮丽的名片之一,他们是上海多元城市文化的精彩写照。

“打赏是出于对艺术的欣赏”

在静安公园,天色越来越暗,但丝毫动摇不了市民们驻足欣赏表演的热情。

杜烁辰和同伴们的现场演出使得围观的市民越聚越多,自然形成一个圆圈将他们包拢在中间。而杜烁辰的演唱则更加卖力,一首接着一首,甚至还玩起了现场点歌,引来阵阵欢呼。

在他们演出的前方有个行李箱,上面张贴着两张二维码。当晚,不少市民用手机扫码付款的方式为他们打赏。“唱得太好听了,很专业,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市民王先生说,用打赏的方式支持街头艺人的表演,是他发自内心的认可。看到有市民给自己打赏,杜烁辰都会当场回应一声“谢谢”。

杜烁辰是上海第9批持证街头艺人。2017年,他和朋友们组的乐队成为上海首个取得街头艺人资质证书的团队,多年过去身边的搭档都已转行,而他依然坚守在街头表演的“岗位”上。

回想起自己第一次在街头持证表演,杜烁辰依然兴奋不已:“第一次表演也是在静安公园门口,我当时也紧张。一开口,越来越多的人围过来,他们很认真地听我唱歌,看乐队表演,感觉这就是我们的主场舞台。”

夜色下的静安公园门口街头艺人表演,吸引了市民驻足观看。澎湃新闻记者 陈伊萍 摄

杜烁辰20岁不到就从安徽来上海。在拿到街头艺人资质前,他曾在酒吧当过驻唱,接过商演,也因为在街头唱歌被“驱赶”。“以前唱歌方式不稳定,商演也不是我想唱的歌,也可能不是台下观众想听的歌。”他认为,取得街头艺人资质不仅能给他想要的舞台,纳入正规的组织管理也让他安心。“在街头,你想听什么,我都可以唱给你听;人少的时候,我就唱我自己喜欢的歌……”

成为持证的街头艺人已有4年的时间,这些年来,杜烁辰越来越喜欢自己的这个身份,不仅因为身份被官方认可,也因为表演越来越被广大市民所认可。他说:“以前在街头唱歌,人们的眼神中感觉我们像是乞讨的,打赏好像也是出于同情心;持证之后,感觉大家的观念改变了,他们是真的尊重我的表演、是出于对艺术的欣赏。”

杜烁辰(左)在静安公园门口演唱。澎湃新闻记者 陈伊萍 摄

杜烁辰这些年来积累了不少粉丝,一些中老年听众甚至横穿大半个上海都要守候他的每一场现场演出。而在一些年轻人聚集地表演,杜烁辰常常有一种开演唱会的感觉。“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他们会把手机的闪光灯打开,跟着音乐摇摆,我好像就是一个明星。”回忆着这些“高光时刻”,杜烁辰眼里有光。

在上海,街头艺人有统一的管理,而这些管理靠的是艺人的自治。杜烁辰就是上海市演协街艺专委会主任,除了自己正常的街头表演外,他还要统筹安排上海所有街头艺人的演出排班。有时候艺人临时有事请假,为了不耽误,他经常自告奋勇“顶岗”,一唱就是5、6个小时。

尽管疲惫,但观众们的举动常常令他感动不已,或是给他买瓶水解解渴,甚至给他点杯奶茶暖暖胃。“在上海做街头艺人让我安心、暖心,也让我对这个职业越来越热爱。”杜烁辰总是心怀感恩,说是上海这座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成全了他的音乐梦想,而他也将继续用自己的才艺和坚持成为上海的一道风景。

静安公园门口,市民给杜烁辰的演唱打赏。澎湃新闻记者 陈伊萍 摄

夜经济让观众流量增长

“我再点歌,他们会不会说,又是这个人?”6月12日18点,街头艺人8090组合准时出现在浦东滨江江畔,一男子点歌听完后思索着要不要继续点,便笑着凑在妻子耳边说。

8090组合的表演吸引大量观众,澎湃新闻记者 邓玲玮 摄

为他们演唱的8090组合是吉他加键盘组成的网红组合。主唱是“80后”桂林人罗忠堂,擅长“80后”广泛流行的抒情曲目,音色柔和,在网络上拥有40多万的粉丝,是名“小网红”,大家叫他罗小罗。与他搭档的是音乐学院毕业的廖敏杰,他是一名“90后”,擅长周杰伦、孙燕姿、梁静茹等歌手的歌曲,熟悉的人叫他小杰。

两人往人群中一站,就是行人驻足的聚焦点。罗小罗一把吉他,小杰一台键盘,两人就一拍而合,组成8090组合。一年多前,他俩考取上海街头艺人演出证,早已熟悉街头艺人的演出规则:音乐分贝会调到合理的范围,不影响他人。

