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一民国大宅没“名分”面临拆迁,黄浦区称会请专家查勘

澎湃新闻记者 陆兵 臧鸣 实习生 胡梦蝶
2016-09-26 08:56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9月23日,上海老西门,民国建筑的大门,上面写着顺事家昌。 文内图均来自澎湃新闻记者 张新燕 实习生 刘嘉炜

在上海市黄浦区的济南路,有幢民国时期建造的私人大宅,与“逸廬”毗邻而居。该建筑有独立的花园庭院、西式外廊式建筑风格特征和雕镂颇细的室内装饰,有专家称,它的历史价值和建筑文化价值甚至高于一般的西式花园洋房。

不过,2014年12月,黄浦区人民政府发布了118街坊的房屋征收决定,这幢位于济南路207弄2号的民国大宅,在被征收的地块范围里。如今,该地块的多处建筑已经消失,只有这幢民国大宅及少数房屋仍屹立在这片废墟之中。

近日,这幢民国大宅的屋主人呼吁,希望建筑可以保留下来,除了建筑本身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外,还承载着一家多代人的记忆。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黄浦区文化局核实,该建筑并非不可移动文物身份,不过黄浦区文化局近期会请专家现场查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每个角落都爱不释手”

如今黄浦区的济南路207弄(又名绍安里),已被周围不断拔起的高楼大厦包围,沿着里弄而入,几座石库门建筑群略显陈旧。在不远处,一台黄色的推土机夹带着砂砾呼啸而过,这里的多处建筑已经被夷为平地,而如今,只有少数房屋仍屹立在这片废墟之中,这幢民国建筑就坐落于此。这幢建筑没有名字,屋主人一家姓沈,不少人喜欢称其为“沈家大宅”。

9月23日14时,记者来到绍安里2号门前,一幢别具一格的石库门建筑引入眼帘。房屋经过近百年洗礼,陈旧无法避免,但并不破败,各个角落反而散发出一股沧桑的历史感。

4米高的清水砖墙,被一圈石库门代表性的红砖带围绕着,坡型红砖瓦房顶上,有一扇“老虎天窗”。虽然乌漆实心厚木门上方的山花楣饰已经受到损坏,但记者却依稀能看到“顺事家昌”四个大字,这是对屋主人寄予的祝福与厚望。

沈洪生是这间大宅子的主人之一,一谈起自己的房子,他就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房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爱不释手。”他念叨着。

9月23日,上海老西门,待拆民国建筑的石库门建筑。

8根直径约40cm的羊角型罗马柱贯穿于两层楼之间。

沈洪生打开大门中的小门,弧形的阳台与宝瓶柱围栏,形成了天井独特的仰望视野。只要一进门便可见,8根直径约40cm的羊角型罗马柱贯穿于两层楼之间。一楼中央为大客厅,东西各一个30多平方米的卧室,大客厅除了有雕刻着“八仙过海”的8扇中式雕花落地长窗,房顶上还镌刻有西式的繁复精美花纹顶角线和吊灯圈。

西厢房如今住着沈洪生的哥哥,里面摆放着一些古老的红木家具,像内嵌式书橱,立柜、梳妆台等,墙边还有一台年代久远的钢琴。“我嫂子以前爱弹钢琴。”沈洪生的夫人打开钢琴,随意地按了几个键,琴声的音调依旧清晰悦耳。

上了二楼,来到中间大客厅,只见这个房间每面墙壁上有两扇门,东西连接着一个30多平方米的卧室,面向阳台的是两扇落地百叶木窗,阳光透过缝隙,在地面上留下一道道亮黄色的条纹。

在房屋的东侧有一个约140平方米的花园,旁边的卷帘门里还有一间汽车房。现如今花草丛生,爬山虎爬满了房屋的一侧,中央的一棵广玉兰大树,扎根在破裂的水泥地中,树身开始倒向一侧。

楼梯间的台阶、扶手细节。

动迁令带走几十年记忆

沈洪生如今已步入古稀之年,谈起房子的来历,他记得很清楚,这幢沈家大宅是父亲看到祖母当时居住的房子太窄小,为祖母买下的一处私宅。据了解,该处房屋1925年竣工,如今已有90年的历史了。

如今这间沈家大宅也面临被拆的困境,让沈氏后人颇为无奈。“这间房子如今也有五代人的记忆,而这动迁令,是要把我几十年的记忆都带走了。” 他说完后沉默良久。

东厢房是沈洪生记忆最深刻的地方,因为那是他与祖母的卧室。“我们家是7个兄弟姐妹,一部分姐妹们与父母住在北京路的房子里,一部分就和祖母住在这里。我们平时也不出去玩,就喜欢待在宅子里,祖母会在书桌上教我们读书写字。”沈洪生老说着说着,露出了笑容,“以前有保姆会给我们做饭,我们一大家子吃饭都要2张圆台。”

沈洪生向澎湃新闻展示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位10多岁的小男孩,跷着二郎腿,神气地坐在天井中的一张八仙椅子上,背景是白色罗马柱撑起来的客厅大堂。“以前也没多拍照片,现在想来也特别后悔。”

这间沈家大宅也面临被拆的困境,让沈氏后人颇为无奈。画面中的沈洪生如今已步入古稀之年。

一个没有“名分”的建筑

早在2014年12月,上海黄浦区人民政府发布了118街坊的房屋征收决定,征收房屋的范围,东至吉安路,西至济南路,南至复兴中路,北至自忠路。

去年5月25日,澎湃新闻刊发了一则《上海石库门之最“逸廬”面临搬迁,黄浦区回应正研究如何保护》的报道,经报道后,“逸廬”暂时得以保存了下来。和“逸廬”一样,位于济南路207弄2号的沈家大宅也属于被征收的同一地块中。

据介绍,沈家大宅的房屋及花园的占地面积为405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为459平方米,花园和天井面积共224平方米,房屋朝向坐北朝南,东、南、北三面均有独立围墙。

按照沈洪生的说法,根据花园住宅的划分标准,房屋完全具有花园住宅的要点,和普通的里弄住宅是不一样的。不过根据其提供的房产证信息显示,在房屋类型一栏却将建筑定性为旧式里弄。

“当时周围的邻居家中大多是简易的化粪池,而我们已经用起了抽水马桶、浴缸、洗脸盆,这完全属于西式风格,和旧式里弄完全是不同的。”沈洪生的夫人认为,既然不同于一般的旧式里弄,就不能像对待普通建筑那般,轻易把它拆掉,“这么好的建筑实在太可惜了。”

记者采访获悉,除了被划分为旧式里弄外,沈家大宅既不是三普点(上海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登录点),也不属于不可移动文物,可以说没有任何“名分”,处于无保护状态。

经向上海市黄浦区文化局核实,该建筑并非不可移动文物身份,不过对该建筑,黄浦区文化局近期会请专家现场查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