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作家叶开:小学阶段做人、阅读最要紧,作文等而下之

澎湃新闻记者 徐笛薇
2016-06-11 11:58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收获》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叶开

“误入教育中,一去七八年。”著名作家、《收获》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叶开笑着如此描述自己和教育的结缘。

反感课堂控制术,出版《对抗语文》

叶开的本名廖增湖,广东省廉江县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笔名“叶开”取自古龙武侠小说的主人公。

女儿上小学三年级,叶开听了一次语文公开课,看到语文老师竟然还在表演虚情假意的“课堂控制术”,感觉很不自在。后来问了女儿后得知,连三个孩子的提问都是事先排练好的:老师提问时,其他孩子都举右手,暗中安排的三个孩子举左手。

不仅如此,一篇在他看来糟糕的课文《带刺的朋友》竟然要“声情并茂”地、声光电齐全地表演,足足两个课时。叶开后来专门仔细地读了这篇文章好几遍,又读了整本语文教材,感到极度震惊。他发现,孩子的语文课本中充斥着不少“垃圾”,简直忍无可忍。“我气得不行,写了两篇文章来批评,关注起了基础语文教育。”随着不断深入地研究教材,他“吓坏了”,于是专门开辟了“语文之痛”专栏,跟语文教育较上了劲。

2011年,叶开对语文教育的批评文章以《对抗语文》为名出版了文集。之后的2014年,他又选编了六卷本《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得到了众多教师和家长的认可和推荐。10年来,他在全国中小学校第一线实践,做了数百场讲座,成了名副其实的语文教育专家、青少年阅读领域的意见领袖。他的观点真诚而鲜活,时常直指要害。无论是演讲上还是上课都颇受欢迎。如今,他继续通过公号“儿童阅读”和在线视频写作课程,以探索和实践,为阅读和教育鼓与呼。

叶开对语文教育的批评文章以《对抗语文》为名出版了文集。

强化说理性文章写作:会拥有强大说服力

“写作能力决定一个人的未来与发展。”5月下旬,叶开在上海平和双语学校给初三学生上了10周创造性写作课,并准备把讲课素材集结成一本写作教材。叶开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很多语文老师反映,现在作文很难教,缺少可操作性强的教材,我一直想做一本直接就可以拿来用的写作教材。”

写作是自我的激发,整合散乱认识,提高综合理解力的具体过程。叶开发现,从小学开始,学生们就欠缺陈述事实的能力,也难以好好完成一个意见和观点的表达。

在写作课上,他用三周时间强化了说理性文章的训练,包括书评和影评的写作。他给学生布置了一次别出心裁的作业:写一封信说服家长让你做一件本来禁止做的事。要求是,找到家长禁止你做这件事情的真正原因,有针对性地解除家长的担忧。

一个学生写了关于打游戏的文章,找到了九个理由,其中谈到,各国科学家研究证明,打游戏有助于团队精神、预防老年痴呆,甚至拿出了以色列、瑞典、法国等科学家的研究数据证明,常打游戏还可以提升视力20%以上。“这篇文章,得到了某高考阅卷组组长的赞扬,说,如果初中生和高中生,都能得到这样的‘说理性文章’写作训练,那么,在高考作文中写‘议论文’时,就会胸有成竹了。”叶开表示,说理性文章的写作训练非常实用,这其中包含了搜索资料、整合资料和思考之后再表达的能力,实际上也是锻炼思维,启发思考。“说理性文章写多了,今后无论从事哪一行业,都拥有了准确的表达能力,也就拥有了强大的说服力。”

“做人最要紧,作文等而下之”

得语文者得高考,得作文者得语文是“高考界”的共识。

然而虽然上的是写作课,叶开却说,小学阶段做人最要紧,阅读也要紧,作文等而下之。

最后一节写作课的结尾,他告诉学生们,在创造一切之前,回归到最自然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我希望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保持一个自然状态:一个是善,一个是真。以善意看待世界,以真来处理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只有这样,能量消耗最少,使你的生活保有弹性,人生不会太憋屈。”

叶开曾总结,一个现代人要有良好的人际互动能力;要有自主的学习能力;要有持续的自我完善能力。

他说,人跟人应该相互拥抱,而不是低头看手机。新一代的孩子都是世界人,如果无法形成相对良好的人际互动,孤独感将难以消除。“而持续的自我完善能力,再过30年也一样需要。和前沿保持一种碰撞,其实是对现代人的一个基本要求,但由于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培养出良好的愉悦学习的习惯,大部分人都无法做到。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

四十多岁的叶开,除了近年跨行教育界,也从兴趣入手,仍不断学习。例如他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关注也影响了女儿,两个人工智能迷经常一起热烈探讨。

得语文者得高考,得作文者得语文是“高考界”的共识。高考之前,叶开发文支招作文急速提升法。他的秘籍是,通过精研“一本书、一名作家、一个时代”,来熟练运用素材,言之有物,下笔有神。

叶开说,教育应该是让每个人寻找到自己的价值,发现、激活它,长成原本应该有的样子。这些年,他一直想为推进的教育改变做点事情。他说,“我们现在对教育的推动,不要设定一个庞大的目标,不是空想,而是要一件事一件事地做,由此即彼地去推动。”

