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智能手机最多预装71个软件,可用内存普遍远低于标称

澎湃新闻记者 陈伊萍
2015-06-15 21:01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品牌手机预装软件现象十分普遍,有的不能删除且存在偷跑流量现象。

        近年,有关智能手机的投诉一直高居上海市消保委投诉量排行的榜首,诸如容量不足、软件异常、偷跑流量等问题都是消费者投诉的主要问题。

        6月15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获悉,上海市消保委通过不同渠道随机购买了20款不同品牌的全新智能手机,进行比较试验后,发现所有品牌手机都有预装软件的现象,其中部分手机还存在无法对其卸载的情况。

        此外,该比较试验结果还显示,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品牌手机,都存在实际可用容量与商家宣称的容量互不相符的现象。

三款手机无法卸载任何预装软件

        许多消费者反映,新购买的手机里事先安装了很多应用软件,但有些软件与手机正常运行并无太多关联,并不是消费者需要的,想要卸载时却不能卸载。

        为此,上海市消保委对20款手机预装软件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这些新购买的手机中,强制预装软件最多的是OPPO品牌的一款手机,预装软件达到71个;而预装软件较少的也有近30个。

        此外,上海市消保委在模拟普通消费者操作方式卸载预装软件时发现,除了一些手机运营必须的软件无法卸载外,大部分手机可以卸载一些带有商业性质的预装软件。

        不过,有3款手机无法卸载任何预装软件,这三款分别为三星、金立以及苹果的手机。其中三星手机共强制预装了44个应用软件,均无法卸载,包括“淘宝”、“百度云”、“百度地图”、“QQ浏览器”等多个商业性软件。

有手机5天偷跑80MB流量

        预装软件不仅侵占了手机的储存空间,还可能偷偷使用手机的上网流量。

        为了解手机在待机状态下内置预装软件的流量使用情况,市消保委随机选取了10款品牌手机进行了模拟测试。市消保委将10款手机统一恢复为出厂设置,插入相应运营商SIM卡,在不人为开启任何第三方软件的待机状态下置于同一环境条件下,每隔24小时记录流量使用情况,共持续120小时(5天)。

        结果显示,有9款手机存在开机、注册入网及待机过程中消耗流量的现象,其中消耗流量最多的手机共消耗了近80MB流量。“根据专业检测机构的检测人员分析,这部跑量最多的手机在开机、注册入网时消耗的流量约为68MB。更加奇怪的是,在整个试验期内,这部手机在每天的10时41分和23时11分左右都会消耗约1MB左右的流量,120小时内总共消耗了12MB左右。”市消保委相关人士透露,其余8款手机虽不存在定时消耗流量的问题,但在120小时的试验周期内仍有80KB-4281KB流量的消耗。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宁海表示,有些经营者强制预装了应用软件而又卸载不掉,有侵害消费者选择权的嫌疑。“经营者应当避免预装与手机正常运行无关且消费者无法卸载的软件。有些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因此会支付额外的流量费,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笔损失。经营者应当保障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可用容量与标称容量出入较大

        目前,市场上手机价格与手机存储容量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一些高端手机因容量不同销售价格可能相差数百甚至千元。

        在市消保委对各品牌手机容量的试验比较中,发现手机厂商对于手机容量的表述与消费者实际可使用的容量并不相符,有些手机品牌的可使用容量仅为厂家宣传容量的一半。

        在市消保委的试验手机中,容量从4G到32G不等,按照可使用容量占标称容量比例来分析,占比最高的是魅族品牌的一款手机,其可使用容量为27.1G、标称容量为32G,占比为85%;占比最低的一款手机为海信手机,可使用容量2.1G、标称容量为4G,占比仅为52.5%。

        在市消保委的手机容量数据中,记者发现,一些手机在容量表述上也存在概念混淆的情况。比如苹果一款iPhone6 plus手机的标称容量为16G,检测人员通过查看手机系统设置发现其实际总容量为11.8G,而可用容量则仅为11.2G。

        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宁海指出,混淆手机容量,智能手机经营者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智能手机经营者在产品包装上以及宣传中应向消费者提供全面真实的产品信息,全面告知消费者手机的真实容量。宣传容量与实际可用容量不符,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以外,还有用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购买的嫌疑。”

手机商预装软件可获得收入

        在发布会现场,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春泉表示,智能手机适度捆绑软件是可以的,但是过度就涉嫌侵权。“手机预装软件有其产业背景,也就是说,手机厂商每预装一个商业软件,都会由软件厂商给手机厂商支付一定的费用。因此,一些手机厂商为了利益目的,强制肆意在新手机上安装软件,还无法删除,侵害了消费者的选择权。”

        同时,刘春泉指出,手机强制预装软件偷跑流量的情况非常普遍。“比如微信,它会定时自动和服务器建立连接,发送接收相应数据,就算是在待机状态,它还是在偷偷用流量。”他补充表示,偷跑流量的现象在国内可能产生的费用并不高,若换作是在国外,将对消费者产生巨大的额外费用,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外,还对消费者产生费用的损失。

        因此,刘春泉建议,为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建议手机厂家在外包装上注明是否装有商业性软件,让消费者在购买前能够对该款产品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此外,他也建议手机厂商在手机开机时能够让消费者选择是否需要安装预装软件,让消费者能够真正行使自己的选择权。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