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教育均衡策②|专家:择校是社会问题,不可能完全消除

赵健 汤林春 胡兴宏
2016-01-11 11:12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上海凯旋路,大人陪着孩子从一高档小区旁的学校走出,一旁的住宅楼外墙还挂着推销学区房的广告。  澎湃记者 杨一 资料

上海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学区房和择校现象能不能消除?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与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有没有冲突?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处处长赵健、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所长汤林春、上海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所长胡兴宏三位教育专家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的专访。

1.如何让“主持校”既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又不抹杀“伙伴校”的个性特色?

赵健:主持校的办学模式是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中逐步积累出来的,在另外一个学校是否能被接受,是否能有效实施,有复杂的影响因素,比如管理团队的价值观、学校文化基础、学校所在社区和家长群体的素养、教师群体的差异等。尽管通过一些技术性的改变,确实会刺激伙伴校的成长,但要两个学校拉平,是违背学校发展规律的,除非两个学校有非常近似的背景条件。

所谓教育均衡并非是让学区内、集团内每个学校的资源“拉平”,每个校长、每个教师都是独特的个体,并与自身所处的环境形成了稳定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不同学校的办学风格。忽略这一点而强行用行政力量制造“均衡”,或者指望每个学校都能够无差,这是违背办学规律的。为了硬性追究“拉平式”的均衡而损害了区域的整体办学水平,在有些地方已有负面案例,值得引以为鉴。

汤林春:目前在市级层面,只是发出指导意见,进行方向性的指导,而非行政命令,也不是强制性措施,目的就是发挥区县行政部门、学校自己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一方面,每一个集团、每一个学区,他们在选择龙头学校之后,这个龙头学校并不能把其他学校都限制死,而是有责任发挥伙伴校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维护他们自己的个性特色。

2.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是否会分摊主持校的龙头优势?

赵健:对主持校来说,有责任将优质资源分享给周边学校,带动一个学校群共同发展。在分享资源的过程中,主持校自身也会有所得,比如需要系统梳理自己的经验,有目的地总结自己的优势,提炼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特征,这个过程增加了学校教师和管理者的成就感,促进了对自身经验的反思,正所谓“教学相长”。

此外,的确有些学校想把名校的整套办学模式都移植过来,但从来都没有过非常成功的案例,“办学模式关乎学校文化,文化的移植没那么容易,因为文化是生根的,跟所在区域、经济条件、生源结构和所在教师群体的整个文化氛围相关。仅仅通过主持校送来几位名师、基本学习资料,分享一下课程和网上教育资源,进行一下同课异构,对大多数伙伴校来说是很难被同化的。因此伙伴校与主持校虽然共同成长,但差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会存在,不可能完全消弭,各校之间依然会保留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3.随着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覆盖率提高,择校热是否将得到抑制?

赵健: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能做到的只是让学校尽可能均衡,但对学校之外的教育影响有限,因为这是跟城市化进程、跟学校所在社区所拥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教育资本的总体状况、跟不同学校所辐射的具体人群的人口特征相关。

学区房是一个自然的市场现象,政府能将其控制在一定程度,但要完全消除非常难。

汤林春:目前市教委推行的措施与择校有一定联系,但没有直接必然联系。就算以后优质均衡很到位了,也不能完全解决择校问题。因为择校是个社会问题,哪怕所有学校都一样,但由于历史原因、文化原因,甚至由于家长需求不同的原因,依然会存在择校需求,不可能在哪一天完全消除。

不同人有不同需要、不同理解,这是客观存在的,教育部门一家无法解决。国外也是鼓励择校,强调孩子的个性发展。而且均衡发展并不是抹杀学校的个性特色,既然有个性特色,不可避免的有家长会因为不同需求而出现择校。

现在上海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在硬件方面都是基于一定标准建造的,相差不大,差别主要存在于内涵、质量上。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必然会对家长择校热有一定缓解作用,但这些政策指向并不是仅仅为了解决择校问题,其探究的重点是如何让龙头学校真正发挥它的示范、辐射作用,从而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

4.今后上海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覆盖面是否有可能达到100%?

赵健:鉴于学区化集团化并非是唯一的实现学校均衡优质的途径,未必追求全覆盖。还有许多有助于均衡的工作需要做,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提升针对学校的教育综合服务,政府可以加大对普通学校或薄弱学校周边教育配套服务的投入和支持,以缩减这些学校与名校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差距。同时,舆论也应引导家长们将目光更多地从学校本身,延伸到校外学习条件的配备上,包括博物馆、课外辅导中心、社区教育服务以及更好的家庭教育。

汤林春:2017年“学区化、集团化”覆盖范围达到5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目标并不难,难的是达成率,即必须达到“参加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学校要成为达到上海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学生、家长、社区的满意度平均在85%以上;办学特色基本形成”三个标准,才能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

上述标准中提到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既包括硬件又包括软件,且更强调软件,在软件上提出了更多要求,包括课程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要求。比如教师上课教学质量如何,是否存在满堂灌情况;学校是否设有创新实验室;师生参加科研情况;教师改革参与度情况等。

只有三个指标都达到,才能达到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的标准。到2020年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在上海或将全覆盖,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也将全覆盖。”

5.“新优质学校”与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是否能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胡兴宏:很多人在对优质学校的理解上仍有偏差。优质的教育不应把学业成绩、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校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取而代之的是让教育回归本原,真正关注“人的发展”。不过在目前的背景下,成绩确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但这和新优质学校的理念并不冲突。如果真正能把人的教育做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孩子们在学校过得开心,学校的秩序得到稳定,老师提供的教育服务也很周到,拥有良好的学校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乏精心设计的课程,根本不用担心分数上不去。

“新优质学校”与“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这两个项目都是为了上海教育均衡优质发展,都围绕着把家门口的学校办好这一主题,只是采取的形式不完全一样,相当于通过两个途径来达成均衡教育的目标。

虽然这是两个独立的项目,但在新优质学校的推进过程中,采取了集群化发展的方式,通常是几十所学校集群式的发展。通过市里搭建一个平台,了解各所学校的办学经验、指导思想,提炼出符合我们“家门口的好学校”的办法理念。“新优质”学校的集群化发展和“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有类似之处,因为有了集群化这一推进形式,就形成了一种群体的氛围。

汤林春:“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与“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其实具有交叉性,学区内、集团内的学校可评为“新优质”学校,从而学区内、集团内的其他学校就可复制、辐射这所新优质学校的内涵发展、理念等。

不过,部分集团内、学区内的龙头学校在具备自己的品牌后,如格致教育集团,其今后发展的特色、品牌则追求多种形式;但新优质学校则相对比较稳定,追求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回归教育本原,更注重做“家门口的好学校”。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