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话上外博导吴友富:“一带一路”要做好跨文化传播和沟通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2016-03-03 09:29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吴友富教授

“中国的大国形象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推出,赢得了世界的瞩目,但是中国企业要走出去,比传播更重要的是沟通。”公共关系战略研究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吴友富教授如是说。

吴友富教授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历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总支书记、校长助理、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党委书记。作为公共关系和战略研究专家,其领衔的团队经过了三年多的努力,精心研究的2012年上海市社会哲学科学规划课题、2012年度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成果——《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国际环境比较研究》一书已于近日正式出版,书中有关于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深层次思考,前瞻性地和“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无缝衔接,这是已出版了多部专著的吴友富教授继《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之后的又一部受到多方关注的力作,吴友富教授还计划推出更多的系列研究丛书,“‘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40多种语言,无论是理解度还是认识度,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研究,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能够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对中国的企业走出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吴友富教授说。

近日,“第四届跨文化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企业文化年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上外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承办。会议的主题是:区域国别管理与跨文化管理。在此次会议上,吴友富教授关于“‘一带一路’给国家、企业、教育带来的发展新空间”的主旨演讲赢得了满堂喝彩。

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日益深化,特别是从2014年以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全面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展跨国经营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然而,中国一些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缜密的战略思考、全面的战略掌握、有效的战略沟通,往往导致“折戟沉沙”、无功而返。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要取得成功,文化差异是必须破除的瓶颈。如何进行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澎湃新闻记者和吴友富教授进行了对话。

【对话吴友富】

跨文化沟通需要破除思维定式,否则很容易南桔北枳

澎湃新闻: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路并不顺畅,在您的书中提到:2005年的中海油并购美国优尼科、2009年中铝收购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力拓,是出师不利就并购失败的典型案例,据麦肯锡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20年内,全球大型企业兼并案中,真正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不到50%,中国企业67%的海外并购并不成功。原因在哪里?

吴友富:根源还是出在传播与沟通上,我们没有告诉美国人民、澳大利亚人民和全球其他国家的人民,今天我们中国的国有企业和三十年多前的国有企业不一样了,国外对我们中国企业的了解很多还停留在三十多年前的层面。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很多失败有些是政治原因,有些可能最大的瓶颈是文化差异。

我们认为走出去主要是传播,传播越强越好,但是,沟通的目的是“通”,传播的目的是“达”,习近平主席提到的“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才应该是主要的追求目标,有些企业走出去成效不大,有时候放大了政治因素,却没有意识到更重要的影响是文化原因。

奥巴马到日本访问,向天皇鞠躬,在美国国内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但如果从国际传播和沟通的角度,奥巴马此举无疑获得了一些日本人的好感。

中国企业走出去,要破除思维定式,虽然他们在国内是一流的,但是把国内的一流管理理念运用到国外,很可能是南桔北枳,水土不服,走出去要按需供应。“投其所好”,这个词原来是贬义词,但是运用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上,应变成了褒义词,即按对象国的需求,选择传播的渠道,选择对方感兴趣的信息,使企业提供的信息能与对象国特定受众的认知观念基本一致,否则受众就会拒绝和放弃接受。

我们还要讲究如何创造一个和平发展的宣传环境,当前中国的对外影视和文学作品的宣传,应适当围绕和平发展的主题,少一点渲染宫廷争斗主题的作品,一些国家在对外传播的影视和文学作品,更多时候宣传国家的文化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我们应该有一大批代表中国历史闪光点的文学作品。

澎湃新闻:您觉得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吴友富:在运用公共关系战略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企业需要注意五个问题:一是价值认同,二是人才使用,三是社会责任、四是全面整合、五是危机管理。

中国向周边国家释放善意,必须考虑文化的沉没成本

澎湃新闻:作为一位专家,如何看待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深意?