6月12日晚,他俩一直唱到20点30分,小杰当晚的打赏收入近1600元,罗小罗的还在统计中。“最多的一次是去大学,那天创下所有接演的记录,两人两个半小时收入3600多元。”他们感慨,疫情后复兴的夜经济让观众流量涨到了平常演出的七八倍,收入也比以往好很多。

罗小罗和小杰平时也是职业酒吧驻唱,经常一起搭档,尽管在酒吧驻唱收入稳定一点,但小杰说,还是喜欢街头艺人的形式,是面对普罗大众唱歌。“酒吧唱歌和做街头艺人,在收入上还真说不定,但是街头艺人更自由、唱起来也更开心,”小杰说。

除了音乐,手工编织、剪纸、雕刻等手工艺展示也闪现着街头艺人身影。

街头艺人陈超友在制作手工艺品。澎湃新闻记者 陈伊萍 摄

在静安公园外表演的手工艺人陈超友依靠铁丝和环保材料制作手工艺品的手艺已经远近闻名。6月12日晚,借着自带的微弱灯光,陈超友用手工迅速制作出一辆辆小“自行车”雏形,吸引了不少小朋友欣赏。

陈超友是安徽芜湖人,14岁在老家跟师傅学的是用铁丝做漏油斗,打下了铁丝活的基础,并以此为生,后来买漏油斗的人越来越少,他就转型做起了手艺品,用废旧的铁丝做黄包车、自行车、拖拉机、纺车等模型。1990年代初期依靠这门手工艺闯荡上海。

在上海各大旅游景点摆地摊10多年后,陈师傅的手艺越来越受到认可。2015年他成为上海市第二批持证的街头艺人,项目为环保手工艺。铁丝、电线、易拉罐,再加一把尖嘴钳,在陈超友的巧手下,可以变成一辆辆惟妙惟的黄包车、摩托车、老爷车。

他说,在上海能合法摆摊让他在这座包容的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他的手工艺作品。

6月12日18点30分开始,8090组合在浦东滨江畔演唱。澎湃新闻记者 邓玲玮 摄

艺人自治管理,靠的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夜生活节开始,我们好多艺人都是推掉商演,选择去街头表演。晚上6点半开始演出,6点我们艺人就到位,现场拍照打卡发到工作微信群。”易拉罐制作手工艺人李雄刚是上海第一批持证街头艺人,也是一名督导,他说,这是上海街艺自我管理的一大特色。

李雄刚介绍,根据上海市演出协会的14项职业公约,上海的街头艺人必须是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表演者,每位艺人需要签订“不定价、不销售、不乞讨、不扰民”等上岗守则,遵循“定点、定时、定人、定事”原则,上岗证定时更换,如有违规行为、随意改变演出时间、地点、内容,将被取消表演资格。

“作为督导,我要在现场维持秩序,还要看看艺人们有没有持证上岗、服装是否得体、摆摊是否规范。我还要给艺人们的表演打分,对他们的整体表演作出评价等等。”李雄刚说,街头艺人站在街头表演,要展现出美感,这是对观众的尊重,也是给城市形象添彩,所以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来制约。演出现场也会遇到突发情况,这时候像李雄刚这样的督导就要立即赶去“扑火”。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督导们还要现场检查防疫措施。“演出前检查艺人的随申码、测体温,督促他们戴口罩。”李雄刚说,他当时就在观众中间巡查,手里拎着一大袋口罩,看到有人没戴赶紧发一个,还要时刻提醒观众不要靠得太近、保持一米距离。

规范、细致的自我管理是上海街头艺术发展近年来持续向好的重要原因,这些年来吸引了多个外地城市前来考察取经。

“在城市网格化管理的模式中,我们如何找到一个与城市文明建设同步的街头艺人表演形式,而且能够成为一个常规的城市风景线?”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表示,上海的街头艺人持证管理已走过7年,已建立了不少于二三十个规章制度,由两位从艺人中选拔出来的街艺专委会主任来统筹管理,并由若干同样从艺人中产生的督导现场执行。“街头艺人的管理完全是艺人自治,这样的方式靠的是艺人的社会责任感。”

有街头艺人认为,上海并不缺少懂得欣赏街头艺术的民众,正是严格规范的管理措施为街头艺术带来了优越的演出环境,为艺人们带来了收入和幸福指数的双丰收。

当夜色降临,街头艺人在上海的某个街角,或是来一场即兴的表演,或是唱一曲扣人心弦的歌曲。他们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促进城市旅游发展、繁荣上海夜经济发挥着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高文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