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二孩谁来带?中青报调查称逾8成受访者称隔代教育现象普遍

黄冲/中青报
2015-11-30 09:01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全面二孩”时代即将到来。两个孩子谁来带,成为众多年轻父母的焦虑点之一。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养育孩子的重担将不可避免地落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肩上。隔代教育现象将会越来越普遍,甚至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对此公众有什么看法?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94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2%的受访者认为身边的隔代教育情况普遍。究其原因,76.7%的受访者表示是年轻父母工作压力大,没有精力和时间照顾孩子。42.5%的受访者希望专门立法为年轻父母提供更多的育儿假期。

调查中,90后占20.3%,80后占48.1%,70后占22.6%,60后占6.5%,50后占1.7%。72.1%的受访者有孩子。

76.7%受访者表示,年轻父母没有精力和时间照顾孩子

调查中,85.2%的受访者认为身边的隔代教育普遍,其中31.1%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普遍。12.4%的受访者表示一般,仅2.4%的受访者认为不普遍。

北京80后父亲张博(化名)的孩子刚半岁,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正带着孩子在小区散步。“孩子现在白天由我妈妈和姐姐看,下了班我就自己带。”在他看来,现在隔代教育的情况很多。“那天我们看到一个年纪很大的老太太在带孩子,一问,是重孙子!”

今年27岁的法律硕士崔伟,是姥姥姥爷带大的。他感到,隔代教育普遍主要是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特别是进入生育年龄的年轻人,很难拿出整块时间带孩子,要靠父母帮助完成孙辈的早期养育。

为什么隔代教育如此普遍?42.0%的受访者表示是社会生活节奏快,致使亲子关系疏离;33.9%的受访者表示年轻父母缺乏对子女的责任感,管生不管养;32.4%的受访者表示年轻父母自己不独立,身心发展不成熟。

崔伟也直言,很多80后90后年轻父母还不够独立。“就像我现在实习的单位,有很多人生育了,但完全不顾孩子,都扔给老人带,自己就像未婚一样”。

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副教授任宝菊表示,隔代教育问题的出现,应该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全国上马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百废待兴,大量的农村青年涌入刚刚修复起来的和正在建设的大中城市。这些新型工人有了孩子后,紧张的工作、尚不配套的生活设施,使他们无法把孩子留在身边亲自抚养,一般都会把孩子送回家乡,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这个现象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最为普遍。

超市店员李女士感觉,隔代教育完全是无奈的选择。她生了3个孩子,全在农村老家,由爷爷奶奶带。“这是逼不得已吧!我爸妈不识字,管不住小孩,可有什么办法?家里都希望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所以我们只能趁着年轻,多赚点钱呗!”

调查中,76.7%的受访者表示年轻父母工作压力大,没有精力和时间照顾孩子。32.0%的受访者指出社会缺乏对年轻父母的帮助机制,孩子只能交给老人。

受访者感觉两代人在生活习惯方面最易冲突

调查中,有18.8%的受访者对隔代教育表示赞成,认为隔代教育没什么问题。50.0%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赞成,认为孩子的培养要亲力亲为。31.2%的受访者表示谈不上赞不赞成。

而具体到自己,受访者则显得更为矛盾和纠结。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的比例,会、不会以及尚在犹豫的分别占到三成——32.6%的受访者表示会,36.2%的受访者不会,31.2%的受访者尚在犹豫。

张博感觉,爷爷奶奶带孩子也没什么不好。现在的爷爷奶奶都是50后60后,思想比较开放。“我们小区里有个孩子是奶奶带的,特别有礼貌,比我们这些年轻人带的都强,一问,人家的奶奶原来是小学老师”。

隔代教育有哪些优势?61.2%的受访者认为是老人退休在家时间多;48.0%的受访者感觉老人更有耐心;42.9%的受访者表示是人老惜子,本能地想要多照顾孩子;39.7%的受访者指出是老人育儿经验多;21.1%的受访者表示孩子可以学到更多传统文化。

今年74岁的高校教师孙老师,带孙子20多年了,现在孙子已经上大学了。“我们经历比较多,什么都看透了。能看到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孩子的前途,能有意识地培养兴趣。”孙老师说,孩子跟着自己,还能学到传统文化。

调查中,有39.6%的受访者担心,两代人教育观念易产生矛盾,影响家庭关系。具体说来,两代人在教育孩子时,在生活习惯(76.9%)、性格培养(58.3%)、知识学习(53.9%)等方面容易发生冲突。