【对话叶开】

现在人们习惯读碎片文章,沉不下心

澎湃新闻:作为长期研究莫言的专家,在《中国最好的语文书》里,选编的却不是莫言被人熟知的名篇,而是中篇小说《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叶开:一方面是因为莫言的小说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比较难理解,而我特意选的这篇3万多字的中篇小说,是莫言以自己小学时期的生活为故事背景,写小学生与那些被下放到农村的右派们相遇的有趣故事,很切近中小学生的具体生活情态,故事幽默有趣,容易小读者的引发共鸣。

另一方面,我一直认为,中学生要有阅读长文章的能力,选这样长度的作品,是特地想训练中学生阅读长文的能力。

现在人们都习惯读简短、碎片的文章,沉不下来,心浮气躁,基本只是停留在获取信息的层面。但是转瞬即逝的信息和知识的沉淀是不同的概念。就像每天玩8个小时微信和微博,看了无数的八卦和各种消息,第二天什么都没记住。而阅读长文章,会逐渐构成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

人的独特性在于收集信息、整合资源、表达观点。如今,原有长篇小说表现手法的有效能力已经逐步被优质电视剧替代。人们认识社会、认识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书本部分转到了连续剧。但是连续剧最底层的要素是台词和剧本,故事要依靠文字来推动,而且今天人类的思维模式依然是通过语言而不是图片来进行,图片只是加强我们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所以我把语言称之为底层的操作系统。有效的长文阅读,包括8000字左右的说理性文章,尤其是科普性文章,都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阅读耐性,厚积他们的知识活性。

如何对孩子讲经典?可讲“300岁红孩儿为何扮7岁小儿”

澎湃新闻:你在家怎么给女儿讲经典名著的?比如《红楼梦》、《西游记》。

叶开:每个人眼里都有一本《红楼梦》,何况它还有12个不同抄本。我们跟小孩谈这些作品,不必“委屈求全”,非要字字咀嚼,段段精读,章章写读后感。对于小学生,就是讲孙悟空的故事,猪八戒的故事,红孩儿的故事。对初中生,可以跟他们讲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把故事和人物拆出来讲。例如,我可以专门讲那个看起来很小的红孩儿,其实他已经300岁了,却还是要装嫩扮成7岁小儿,这是为什么呢?是长不大吗?还是因为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罩着这个大宝宝,而使得他成了一个无法无天的“熊孩子”呢?这样探讨,或者会更有趣,也更能激发孩子的阅读。

好书是可以持续阅读的,不同年龄层的每个阶段都能获得全新的感受。也许小学时他只知道这个故事,到了初中读完了第一本又是更进一层,等他读完全套,可以问他,你看有个人是这么理解《红楼梦》的,有没有道理?经典就是要这么一层层去学,不可能一步到位。母语教学如同一条河,你随着它流动,内心产生激荡,形成生命中一个活性的美好体验。

“国内教育理念太复杂,是术不是道”

澎湃新闻:听说,有一次你在观摩德国的小学课堂时很受感动,甚至流下眼泪,是什么触动了你?

叶开:在有些教育发达的国家,他们的教育是做减法,减掉我们那些刷题背诵,让孩子回到自己的自我成长中,更重视全人教育。

有一次在德国小学课堂我感动流泪,是因为看到他们对孩子的天性有极大的尊重。每个孩子生而不同,有内向、外向,有威猛、胆小,但是他们的教师尊重差异,让每一个孩子按照上天赋予的秉赋,不断地长成自己。我觉得这是最理想的人的教育。那些孩子天真、活泼、可爱、自然,并没有什么怯懦,吞吞吐吐。老师说,叶开博士从遥远的中国来,我们给他唱一首歌吧?于是,老师就拿出了一把吉他,和孩子们一起唱了起来。

今天,国内的教育理念太复杂了,很多是拿来吓唬人的,是术,不是道。化繁为简,陪伴以及深入有效的交流就是最好的。

教育和人的生命化的进程密切相关。12岁以前孩子还在自我探索期,重要的是发展触觉、听觉、视觉,手眼协调、平衡能力,这种感受力需要在奔跑、游戏、户外运动中形成。

但是我们教育里还没有想到这方面的问题。目前国内大量的课外学习破坏了这种自我构成的发育,十几个小时坐在室内一动不动,完全丧失了对外在的感知力,变成了刷题机器。人和自然重新认识,建立更密切的寻找关系,是未来整个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自古就有“华夏文明自然道”的哲学观念,中国的教育需要从底层的阅读、运动来松绑。

博览群书是一个貌似正确的大误导

澎湃新闻:最近,你给杭州的中学生讲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创造性写作”。我们已处在初级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

叶开:21世纪是万物互联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潮动,3D打印技术完成生产手段的个性化。人类的创造力和个性如果消失,人类独有的价值也就会被取代。所以在这个时代,人类固有的创造力将成为至关重要的价值。在这个时代,想象力是第一生产力。

这是一个学无止境的时代,或者说,是持续学习的时代。但要指出,博览群书是一个貌似正确的大误导。信息大爆炸时代来临后,只有系统化的知识才能构成有效知识,帮助建构人格。因此,学习核心知识,精研成为专家,并拥有专业的表达能力,是未来的教育方向。我们要忽略高折旧率知识,而不断预存高保值知识,比如创造性思维、处理人际有效的经验等等,这样才能随着社会不断共振往前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