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工匠|张爱玲故居暗管管龄76岁,他用小发明通入光纤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2016-11-24 07:42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作为一名线务员,徐珺经历了电话、窄带、宽带、光纤,每一次技术变迁都让他掌握的技能“归零”。

但是,他凭着工匠精神学习、思考、创新、实践,经历19年一线工作的磨砺,当选首批“上海工匠”。这名37岁的中国电信上海公司高级技师认为,工匠精神是纯粹的、坚韧的、智慧的、极致的、利他的。拥有它的人会将职业视为一生的事业,从自己做起,将简单重复的事用心做好,追求精益求精的结果,更注重充满乐趣的过程。

十几年前作业时踩空,缝针伤疤至今可见

“嫁女不嫁线务员!”这是通讯行业内的一句老话。

19年前,徐珺从技校毕业,成为一名线务员。在当时的上海,各种违章建筑把狭小的弄堂填得满满当当。为了给用户做电话安装和维护,徐珺要爬上电线杆,顺着混乱的线路寻找线路箱。线路箱常常被遮挡在违章建筑里,他便只好踩在违章建筑顶层的石棉瓦上作业。

有一次,屋顶石棉瓦装订不牢,徐珺一脚踩空,情急之下,他右手下意识地抓住旁边的广告牌,手指被广告牌上的铁皮划破,露出骨头,鲜血直流。至今,徐珺的手上还能看出当年缝针后留下的疤痕。

“虽然工作环境复杂多变,有时会有危险,但也有很多趣事。我在工作中也能遇到各种小动物寄居在各类设备中,老鼠、小鸟、蜘蛛、蟑螂、马蜂等等,甚至是盘踞在线路箱里的小蛇。”徐珺说,这些小动物会对线缆及线务员构成威胁,例如大蟑螂能啃食光纤,马蜂会蛰人,蚂蚁喜欢攻占光分箱。这些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都被徐珺记录在自己的微博里,或是自己运营的名为“线务员之家”的网站中,这也是中国首个专注于通信线务技术的网站。

徐珺不仅没有像很多年轻人那样“干一行厌一行丢一行”,而且还得了不轻的“职业病”——他出差或旅行时看的不是风景,而是当地的线缆状况;朋友出国问他要带什么,他只求专业书籍和当地的线缆照片;闲下来的时候,他总喜欢骑着电瓶车,走街串巷寻找需要改造且难度较大的线缆,给自己出难题。

“18岁技校毕业后,我一直从事通信线务员工作至今。虽然我的工作看似简单枯燥,但我却十分热爱它。”徐珺认为,自己的工作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他能寻求到一种纯粹的乐趣。

徐珺工作照

创新发明“暗管入户”四件小工具

在工匠生涯里,“暗管入户”是徐珺的拿手绝活。

很多居民家庭装修一新,不希望因为光纤入户而在墙上打洞钻孔、排放明线,而要做到“暗管入户”,不仅费工费时,对线务员的技术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徐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暗管入户”工程:老式楼房一梯八户,八户分别对应着八根暗管。如何能在管路混乱复杂的情况下判断出该户的暗管是否畅通?一开始,他和同事们使用价值50万元的工业内窥镜,不仅价格昂贵,而且经常会遇到管道扭曲、内窥镜失灵的情况。

经过不断摸索,徐珺和同事们一起发明了成本只有几元钱的吹管器。这种吹管器用一根与暗道相符的管路制成,每次测试前,徐珺和团队都会在所有暗管上贴上餐巾纸,之后,往吹管器里吹气,如果暗管那一头的餐巾纸被吹掉,就说明这条暗管是通畅的。

几元钱的小发明就解决了几十万元洋工具所解决不了的问题,对徐珺来说是个不小的鼓舞。很快,徐珺和同事们一起创新发明了“四小工具”——牵引绳、穿线器、吹管器和控油瓶。

在徐珺参与的所有“暗管入户”工程中,张爱玲故居公寓可以说是难度最大的一个,暗管“管龄”已有76岁。面对苍老的暗管,徐珺及其团队发明的暗管入户工具及操作方法大显神威,暗线入户成功率达77%。该工程证明,经过徐珺团队改进后的暗管入户工具及操作方法,可以极大提高光纤入户成功率及施工效率,工具成本也大幅度下降,易于普及推广。

谈及这件事,徐珺笑言其实是被一次次“归零”给逼出来的。19年来,他经历了电话、窄带、宽带、光纤,每一次工作环境的变化、技术的变迁,都让徐珺已掌握的布线技能和技术优势“归零”。

