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教育实验:十年一贯制学校每两年拍视频问孩子5个问题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徐晓阳 实习生 吴锦硕
2015-07-29 16:10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你每天到学校来的心情怎么样?

你对哪个学科最感兴趣?

哪件事最让你最开心?

你遇到了问题最想向谁求助?

你将来想成为什么样子的人?

这五个问题,从2008开始,每隔两年,就会出现在上海市实验学校每一位学生的生活中。有时候是家长跟他们聊这些问题,有时候是老师专程去家中访问,而学生们对这五个问题的回答,则专门被记录在一段DV里,在他们高中毕业时成为一份特别的毕业礼物。

近日,在由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上海市教育学会主办的“中美校长高峰论坛“上海站上,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徐红上台展示了一名孩子的成长DV,看着银幕中孩子的脸从青涩到成熟,台下的名校长们纷纷发出感慨。

记录成长这个活动,上海实验中学已经做了7年,这只是该校个性化教学的一部分。

从全国唯一一所十年一贯制学校,到个性化教育的先行军,从小学、初中,再到高中,十年,它坚持给予大部分学生的究竟是什么?

2014年6月5日,在上海市实验学校中学部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正做最后的冲刺学习。 澎湃资料

从视频记录中分析潜能建立个性图谱

张瑶记得第一次为女儿陶清钰拍摄短片时,女儿还是个11岁的小姑娘,对着镜头说自己将来想成为一名设计师。当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电话中向陶清钰问起这件事情,她的声音顿了一下,小声和母亲讨论着:“我有说过要当设计师吗?都记不太清楚了。”

如今的陶清钰即将升入高二,张钰再回头看3年前录制的视频,感到很震惊,“她长大了,不管是身体上,还是思想上,这个视频就像一种见证,记录着小朋友从小到大的变化,很有意义。”

这也正是徐红建立观察系统的初衷,“孩子入学的时候6岁,毕业的时候16岁,10年的过程中我怎么认识这个孩子?怎么了解这个孩子?这个观察系统,就帮助我们对孩子有一个认识。”

这个纵向观察系统分为文字记录和视频记录两部分,由老师负责对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记录,从2009年开始转入网络平台,累积到现在,已有18000余份资料。这18000份资料,跟随着每一位小主人,从小学进入初中,又由初中升入高中,直到毕业。

徐红说:“从这些视频记录当中,我们把大量的信息收集起来以后,然后在这些数据当中分析学生的潜能,再建立他们的个性图谱,所以实验学校的老师有四个身份,观察员、记录员、分析师、引导员:先观察学生,然后将其信息写下或拍摄,再分析信息,最后对他们做引导。”

有个学生给徐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把这个小男孩称作“阳光男孩”,他从一年级时话都说不流利的小男孩,到初三已成了1米8的小伙子,“老师和家长通过这些资料更好的了解学生,学生自己则能通过这些资料看到自己的成长”。

可以8年就毕业,也能念12年再毕业

今年9月,15岁的王可达就要升高三了。

而对其他学校与他同龄的大部分学生而言,15岁,不过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年纪。

小学4年,初中3年,高中3年,这就是上海实验学校独特的十年一贯制。在徐红眼中,这个学制还可以更灵活,“我们的学制还允许弹性,可以11、12年,也可以9年、8年。”徐红希望,学生们可以在这段黄金时段,有更多精力和时间来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小学“少了”两年,学生还能有一个完整的小学知识储备吗?

徐红给了肯定的回答:“我们的教材是自己编写的,小学和初中段的教材根据儿童发展的认知规律来编写的,它的课程是从小学到高中统一规划和设置的。”

弹性学制的另一个意义,是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机会。“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展节奏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最长的一个学生念了13年,最快的学生只读了8年就毕业了。”今年高考,就有两位来自上海实验学校的学生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而他们正是15岁。

这种在全国少见的弹性学制,是否只能依附于生源不错的学校?对于这一问题,徐红认为,个性化教学其实和生源没有关系,“每个孩子都是有天赋潜能的,只不过现在可能没有显现,或被扼杀了,很多学校都有很聪明的孩子,问题在于你怎么样去做,怎样发掘孩子的潜能,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成果”。

学生特需,老师特备,学校特设

2013年,在实验学校初中部的毕业典礼上,当时13岁的王可达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微电影《当年十三》。这是一部纪念班上同学初中生活的小短片,王可达的拍摄及剪辑技术,都来自于初中的视频特需课程。

实验学校从初中开始,每个年级,都有像王可达一样在特需课程里充分发挥兴趣的学生。徐红认为,现在的学校里所设的课程,大部分都是按照国家和学校意志开设的,很少考虑到学生对自己感兴趣课程的需要,“学生潜能是多元的,我们如何来满足他们?”

特需课甚至可以挤压主课时间。

实验学校高中部主任袁老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从高中开始,学校正式为学生开设特需课程,高一至高三各设一个“特需班”。

学生提交课程申请,通过学校面试,即可进入特需班。学校会适当压缩特需班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课时,为学生空出周三或周四下午的时间,供他们上特需课。

王可达如今就跟着老师参与校史研究课程,每周会有一整个下午的时间自由支配,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让自己自由学习的机会。”

对儿子的“不务正业”,王可达母亲表示赞同,“孩子到了高中学习压力大,把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课减少,按照孩子们的年龄、掌握知识程度来调整课时,这是可以接受的”。

现在特需课程模式有四种:一位老师对一个学生、多位老师对一个学生、一位老师对多个学生,乃至零对一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而在师资方面,除了本校教师和社会资源,上海市实验中学更发掘了一个新天地——家长资源。“学校里面2000个学生,4000个父母,8000个爷爷奶奶,这些家长各有各的能耐,基本上可以满足到我们学生提出的需求。” 徐红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