吴友富:“一带一路”是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发展的平台,现在国家一直在强调大力开展文化外交,要进行公共外交。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实际上就是切切实实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传递出去。我们对美国很了解,对欧洲也了解,但是我们对“一带一路”沿线的60多个国家,40多种语言,我认为理解度、认识度是不高的。

“一带一路”是中国文化外交的新平台,中国既不靠殖民,也不靠霸权,而是要进行和平发展。“一带一路”我认为就是中国向世界宣誓:中国和平发展的路径是走得通的,我们可以拓展周边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空间。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中国的发展必须要带动周边国家的发展。“一带一路”实际上是释放了中国带动周边国家发展的善意。但我们的善意周边国家是不是理解?因此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中,让这些国家理解中国的善意,接受中国的善意,这是跨文化战略沟通的核心。

澎湃新闻:因为文化差异而引发的沟通不畅,您能再举几个典型的案例么?

吴友富:我访问过非洲一些国家,据了解,我们对非洲一些国家的援建项目采用的是“交钥匙”工程。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解,“交钥匙”工程是非常友好的方法,即对方不要管任何事情了,中国出钱出力,最后完成工程,“交钥匙”就可以了。但有些国家的民众有怨言,他们认为,你看看中国帮助我们,实际上技术没有帮助我们发展,劳动力没有帮助我们发展,资源也是中国的,最终还是封闭的,还是为中国自己。这就充分解释了我们的善意还需要看人家是不是接受,是不是理解。

从国家层面理解,中国希望通过“一带一路”让成果和周边国家共享,通过跨文化沟通,让周边国家理解中国的善意。

从企业层面理解, “一带一路”同样给企业带来了发展新空间,对跨文化沟通也是一个深化,因为企业走出去,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很多问题都和文化有关系,而且文化是一个沉没成本,文化沟通失败是没有任何回报的。比如印度文化,印度人很善良,但有时候很懒散,契约精神不太强烈。在印度经营就通过契约精神,通过白纸黑字定下来。

再比如尼泊尔劳动成本很低,但是有一个问题,工人的技术以及学习技术的能力很差,需要不断地教,职工培训在这些国家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再比如墨西哥,一个星期发一次工资,拿到工资后,工人就出去吃喝玩乐了,而且也不打招呼,钱用完之后再来上班,这种情况在中国是没有的,但在非洲、在墨西哥、在南美一些国家却是常态,所以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对于当地文化的理解一定要通透,否则很容易失败。

东方管理学将形成有影响力的辐射圈、人才是根本

澎湃新闻: “一带一路”对中国而言,可以带来哪些新的机遇?

吴友富:中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发展,通过 “一带一路”,无论是政治层面、经济层面还是战略层面,都是有帮助的,打通了欧亚通道。一些传统产业的产能在中国是过剩的,并不代表在其他国家是过剩的,其他国家可能十分需要这个产能,通过“一带一路”的平台可以共享,进行很好的产能释放。

此外,以东方文化为背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思想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东方管理学” 越来越受到关注。东方管理学派代表人物包括复旦大学苏东水教授等,目前在世界管理界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管理。东方管理学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加上大中华地区的管理实践,形成了其独特的魅力,要进一步发展,通过“一带一路”,可以更上一个台阶,可以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学,并有更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澎湃新闻:有一句话叫“21世纪最缺的就是人才”,对于“一带一路”的战略而言,人才缺口体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完善?

吴友富: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资金不缺、市场不缺,最缺的就是跨文化的管理人才,“一带一路”的战略对于高校培养跨文化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十分重视引进人才,所以招商引资、人力资源引进曾是官员的最重要工作之一。这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但今天的社会改变了,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人才变成了走出去为主。所以,高校要将跨文化国际性人才培养提高到重要的高度,一定要意识到“人才红利”这个重要的观念。

我们还需要培养国际沟通和国际传播人才,要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沟通,要用对方能够理解的行为进行沟通。

此外,还需要大量培养小语种人才。“一带一路”国家有40多种语言,就需要培养40多种小语种的人才,并且还需要培养技术人才和专业翻译,除了通过中国的高校培养,还可以送出去留学,并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