为了摸索光纤入户方法,徐珺参阅了国内外光通信网络技术书籍近百册,自费万元购买了大量的工器包具。“其中有很多器具不适用于实际施工的,虽然失败了,但我仍坚持投入资金不断地改进工具。例如吊顶布线环境复杂,我们投入7000多元用于吊顶布线机器人的研制,从玩具坦克到专业机器人底盘,遇到了诸多难题,在测试中多次失败,但我们仍没有放弃。”徐珺说。

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线务员的工作环境非常复杂和困难,交通工具也较为简陋,辎重能力差、行程短、不安全,在工器具方面也较其他国家薄弱。但在徐珺看来,面对中国实际的装维情况,很多进口工具和使用方法水土不服。他说:“我们坚持不迷信发达国家的经验方法,只有中国的线务员才能找出真正适合中国的光网入户方法,只有中国的线务员才能制作出真正适合中国布线环境的工具和器具。”

在敢于付诸行动、勇于面对失败的过程中,他将国外光网建设经验与中国实际情况有机融合,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网络现状的光网操作技能体系。他提出的室外自承式入户光缆布放方法,解决了传统老式建筑及农村的光纤布放难题;他设计的光网施工工作包台,方便了线务员在复杂施工环境下的光纤接续操作;他首创的密封袋酒精无纺布设计,有效提高了裸纤清洁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2014-2015年,徐珺又首先提出隐形光缆理念,布放了中国首根实用隐形光缆,并通过反复实践测试,编写出《FTTH隐形光缆操作方法》,得出了“终极”光纤明线施工工艺,该操作法获得中国电信上海公司2015年度员工创新奖二等奖,他也被通信业界誉为“中国光纤接入第一人”。

目前,徐珺已有4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2项专利正在申报过程中。这些技术成果已经成为中国光网建设的开路“宝典”,徐珺也因此荣获了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上海市工人技术能手创新能手、上海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2015年首届十大最美通信人、2016首批上海工匠等荣誉称号。

“把自己的五小时变成别人的五分钟”

近五年来,徐珺和团队缔造了多座百分百光网“暗管入户”大楼,使中国电信上海公司的暗线穿通率从10%提升到了51.6%,以徐珺名字命名的“城市光网”工作室也被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他带领的“徐珺班”先后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中央企业红旗班组、上海市劳模集体等荣誉。

对“工匠精神”,徐珺是这样理解的:工匠精神是纯粹的、坚韧的、智慧的、极致的、利他的;它是一种不走捷径、视品质如生命的修行;拥有它的人会将职业视为一生的事业,从自己做起,将简单重复的事用心做好,追求精益求精的结果,更注重充满乐趣的过程。

“把自己的五小时变成别人的五分钟”是徐珺的座右铭,也是在他身上工匠精神的一种感悟和体现。从三年前开始,他在工作室中特地开辟了小小的录播间,拍摄了《FTTH暗线入户操作方法(简化)》、《FTTH装维特殊盘缆方法》、《FTTH临时架盘法》等9部视频教材,所有的视频设备都是他和同事们自筹经费购买。视频中每个操作环节都有特写镜头,技能方法、服务经验毫无保留,为的就是让年轻的装维员们一看就会、很快上手。

2011年,中国第一次参加在伦敦举行的世界技能大赛,但是没有参加信息网络布线这个项目。2013年,徐珺做出了一个改变中国线务员国际地位的决定,他写信给国家人社部,呼吁中国能参与世界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项目的比赛。没想到,他的呼吁得到了人社部的回复和支持。

当年6月底,阮维卓代表中国国家队正式出征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项目的比赛,但很多器具在国内没有,给中国选手备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当听说阮维卓因为没有合适的训练器材和比赛工具、只能从淘宝上购买二三十元的穿线器参加比赛后,徐珺二话没说,自费从上海赶赴北京,将自己制作的穿线器送给阮维卓,并与厂家多方沟通协调,帮阮维卓找到了符合参赛要求的训练光缆。最终,阮维卓在中国首次参加的世界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项目比赛中排名第六(总共有16名选手参赛),并获得了500分以上优胜奖。喜讯传来,徐珺比自己拿了奖还开心。

荣誉光环的背后,徐珺说他一直在思索,如何来应对新的变化和挑战,如何让自己保持归零心态。他说:“变——转型和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我们要适应发展,才能求得生存。这里,唯有‘变’才有出路。不变——人性不变,坚持不变,服务不变。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所固有的、良好的品格不能变,因为有了它才能去坚持的学,坚持的做,才能走得更远,才能追逐自己的梦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