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孩子还未出生家长就来排队占位,艺术工作室否认“饥饿营销”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2015-07-07 18:19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孩子还未出生就来报名占位,预约排队者是正在学习者的150多倍!

这是一个在家长口中很神秘的儿童绘画艺术工作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几经辗转在上海的一幢老洋房里找到了它,它的名字叫“童画家”,工作室创始人是一对夫妻:冯喆和史莹,他们更喜欢使用孩子们对他们常用的称呼——F老师和S老师。

F老师说因为自己和太太从小都是在上海的老洋房里长大,所以也一直对老洋房有着别样的情感,目前这座老洋房已有80多年的历史,拥有简约的西班牙设计风格,两层楼房披着红色的外衣,小小的庭院里小朋友亲手种植的花草随风绽放着。

F老师是“童画家”的联合创始人、治疗教育研习者、儿童艺术教育实践者,他自嘲自己是“完美的中国传统美学教育的典型失败案例”,所幸后天自我修复功能极强,平日喜欢琢磨手工,做做陶艺。

童画家的另一位联合创始人S老师是儿童创意绘画资深研究者,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曾任多家国际知名公司资深艺术总监,进修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北京师范大学全国园长研修班成员。她从小师从著名艺术家学习国画和油画,18岁已被誉为高级画师。

家长CICI妈妈参加过童画家此前的暑期班课程,她说:“作为在中国应试教育制度下挣扎的家长,我特别想赶在孩子8岁前保持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通过朋友的介绍,放假第二天我就带着孩子来上海参加童画家第一期夏令营了。”

CICI妈妈说,第一天下午怀着忐忑的心情去接孩子,女儿CICI一出来就兴奋地告诉她,“这里很好玩,明天你不要太早来接我,我要在这里多玩一会!”女儿的话让她惊喜。

五天的夏令营很短,不可能发生奇迹,可是她注意到女儿身上有了一点点微小的变化:当遇到她从未画过的东西,不再说“我不会”,然后耍脾气硬逼大人帮她画,而是非常开心地自言自语“我不会,但是我可以试一下”。

CICI妈妈说她感觉童画家更像一个充满童趣和美感的心灵疗养院,让孩子原本纯真健康的天性得到释放。在CICI的强烈要求下,今年的暑假,妈妈又帮她报名参加了童画家的暑期班。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华爱华教授认为,关于中国幼儿美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界有众多的有识之士提出了批评,但“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点一支蜡烛”,幼儿美术教育需要让孩子认识美、表达美,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和改革来为幼儿美术教育点亮一支蜡烛。

对话创始人:希望通过艺术培养孩子生活能力

这是一个小众的教育研究机构,每年只新招一个班,但预约者爆棚,是什么让家长们趋之若鹜?澎湃新闻对话了联合创始人F老师。

澎湃新闻:2010年7月18日你们创立童画家,当初为什么要创立这样一个机构呢?

F老师:五年前,朋友的孩子正好3岁了,在聊天中提起想给自己的孩子一个自由接触艺术的环境,但没有找到心仪的,而S一直在做创意方面的工作,所以我们就想能不能让孩子们用现代艺术的方式来探索艺术、表达自我,因为平时也很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玩,所以一切就在不期中开始了。

“童画家”这个名字,是太太和我在一次无意的聊天中说起,如果将来给孩子一个艺术空间,那这个空间一定是以孩子为中心,而孩子们拥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他们有自我的探索方式、习惯,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毕加索也曾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所以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童画家,每一个家庭都可以成为童画家。

澎湃新闻:你们用什么方式来教孩子,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爱上艺术?

F老师: 我们鼓励孩子观察、感知并勇于表达自我,我们通过绘画、手工、表演、演奏、歌唱等多种方式来展现。我们认为艺术教育真正的价值,并不是培养艺术家,甚至不是提高孩子的智力,而是培养不同的思维方式。除了艺术的具体技巧之外,艺术课程还锻炼孩子的认知能力、好奇心、实验精神、冒险精神、灵活性、隐喻式的思维方式、审美等等,而这些有很多是常规课堂上缺失的。

