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老字号丨雷允上:从制药转型为“为中医药服务”

澎湃新闻记者 徐燕倩
2016-09-30 13:59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雷允上】

创始人为雷大升,字允上。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雷大升在苏州阊门内专诸巷天库前周王庙弄口,开设了诵芬堂老药铺,始创雷允上药业。上海现有三家雷允上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公司——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上海市雷允上北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雷允上药业西区有限公司。

雷允上中医馆。

在上海人的眼中,“雷允上”是一块中医药行业的金字招牌。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走访发现,“雷允上”在上海拥有不同面貌,不少市民提出疑问,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雷允上”呢?

业内人士指出,上海有三家使用“雷允上”老字号的企业,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企业,品牌定位与维护程度各不相同,老字号可能面临品牌集约化程度不足的问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品牌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姜卫红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建议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老字号的品牌形象,将老字号“做大做强”。

在走访中,澎湃新闻发现,有使用“雷允上”招牌的企业已经悄然转型为中医药服务性行业,提供顾客看病问诊等一整套服务。

上海雷允上药业西区有限公司煎膏中心。

三家雷允上属不同公司

“雷允上”是上海众多老字号中的一个,作为中医药行业的金字招牌,在上海各地区都能看见雷允上药房。“雷允上名气很响,但我总觉得看见的这个招牌都不一样,哪个是正宗的?”近日,不少市民也都向记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澎湃新闻记者查阅资料发现,雷允上药店之所以有现在的情况与其历史有关。据《苏州府志》等资料记载,雷允上的创始人为雷大升,字允上,吴县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雷大升在苏州阊门内穿珠巷天库前继承祖业“雷诵芬堂”,以字“允上”为店招,挂牌坐堂行医,销售自产成药。因医道有术,且精于丸散膏丹制作修合,效用显著,“雷允上”三个字口口相传,名噪姑苏城。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进攻苏州。雷氏家族不得已将店迁至上海法租界兴圣街(今新北门永胜路)京江弄口开设了“雷诵芬堂申号”药铺。后太平军败退,雷氏家族重返苏州,并在原址重开“诵芬堂”药铺,但上海的“雷诵芬堂申号”药铺仍保留,由此形成了以苏州为总号,上海为分号的雷允上诵芬堂药铺局面。

“在上海开了3家药铺,第一家开在当时的南市区,第二家在虹口区,第三家在静安区的南京西路。”上海雷允上药业西区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静安区地段吸引人气,这家西区支号的名声就越来越响,“同其他许多老字号一样,‘雷允上’也经历了公私合营,全上海一共三家雷允上都分属每个区级公司。后来1979年底改革开放时,南京西路这一家,因为‘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被没收了字号,它率先向国内贸易部提出申请老字号的复牌,开了老字号品牌恢复之先河,把雷允上的商标都注册了。”

据该负责人介绍,上海有三家雷允上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公司——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上海市雷允上北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雷允上药业西区有限公司。“三家上海的雷允上没有任何的资产关系,都共用了老祖先给的雷允上的字号,但是注册商标是我们公司的。”

西区公司有20多家门店

“从大方面来说,雷允上属于医药类。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按照行政区来划分区属公司,处于分割状态,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发展到现在有的经营得不够理想,有的经营情况不错。”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品牌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姜卫红接受采访时指出,单从上海老字号“雷允上”目前的情况来说,上海雷允上药业西区有限公司对老字号品牌维护得最佳。

“我们每年的盈利是来自我们的主营业务——制药,我们西区有20多家门店,药品的批发兼零售,还加上全市医院的批发,各个医药公司的批发。”上海雷允上药业西区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表示,虽然如此,但也避免不了困难和问题。

例如,“雷允上”这个品牌集约化程度不够,经营管理面临创新与沿袭传统的交融,人才流入不够等等。

按照近日澎湃新闻记者走访的情况来看,三家用“雷允上”招牌的零售药店在布局上有所不同。例如一些“雷允上”药店内部的陈设与普通的西药店没有差别,服务人员也并不会主动询问来访顾客需要何种帮助。

“现在,大多数控股的药店都是在资本运作,想把它养大卖掉。不能说所有的都是这个样子,像上海市雷允上被上市公司控股了,他们门店的形象策划包括维护,感觉并没有用心做。许多门店全部都被搞西药的企业收并,经营模式和服务的模式等都不是以‘雷允上’比较传统的中医药为特色。”一名不愿具名的医药业内人士表示,像这样情况的企业,困难是在品牌的维护方面确实要花很大的精力,但由于品牌的集约化程度不够,花的精力往往事倍功半,“因为别的企业可能做得并不那么好,或者有所区别,那么对于消费者来说,整体这个品牌的形象可能就并不那么统一、深刻。”