张博觉得,隔代教育也有劣势。比如老人容易娇惯孩子。现在孩子小,看到别人吃东西就张手要。爷爷奶奶会纵容,而他们每次看到孩子这样,就会教育他,现在这个毛病改掉了。

在受访者看来,隔代教育的最大劣势在于老人容易溺爱孩子,影响孩子人格发展(68.9%)。其次是老人思想观念陈旧,造成孩子视野狭窄(63.1%)。隔代教育的弊病还有:老人不懂得科学育儿,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48.4%);年轻夫妇与孩子的接触有限,造成亲子隔阂(36.6%);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会导致孩子在儿童期的情感缺失(31.6%)。

“隔代教育都是无奈之举啊!”崔伟一直希望亲自带孩子,但他也强调,这需要前提。“有比较好的经济基础,我才能花更多时间陪孩子,同时保证家庭生活水平不会下降,否则只能把孩子交给父母抚养,尤其在刚入职这段时间”。

42.5%受访者建议为年轻父母提供更多育儿假期

在采访中,不少人感叹,“全面二孩”放开后,隔代教育只会越来越普遍,不如给出更多建设性意见,给予他们实际帮助。

调查显示,59.9%的受访者建议年轻父母多和老人沟通,统一育儿观念。47.3%的受访者建议和老人一起学习育儿知识。

对于这些建议,崔伟却不以为然。“你认为一个五六十岁的人,凭一两句话就能改变?太难了。有那个精力,我还不如回家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还有20.3%的受访者表示要把孩子送进幼儿园,6.8%的受访者会找保姆帮忙带孩子。同时有34.9%的受访者希望培养更多专业的有执照的育儿保姆。42.2%的受访者期待多开设托儿所、幼儿园,提升老师素质。

任宝菊则表示,不要用保姆或专业机构来代替父母的陪伴。“孩子的教育不应该托付给其他人”。孩子是自己人生的延续,抚养孩子是宝贵的不可回放的人生经历。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会给你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以现在父母的智慧,只要愿意为孩子付出,就没有想不出的好办法。

调查中,59.6%的受访者也希望,父母多抽出时间来照顾孩子,尽量多陪伴孩子。

在“全面二孩”放开的背景下,社会应该为年轻父母提供什么样的帮助?46.0%的受访者建议推出更多适合“隔代家长”的育儿书籍,42.4%的受访者提出多在社区开设“隔代家长课程”。

张博期待,社会能给有孩子的男同志也设置哺乳假。“我知道女士生了孩子可以提前一小时下班,回家喂孩子,我希望男士也有这个假”。

崔伟感觉,一些国外机构的做法值得学习。他曾在一家外企实习,他们的做法让他觉得“瞠目结舌”。“女同事的产假是一般企业员工的一倍,还有哺乳室。孩子幼儿园放学后,会由大巴接到公司来,还有专人陪着玩。下班后由家长领走”。

42.5%的受访者希望专门立法为年轻父母提供更多的育儿假期。34.4%的受访者建议学校、幼儿园放学时间与父母工作时间衔接。

孩子的学习成绩,成了李女士最大的心病。“一开始还能考八九十分,现在就二三十分,管也管不了。”她不断地摇头叹息。

她一直梦想着能把孩子接过来,在身边上学。“可现在上学手续特别繁琐,北京的楼房我们租不起,地下室又不让住,总不能让孩子跟着我们受苦吧。我也想亲自照顾,可力不从心啊。什么时候能解决孩子的上学和住房问题就好了”。

人物说话

政府可以像居家养老一样搞一个居家育儿

——访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郑丹丹

“全面二孩”即将放开,很多家庭都会依靠老人来照顾、养育孩子,但隔代教育也引发很多讨论和争议。在研究家庭社会学的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郑丹丹看来,隔代教育未见得不好,它实际上是在社会资源、社会服务、社会政策暂时还供给不足时,家庭的一种应对策略。

隔代教育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传承的看重

中国青年报:您身边隔代教育的情况是否常见?

郑丹丹:隔代教育分很多情况。比如说打工者进城打工,孩子完全交给祖辈,还有父母在外地有正式工作,没时间带孩子,把孩子送回老家。这两种情况都是比较彻底的隔代教育。就是父母基本不去管,所有的养育和教育都由祖辈来完成。这显然是流动人口造成的社会问题。

现在把这个概念扩展一下。比如有些时候,三代人是一起生活的,父母虽然也会参与对孩子的教育,但往往因为处在职业发展的关键期,孩子的养育教育大多留给祖辈去做。这种 “隔代教育”要更为常见。

中国青年报:您认为隔代教育的根源是什么?

