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复旦在米兰举办“全球治理大赛”:培养全球责任意识

特约撰稿 文铭
2015-09-15 11:30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的“2015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正式揭幕。

“中国和亚洲教育,在数学、科学和工程方面有很多长处,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批评,不应该笼统和盲目。西方教育也不是完美的,双方更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是22岁的越南女生黎阮(Nguyen Le)对中国教育的看法。

让她引发这段感慨的是她在意大利米兰的一段经历。作为“2015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的参与者,她与中国选手一起,就“粮食安全”这一主题进行了一场比赛。比赛过后,她觉得,西方对于中国学生刻板的印象需要改变了,“特别是所谓中国学生只会读书、独立思考能力不强,只是一种简单化的理解”。

在她眼里,这次比赛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因为“90后”的中国年轻人注定要承担比前辈们更多的国际责任,特别是国际政治责任。

复旦学生联系各国政要筹备比赛

2015年8月18日,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国家馆内,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以下简称“复旦大学国务学院”)主办的“2015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英文简称YICGG)正式揭幕。

这是由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学生组织发起的一场模拟“全球治理”比赛,来自全球13个国家地区的46名国际学生分成数支参赛队,为“粮食安全”设计解决方案,最终由国际政要和学者组成的评委会评出最佳方案。

从2015年四五月份开始,复旦大学国务学院YICGG筹备组就开始紧张运转。

邀请嘉宾、发动选手、组织远在意大利的比赛,都由国务学院学生自行主导完成。去米兰所需的交通住宿等费用,也由学生参与筹款解决。

从一开始,他们就遇到了不少麻烦。

即使在院方的牵线搭桥下,点对点联系上了国际政要,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

国务学院硕士研究生钱璟负责对接意大利前总理莱塔(Enrico Letta)。第一次给前总理助手写邮件,他上来就Hi了一下,还直呼其名,结果吃了个教训。

“陈志敏院长后来专门告诉我,在西方社交礼仪里应该用哪些合适的措词跟政要团队写邮件,这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钱璟说。

经过数月的努力,他们最后成功把“正国级”的意大利前总理莱塔、经合组织前副秘书长及美国国务院前发言人包润石(Richard Boucher)、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驻世博会负责人Clara Meyer等一批重量级嘉宾请到了米兰。

中国学生的时间控制力受到质疑

受米兰世博会主题“滋养地球,生命之源”启发,今年大赛主题是“粮食安全”。

来自复旦、清华、上外、中山大学等9所国内高校的11名中国学生,被打散分入各队,与来自香港、意大利、澳大利亚、乌克兰、伊朗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生结成队友。

获得最佳方案的,是一支由越南、中国、德国、阿尔巴尼亚选手组成的国际联队。他们的方案里有两个最大的创新点:第一,设计了一个APP,可以让某一地的居民通过互联网平台把家里过剩的食品调剂给更需要的人,最大化粮食使用效率;第二,设计了一个给餐馆食材使用效率评级的系统,最节约的餐馆获得奖励,最浪费的被惩罚。

女队长黎阮生于1993年,目前在英国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攻读全球治理硕士学位。是第一次参加由中国大学生主办的“讨论国际政治话题”的活动。在英国生活、关心中国的她也关注到了近期很火爆的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强吗》,以及它所引发的关于中国与西方教育孰优孰劣的辩论。

在她眼中,中国同龄人英语水平普遍不错,只是跟西方人比起来,在集体讨论时相对不爱发言,比较“慢热”,要考虑清楚后才会说话。

她介绍说,越南人关于“中国学生”的刻板印象与西方类似:智商高、数学特别好、背诵功夫强。

但她并不认同中国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的说法,“中国和亚洲教育在数学、科学和工程方面也有很多的长处,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批评,不应该是笼统和盲目的。西方教育也不是完美的,双方更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她觉得中国组织者的可提高之处,反而是在细节——对时间的控制,“赛程中常常出现超时拖延,没能按预定时间开始结束,让国际学生特别是严谨的德国人颇有怨言”。

与她同组并获评“最佳选手”的钱璟,也认为中国大学生在英语水准和独立思考能力上“跟哪个国家比都不差”,但在讨论和公开演讲中,相对拘谨和紧张,不如欧美学生活跃、放松。

全球视野方面,他认为中国学生可能更胜一筹:“中国学生非常关注国际大事、社交媒体等全球性事务,欧洲学生很多只关注欧洲的事,不少东南亚学生也是一样”。

他观察到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在人生态度上。

比赛空闲逛世博园时,中国学生很多是“盖章狂魔”,持一本世博护照辗转各馆尽可能盖更多的章;有些人不惜排长队也要去看德国、日本、意大利等热门馆。而西方同龄人目的性就没有那么强,“他们会在广场上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或者围坐一桌把酒言欢,更享受过程”。

培养“全球责任意识”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院长陈志敏教授对这场比赛的评价是:“不能说完美,但总体成功,而且是个好的开始”。

他总结说,把YICGG办到欧洲,是出于多重考虑:一是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二是锻炼他们跨文化沟通和协调差异的能力;三是帮助他们积累组织高水平国际活动的能力;四是培养中国未来的全球治理人才。

“说到底,就是帮他们建立全球责任意识。”陈志敏说。

大赛赞助方、复星集团首席执行官梁信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特别强调了全球公民意识:“现在青年人,应该从一开始就有全球公民意识,不应该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想法。你获得的越多,承担的也应该越多,而你承担的责任越多,领导力就越强。”

从更大的方面来看,“全球正处在一个代际更迭的时代,加上互联网,给了年轻人特别好的做事和创业机会。YICGG的意义就在于,它引领年轻人认同全球基本的价值观,并且勇于行动,从身边做起”,梁信军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