正逐步向“北静安”拓展

这样的集约化程度不够,如何解决呢?姜卫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些使用老字号的企业应当建立某种合作关系,共同去推进老字号的品牌形象。

“从更大的范围来看,‘雷允上’这个老字号属于整个长三角,它源于苏州,目前在上海有三个雷允上,它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分开经营,在国家商务部评定的第二批中华老字号中,雷允上西区和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都榜上有名。这三家同宗同祖的雷允上,对于‘雷允上’三个字的品牌建设重视程度不同,品牌经营能力不同。在这种分割的局面下,显然是不利于雷允上集约化发展和整体发展的。”

姜卫红认为,作为隶属于开开集团旗下的上海雷允上西区药品零售有限公司在发展上有自己的优势。“开开本身是中华老字号,雷允上是它的子公司,是它十分重要的一块优质资源。开开集团是一个多元化经营的公司,旗下板块非常多,作为医药板块的‘雷允上’,集团对它很重视。集团开展的品牌沙龙活动,它是第一站,为它的发展提供一流的智力支持。”

不过,姜卫红指出,目前我国整个中医药行业向外输出的能力还较弱,在这方面,西区雷允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既要较好地满足本地区市场,还应有品牌延伸战略,这就需要与其他雷允上进行合作。“我们的中药药品流通行业,主要在国内,包括我们江浙两省的中医药行业,还没有有效地拓展到国内外。雷允上深耕上海,要以静安区为主要的经营中心,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特色。本来我们的定位也还是在我们的静安区,我们辐射的面都不是很广。出口是没有的,在静安区和闸北区合并后,我们也在逐步地向北静安拓展。”上海雷允上药业西区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建议可以以松散合作的方式,诸多‘雷允上’企业可以开展电话工作会议,会议之后能够制定出统一定位和规划,有分有合的发展,共同维护好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姜卫红认为。

50位医生坐诊19间诊室

“来这里看看中医,看完以后就去抓药,这里的环境比较好,另外我觉得看下来有效果,主要调理。”吴阿姨今年50多岁,坐在位于华山路2号的雷允上中医馆堂内一把古色古香的椅子上,看着墙壁上的字画,等待叫号,抓药调理肠胃,“排队的人比那些三甲医院要少多了,雷允上是老字号,我也比较信任。”

选择好医生,或由预检处的护士介绍,就可候诊,把脉问诊后顾客便可前往中医馆内的本草堂等待配药、取药。选择代煎、快递,中药汤药第二天就能够到家。和吴阿姨相同的顾客,每天都能够在华山路上的雷允上中医馆看到不少。

2012年雷允上中医馆重修以来,作为使用老字号“雷允上”的上海雷允上药业西区有限公司,正悄然向中医药服务性行业转型。

“就像雷允上老字号发展历史所证明的那样,中医和中药在数千年社会实践中相互为用、相互促进,才有了中医药今天的成就。”上海雷允上药业西区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中医离开中药,无从发挥特长,中药离开中医,就会成为无本之木,这也是开设雷允上医馆的目的,“只有中医中药结合发展,才能催生出中医药的发展前景。基于这个认识,雷允上以中医馆被市政府纳入首批医保定点社会医疗机构为契机,对中医馆进行重修改建,就是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环境和条件。”

根据雷允上中医馆提供的资料,中医馆在2012年9月份重修开馆,雷允上中医馆在三楼,经营面积有1500平方米。“我们以前就是有中药配方部还有医生坐堂,但是以前三楼不单单是中药配方部,还有柜台等设置。整个医馆的风格以苏州园林为主。”据中医馆负责人介绍,中医馆共有超过50位医生,以退休医生为主,坐诊19间诊室,“每周一、四、五、六、日最忙。”

中医中药重在防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遵循这个思想,我们在经营实践中,要继续坚持中医中药结合并行,延伸‘雷允上’品牌的医药服务,以医疗和药品经营为基础,进一步开发中药滋补产品和绿色天然保健产品。”雷允上中医馆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现在许多白领都对医馆所开的膏方感兴趣,“首先,并不是所有的医生都能够开膏方,其次,膏方的每一味药都是根据每个顾客的个人情况来配的。传统的膏方最起码需要吃三年,并不是一时的效果。每年膏方节开始时,会发封邀请函,让顾客知道健康养身是要循序渐进的。”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老百姓会开始更加注重健康养生,近年我国健康产业也发展得比较迅速。比如长三角地区专门成立了‘长三角健康产业专业委员会’,其间中医药为健康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产业不仅仅局限于中成药,中医养生也是重要的内容。这样的概念正好也契合了现代人的需求,那么雷允上西区(上海雷允上药业西区有限公司)的这种转型,也非常契合目前的一个发展趋势。”姜卫红表示,这样的转型正是不断适应时代背景,需求的扩大也能够反过来刺激“老字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