我们的上课方式多样,春日,我们走出课堂,在海洋馆里上了一堂特别的艺术课,一起找寻来自加勒比海的鳐鱼,和海马零距离接触,最后一起画风筝,放飞风筝,迎接春天。

我们还会请来家长们担任我们的兼职老师,比如最近豪哥爸爸作为主教的公益折纸课,整个过程真的只能用两个字形容,那就是“精彩”,没想到简单的方法却可以变化无穷,两个半小时,看到的都是大家的专注、协作以及成功的喜悦。公益折纸课进行中多次响起掌声,孩子们不止一次地说:爸爸真棒。

此外,我们今年与孩子们一起尝试了“创意市集”并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叫“61摊上的那点事”,孩子们从开市前的一个月开始想创意,做设计,不断动手实验、制作出独特的手工品,最后化身小摊主,在商场真实的环境中将自己努力的成果销售出去,并在离开的时候将自己的摊位打扫干净。孩子们用自己的创意收入还给山区孩子们募集了图书馆所需的费用。

澎湃新闻:你们如何来保证你们这些理念的实施,你们的师资力量如何?

F老师:因为孩子们,童画家像是一个有魔力的平台,吸引了很多的艺术家、教育工作者来到这里。我们会一起讨论如何让孩子们以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来探索艺术,而将传统的概念如技法、透视等概念退到背后融入游戏中,让孩子可以更轻松地探索而不是炫耀技巧与概念。

澎湃新闻:预约排队的家庭有那么多,会被质疑是进行“饥饿营销”么,你们怎么挑选你们的学生?

F老师: 我们不是商业机构,所以不存在“饥饿营销”。我们目前将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儿童艺术教育的研究上,因此我们的活动更多的是和孩子们一起在做艺术的探索与研究,我们看到也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而且每个孩子的天赋都不同,我们更注重的是寻找合适的家庭与我们一起工作和互动。每个家庭的爸妈在童画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回他们自己、做回孩子的爸妈,因为只有在良好的氛围中孩子才会放松下来,才能更好地探索艺术。

澎湃新闻:你们有游学项目、成人项目、亲子项目,更多是儿童项目,包括暑期班和夏令营,现在放暑假了,家长们也发愁孩子暑假该去哪儿,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F老师:我们一直建议家长,一定要多利用假期带孩子出去走走,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并在自然中感受艺术,而不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把孩子关在屋子里。

很多家庭因为工作的原因只能把孩子放到各个机构中度过夏天,因此常常会有家长来询问我们该如何选择,我们的建议是教育不是简单的把孩子交给老师,尤其是4-6岁的孩子更多的会通过父母的行为进行学习。

因此,家长不但要走进门,更要进去看,不要简单盲目地相信广告语或者老师的身份,而是要看看课程是以孩子为中心进行的还是以课件为中心进行的,如果是前者再加上能够真正了解孩子、懂得如何与孩子接触的老师,相信孩子们一定可以度过一个美好的假期。

澎湃新闻:市场上艺术机构多如牛毛,你们如何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胜出?

F老师:作为一个以研究和实验为主的工作室,与其说如何在与他人的竞争中胜出,不如说如何做更好的自己。从一开始工作室的蹒跚学步到五年后的今天,我们更多的是在踏踏实实的按照我们设定的研究方向不断前行着,在每一次与自己的“较劲”中,我们寻找着不一样的变化与新的可能。在每一次与孩子一起的艺术探索中,我们向孩子学习、发现新的玩法与乐趣。

澎湃新闻:五年中你们碰到过困难么,有过生存危机么,是如何解决的?

F老师:困难有很多,但就像我们的孩子遇到的那样,童画家也是我们的孩子,孩子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或新奇、或有趣、或困难甚至止步不前的情况,我们更多的将这些困难看做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与成长的机会,我们也会在其面前停下脚步,慢慢地观察、去思考,然后你会发现这些“困难”真的就是上天给你的礼物,看似不期而遇,实则是生命旅程中的恩赐。

现在孩子遇到的很多情况不是选择太少而是太多,家长们也希望孩子能快速地选择从而不要被别人落下。其实生命是一段美妙的旅程,因此不用在意是否赢在起跑线上,因为没有人知道这条起跑线从何开始,但终点是唯一的,所以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过程重于结果。当我们面对困难时选择平静地对待与思考时,孩子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一个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教育之美在于没有教育的痕迹,当学生意识到教育意图时,教育将失去作用。教育之美在于其留给人们的自然流畅之感,即在师生的人格感染中、心灵碰撞中、理解倾听中、真诚激励中,润物无声地完成了教育的使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