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79岁老人上海去世后捐遗体,医生称可用于14台高难度手术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2016-10-12 21:30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10月11日晚7点35分,在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神经外科监护病房内,一位79岁的老人因脑出血抢救无效离开了这个世界。老人去世后,家属按照她的遗愿将其遗体捐献给了医学事业。这位79岁的老人就是瑞金医院麻醉科医生李一亮的母亲。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11月12日傍晚联系到李一亮医生时,她正在整理母亲捐献遗体的几份手续材料,准备交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红十字会,完成最后的遗体捐献程序。

李一亮透露,其父母4年前就已经决定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同时还感染周围的亲戚为医学事业做一份贡献,而其父亲去世时也成功实现了遗体捐献。

老人因意外脑出血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今年10月6日,李一亮带着母亲和家人在扬州游玩,年迈的母亲不慎摔了一跤,造成了脑出血。第二天紧急送到瑞金医院神经外科后,主治医生孙青芳主任医生便让家属做好心理准备,表示“患者脑外伤、脑出血很严重,情况不是很好”。

10月11日晚7点35分,李一亮母亲去世。

李一亮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其父亲和母亲是北京著名高校的教授,都是很有主见的人,且都很乐观、豁达,早在4年前他们就已经决定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并在上海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捐献的相关登记手续。同年,父亲因肺癌病逝,后将遗体捐献给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李一亮曾对父母的这个意愿表示过惊讶,并向母亲解释遗体捐献后的用途。可是母亲却很坚定地告诉她:“我的命是医生救回来的,我应该也帮助一下医生。你是交大医学院培养教育的,我们就把遗体捐献给交大医学院吧。”

李一亮解释说,其母亲的这份坚定来源于她生前的一次就医经历。“她身体状况一直不好,30年前做过一次心脏瓣膜手术,常常来往医院,与医护人员之间也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手术后母亲依然乐观开朗,曾告诉我她的命是医生救的,后面多活的日子都是赚到的。”

李一亮回忆说:“母亲那时候还说,年纪大了器官捐献是不行了,那就捐赠遗体吧,可以让医学生们看看装在心脏里的瓣膜几十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让李一亮印象深刻的是,母亲不仅自己捐献遗体,生前还曾带着家里的亲戚一起去公墓给李一亮父亲扫墓,并讲述了遗体捐献的整个过程及对医学事业的帮助,当时亲戚们也很受感染,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医学院校仍存在教学所需遗体量无法满足现状

与器官捐赠有所区别,遗体捐赠主要用于医学事业,让更多的医学生乃至临床深造的医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业务培训,提升自身医学技能,而遗体捐献相对来说,对捐赠者的要求较低。器官捐赠主要用于移植,可以直接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相对来说实现器官捐赠对捐赠者的年龄、病史、死亡情况、器官质量等要求更高。

未来几天内,交大医学院红十字会将为李一亮的母亲举行一个简短的告别仪式,之后遗体就将运往医学院,配合进行医学教学。

“几乎所有医学生都离不开‘大体老师’的栽培,认识第一根神经、切开第一条动脉、熟悉第一个脏器,它们无声地在解剖课上教会医学生读懂生命的意义。”孙青芳说,然而现在所有遗体都来源于患者自愿捐献,数量还比较少,但它的确是医学生快速成长的很好方式。

当前,上海各大医学院校仍普遍存在教学所需遗体量无法满足的现状。根据此前调研,上海6所医学院每年总共需要约700具遗体,但现在每年上海遗体捐赠数量在500-600具,一些医学院平均15-20个学生才能解剖一具遗体。

孙青芳进一步介绍,以神经外科为例,这具遗体上可进行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不同角度位置的14台以上高难度颅底手术,帮助医学生快速了解颅底结构。“正常人颅内有脑组织以及非常复杂的血管组织,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残疾乃至死亡,医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实践训练,课本知识不足以让他们走上手术台,有了解剖实践,能力将显著提升。”

除医学院校解剖教学之外,遗体捐献后的主要流向为临床病理诊断及解剖、塑化教学及科普教育展览等。

李一亮希望,父亲和母亲的身体力行能够感染更多的同辈人加入遗体捐献的行列,“也许这样的人多了,遗体捐献这件事就能被更多的人接受。”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