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交大颠覆重科研轻教学薪酬体系:教职工收入5年提高六成

姜澎/文汇教育
2016-03-17 10:11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三年级学生本学期《激光等离子体物理》的第一次课程,由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张杰讲授。张杰说:“这不仅是因为我非常喜欢为本科生上课,更因为按照学校规定,这是教授必须完成的任务。”

自2010年以来,上海交大实行了一系列教学激励举措,重筑教师体系,提升教学标准,通过制度激励教师回归教学本质,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使命。

上海交大对长聘教师都有教学数量和质量的基本要求——长聘教师每年首先要为本科生上满一定学分课,并且在评教中必须得到优良。院士、讲席教授、特聘教授也必须上本科生讲台。

“要让最有创新思维的教师与最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互相激发,教学相长,从而产生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能力。”这是张杰对研究型大学本质的诠释。

薪酬体系改革:为回归教学本质提供支持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张杰讲授。  澎湃新闻记者 雍凯 资料

从去年新学年起,上海交大开始实施聚焦教学质量的教师评价体系,这得益于在过去近10年间逐渐建立起来的学术荣誉体系和长聘体系。

大学教师尤其是大牌教授不重视教学,曾被人诟病为大学教授不负责任,而其根本原因,其实在于薪酬体系不完善——

在原有的薪酬体系下,教师年收入中的80%左右来自科研绩效,只有20%来自学校提供的基本薪酬。久而久之,对教师来说,争取各类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就变得非常重要。

针对这一问题,自2010年起,上海交大启动分类发展改革和薪酬体系改革,连续对工资结构进行大幅度调整,使教职工的人均收入,2014年比2009年提高了63.6%。

目前交大教师的收入中,已经有80%来自学校,只有20%来自科研奖励,大部分教师不再需要通过争取科研经费才能过上体面的生活,这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教学。

交大的长聘教职体系明确规定——

新入职长聘教轨的助理教授前3年教学工作量可以减半,以确保这些年轻人在学术起步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创新的科学研究;

3年后想获得晋升长聘教职的资格,必须根据学科特点达到每学年一定学分的教学工作量,并且在评教时应达到优良。

长聘教职的副教授晋升为教授,也要满足授课课时和质量的要求。

张杰说,若专任教师连续三年在教学方面不能达标,不管这位教授是什么大牛,我就要找他(她)谈话了。如果最终无法达到教学目标,那么请转研究员。

激发教师崇尚教学的动力

大部分教师不再需要通过争取科研经费才能过上体面的生活,这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教学。  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大学教师来说,上课是基本工作任务。任课教师的收入取决于课时数,但对任课教师的资质却并无严格要求,应该说,目前高校对教师的执教能力缺乏评价依据。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上海交大2014年出台了专任教师基本工作规范,为专任教师设立最低标准的教学要求。比如,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每学年至少讲授64学时课程,其中至少包含32学时本科生课程或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必须“优良”。

同时,通过一系列举措把执教能力提升和教学效果评价作为学校的常规工作,所有新进青年教师都必须经过教学发展中心培训后,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授课效果不理想的老师,则必须到教学发展中心“回炉”,达到优良的成绩后,才能重登讲台。

“教师教学除了需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沟通技巧与方法。”张杰说,“年轻老师需要掌握这些基本技巧和方法,才能为优秀的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上海交大依托致远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实施“致远荣誉课程计划”,明确只有优秀教师才可以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专业方向的“荣誉课程”。这一做法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们崇尚教学的内在动力。

据介绍,致远学院的学生们在三年级即开始选择研究方向,而任课老师的研究方向,自然有可能成为学生首选。而且,未来学生要进入哪些实验室,跟随哪些老师进行研究,教授们都必须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在张杰的课堂上,学生也将参观他所在课题组的实验室。

张杰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起教授们必须上讲台的一个教学生态系统和文化氛围”,他认为,对于学生来说,遇到好老师是一种幸运。但对于教授们来说,将优秀的学生吸引进自己的实验室“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更是一种享受,也是教授们的一种动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