郑丹丹:如果比较彻底的隔代教育,肯定是由现代社会的高流动性造成的。农民工外出、教育移民等情况导致家庭中存在流动性,代际之间的居住有很大区位差异,祖辈就会协助孩子,承担他们的育儿责任。

对于三代人一起生活的隔代教育,我感觉到中国人对家庭、传承很看重。后代是香火的延续、家庭的传承,老年人对后代特别关注和重视,会协助子女来抚育孙辈,这被认为是他们的重要责任和义务。这不是选择性的,而是义务性的。

换句话说,就是在传统文化中,代际之间的独立性和分隔性不是很强,往往有融为一体的感觉,没有很清晰的界限。不会像外国人一样,父母把孩子养大,义务就完成了。父母对孩子始终有一种责任和义务感,不管这个孩子多大。这可能是和西方文化有区别的地方。

中国青年报:国外有类似隔代教育的现象吗?

郑丹丹:我感觉欧美国家肯定也存在,比如父母由于种种原因没办法抚育孩子,就由祖辈来行使监护权,但肯定没这么普遍,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制度设定。

比如我们把孩子扔在家乡,单独留给祖辈,除了自己内心的焦虑,没有任何外部制约。甚至有些人认为可以把孩子随便扔给谁,只要忍心。但在美国这就是违法的,法律有规定,在多少岁之前,孩子是不能被独自放在一边的。哪怕你出去打个酱油,把孩子单独放在家里,如果超过一定时间,就是违法。这不是说说而已,你有可能真的失去孩子的监护权。你如果要把孩子扔在家乡,由自己的父母照顾,必须有很多程序要走,进行正式的监护权转移,会需要很多条件,比如监护人要有足够能力。

政府可以像居家养老一样搞一个居家育儿

中国青年报:你认为隔代教育有什么优势和弊病?

郑丹丹:很多人说,隔代教育不如父母直接教育好。但我个人觉得并不一定。比如有人说,老人不如年轻人有知识有能力。但现在当爷爷奶奶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要比上一代人高得多。这些新一代的爷爷奶奶,并不必然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固执、古板、接受不了新鲜事物。

我觉得,关键问题是孩子能不能顺利地和养护者建立亲密关系。如果是保姆或养育院,由于不是一对一的抚育,不太容易形成稳定的亲密关系。如果是爷爷奶奶,能够给孩子无私的爱,我觉得也没什么必然影响。

所以,隔代教育的优势和弊病,都不是必然的。只要隔代教育者有能力、有爱心,不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而且祖辈积累较多,经济条件往往较好,又由于生活重心向家庭转移,心态会有很大变化,会更喜欢孩子带来的快乐,有时候会比父母更有耐心。

中国青年报:长远来说,隔代教育会给社会带来什么问题?

郑丹丹:如果把西方的那一套教育理念拿来,也许确实会觉得我们这种隔代教育不太好。但如果不以西方理念为蓝本,这种在中国文化下形成的家庭策略,未见得就一定不好。它实际上是在社会资源、社会服务、社会政策暂时还供给不足时,家庭的一种应对策略。

当然也有一些家庭,祖辈过于以孩子为中心,养了儿子还要养孙子,这可能导致青年一代越来越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有问题的。

中国青年报:您觉得社会应该给年轻父母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郑丹丹:最有力的帮助,就是提供更便利、更放心、更经济实惠的育儿机构和服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想法,如果能不影响事业发展、工作生活,他也愿意把孩子放在身边。

政府也可以像居家养老一样,搞一个居家育儿,就是孩子在家里,社区提供很多带有公共福利的配套服务,帮助年轻夫妇更好地进行育儿。

中国青年报:有人提出设立“隔代教育课程”“有执照的育儿保姆”“育儿假期”等解决方案,您赞成吗?

郑丹丹:目前提的这些方法,肯定会有效果。比如“设定育儿假期”,我是很赞成的,可以很好地解决城市教育移民、职业移民的育儿问题。但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的问题不是这些方案所能应对的,而是应该让城市有更好的吸纳性,使得这些儿童能够随迁。

人物说话

孩子教育问题上祖辈要多做参谋不做保姆

——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

隔代教育现象正越来越普遍。作为隔代教育的亲历者和研究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感到,很多老人带孩子,是把自己当成了父母,一切都包办代替,这其实是有问题的。祖辈应该给年轻一代做参谋,不能做主人,也不能做保姆。

两代人产生教育矛盾,孩子是受害者

中国青年报:您身边的隔代教育常见吗?

孙宏艳:比较常见。我自己的孩子,就请我妈帮忙带过。因为我妈妈和我在一起生活,我又确实比较忙,孩子上幼儿园很早就放学,就得有老人帮忙。

中国青年报:您和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吗?

孙宏艳:有很多,这也是隔代教育很大的问题,比如在一些教育问题上,祖辈和父母的观念不一样。我记得我孩子两岁多的时候说:“我要撒尿!”我和老公都在用电脑,就说:“你去端你的小尿盆。”我妈听了就给孩子端来尿盆。我们表面上看是比较懒,但也在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中国青年报:在您看来,隔代教育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孙宏艳:我觉得隔代教育的一个主要弊病,就是老人对孩子过于溺爱,容易形成孩子自理能力、性格方面的问题。比如,老人会“护短”,孩子摔倒了,老人就打桌子,说都是你把宝宝绊倒了。这样容易让孩子形成推卸责任的性格。老人和父母的教育方法和态度不一致,也容易让孩子形成双面性格。

还有一个问题,老人带孩子容易拿经验代替科学。当然他们确实是有经验,但经验是一把双刃剑。有一次我们坐车,前面有个小孩要吃糖,爸爸不让吃,说对牙齿不好,小孩就哭,奶奶就开始翻包,埋怨这个爸爸,说:“你们说的都没用,我当时家里穷,没吃几块糖,现在牙齿还不是都掉光了?”

孩子总和老人在一起,还容易形成“脱代”现象,就是脱离了代际传递,造成不良影响。有的老人带孩子,会让孩子和父母有隔阂。生活中也常常看到,孩子和祖辈亲,和父母不亲,因为老人比较溺爱,父母又管得严,这就会形成教育矛盾。两方争夺孩子,孩子是受益者,同时也是受害者。

我们研究还发现,一些长期由老人带的孩子,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发展比较慢。因为孩子和老人一起生活,生活半径比较小,一般就是在家里、门口玩玩,不会出远门。有些孩子会出现“动感统合失调”,比如写“九”这个字,会把最后一笔往左拐。这说明他那种运动的感觉、对位置的感觉、对关节和神经的综合感觉,都比别的孩子差。这种情况很多就是由生活比较封闭造成的。

中国青年报:也有人说,现在一些五六十岁的老人是“新一代”祖辈,他们带孩子可能不会出现那么多问题,您认同吗?

孙宏艳:我觉得肯定是这样。社会在进步,现在的老人和以前相比也在进步,肯定是一代比一代强。

隔代教育也有很多优势。我们在生活中也确实看到很多成功的例子,而且对孩子的父母也有好处。现在年轻人都比较忙,尤其是现在又出现了“独二代”,年轻的父母可能更没有经验,更需要去打拼,孩子由老人带,至少是为年轻人解除了后顾之忧。

祖辈要“多做参谋,不做保姆”

中国青年报:您对隔代教育的家庭或家长有什么建议?

孙宏艳:很多老人带孩子,是把自己当成了父母,一切都包办代替。我觉得这是有问题的,毕竟是祖孙辈,不能当自己的孩子养。要一切以妈妈爸爸为主,爷爷奶奶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但也有些老人认为,反正我不是主要责任人,只管孩子的吃喝拉撒,孩子的品格、性格就不管了。我觉得这也不对,不能说只看着不出事就行,还是要学习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

所以,我认为祖辈要“多做参谋,不做保姆”。给年轻一代做参谋,不能做主人,也不能做保姆,出出主意、搭把手都行,大包大揽不行。

同时还要注意两代父母之间的沟通,比如年轻人可以说说最新的育儿知识,老年人也可以说说想法,及时沟通,避免隔阂。在理念方面,老年人要多向自己的孩子学习。就像我们说的“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这对老年人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青年报:可有些老人已经丧失了学习新知识的愿望,认为“我把你们都拉扯大了,还要学什么”,对此您有什么应对方法?

孙宏艳:年轻父母要做祖辈和孙辈的纽带,还要承担一定的养育责任,给祖辈减减负。其实老年人有一些休闲活动,对他们也是一种学习,不被时代落下太远。有时候祖辈总在家带孩子,视野就会变得狭窄。所以我觉得年轻一代要制定家庭计划,给老人放假,让老人出去旅游。

中国青年报: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年轻父母应该如何教育孩子?

孙宏艳:首先,需要树立观念:养孩子要靠自己。有了这个观念,就会给自己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教育孩子。父母可以尽量让很短很零碎的亲子时间很有质量。我觉得这首先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现在有些年轻人对孩子只生不养,完全交给父母。第二,“隔代”的教育不能“隔”,要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和祖辈沟通,尊重他们的辛勤劳动,两代人还要保持一致的教育态度。第三,年轻人要多了解现代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在家庭中把先进理念运用、传达给祖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