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透视学而思①|升学指挥棒下减负一刀切,家长焦虑“吃不饱”

澎湃新闻记者 李思文 韩晓彤 陈易
2016-12-10 07:37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12月1日,中国教育在线制作发布了《2016年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根据学而思培优网站公布的开班列表,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学而思开设小学阶段辅导班次7万多个,比初中与高中之和还要多。

“学校减负,孩子连作业都没有,教育负担全部都落到了家长身上,不补课,以后怎么和别人竞争?”一名小学生家长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反映。

近些年各地区教委不断对中小学减负三令五申,但结果却是课外补习机构如雨后春笋一般地疯狂生长。家长的一番话,似乎道出了疯狂补习班的背后,是否面临着“小学减负一刀切,公办教育吃不饱”的问题?

对此,曾任职于西安一所学而思机构的李驭认为,现在的小学课程确实偏简单,导致不少家长选择校外机构“加餐”。

他表示:“国家真正应该做的是,逐渐多元化人才选拔标准,要不然减负这个口号既没有必要,也是无法实现的。”

但上海市静安区一所小学的张姓校长并不太赞同此观点。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学目标、内容都不简单,“家长为孩子报读补习班与学校的教学难度关系并不大,只是家长重视教育的一种表现。”

“校内减负,课外加压”

肖潇的儿子鹏鹏就读于华东某市的一所普通小学,今年刚升入二年级,但鹏鹏的课外补习从三年前就开始了。“大班开始在外面学新概念英语,在上一些拼音、算数之类的班。”肖潇说,最初怕孩子升入小学跟不上,所以幼儿园阶段就提前学了拼音和算数。

但升入小学后,她发现,学校的教育远比她想象的简单,“公办小学老师按照课本走,一点都不敢超纲,一年级教的内容,孩子幼儿园就都已经会了。”

肖潇说,学校为了响应国家减负政策,平时也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作业都是读和写,连课外书都不推荐。”她说,孩子现在二年级了,从来没考过试,“考试叫练习,老师也不批分,什么排名都没有,学习两年了,我对孩子学习的情况、学习状态等,一点都不知道。”

这种看不清“具体道路”的学习让肖潇有些惶恐和焦虑,鹏鹏刚上一年级,她就在学而思给他报了奥数班。一年多来,尽管肖潇感觉效果并不大,但如果不报班,她总觉得在起跑线上落后了一步。肖潇至今都还对孩子没能考上私立小学而懊恼。

“私立小学虽然学费贵,但教的东西多,像世界外国语小学,一些课程也用英文教的,你说以后怎么比?”更让肖潇烦恼的是,“私立小学的孩子也在补。”

除了觉得学校教的内容不够外,小学放学过早,也是促使肖潇给孩子报补习班的另一原因。

“现在下午3点半就放学了,而家长都要6点多才下班,我们家里有老人可以去接,其他家庭就只能让孩子放学后去补习班或托管班。”肖潇说,“孩子自觉一些的(到家)会看看书、写作业,不自觉的回到家就是玩。”

肖潇严禁孩子看电视,因此鹏鹏放学后就在家玩积木、跳绳,对此,肖潇也很无奈,“只能等我们回到家,吃完饭8点多了,再监督他读书、做作业。家长真的很累,学校是减负了,负担都落到了家长身上。

肖潇告诉澎湃新闻,鹏鹏所在的班级里,大部分的学生都在外补课,还有一些学生上“团课”,共同请一个老师,组成小班教学。

而鹏鹏周末两天,基本一天半都在补课,肖潇不仅要接送孩子,更要陪同听课、做笔记,“孩子那么小,连笔记都不会做,很多题目也听不懂,只能家长先学习,回家再慢慢教,孩子和家长都累。”

肖潇无奈地表示:“如果学校可以多教一些、深一些,每天不要放学那么早,我们也不会让孩子去外面补课的,减负就是一刀切,学校给学生减的负,都增加到了课外,减负又有什么意思呢?”

正在上二年级的朱迪目前在新东方培训机构学习英语,在学而思学习数学,谈及为何要报补习班,她的妈妈也表达了与肖潇同样的焦虑,“其实孩子求知欲很强,很喜欢上课外班,觉得能学到东西,但学校无所作为,怎么办?”

朱迪的妈妈坦言,现在女儿的课本确实很简单,而放学又早,“基本上作业在学校就都完成了,3点钟放学回到家,有那么长一个时间段,她干嘛呢?就想让她学点其他的东西。”

当澎湃新闻问及,如果学校里面学到的知识足够多,放学时间也晚一些,还会不会送朱迪去上学而思等课外补习班,朱迪妈快速回应称:“不会,如果学校里面能够吃得饱,我何必再花这些额外的钱去外面补习呢?”

“跟不上”的焦虑

11月26日,澎湃新闻记者以学生家长身份前往上海广中路一家学而思培训机构进行咨询,工作人员称:“现在报名情况比较紧张,尤其是一二年级的班额都很紧俏,三年级会稍微好一点。”

为什么一二年级会成为补课的高峰?

据澎湃新闻了解,上海市早在2004年就下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若干意见》, 其中明确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得留书面家庭作业”。

此后,上海市教委又推出了一系列减负措施,包括2014年推出了小学“零起点”教学、“等第制”评价等进一步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新措施。

这些措施2014年已在上海部分小学一二年级进行试点,老师被严令要求做到“五不”:不拔高教学要求,不争抢教学进度,不加大教学难度等。

但对于市教委下达的减负政策,有的家长并不买账,甚至因为减负政策对一二年级的“格外照顾”,不少家长开始担心,孩子升入三年级后会出现“断层”,于是纷纷在孩子刚入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做足准备。

“现在一二年级太简单,到了三年级课程就会突然变得复杂,家庭作业也会变多,在家要是不写不练,三年级孩子怎么跟得上?”肖潇说,为了让孩子尽早适应三年级的学习状态,她现在只能自行给孩子布置作业,“有时让他做一些学而思数学题,有时就刷奥数题,总之要提前适应在家做作业。”

“三年级就是一个分水岭。”尽管女儿成绩非常优秀,但对于即将到来的三年级,朱迪的妈妈也还是有些担心。

“我看了孩子现在二年级的课本,真的是蛮简单的,公办学校有一个教育局下压的教学大纲,固定死的,老师也不敢扩充内容。”她说,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需要学太多内容,一旦老师扩充内容,就有可能去学校投诉老师。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们只能按照教纲走,一二年级很多教授的内容其实孩子早已熟识。一些因此而焦虑的家长,只能给孩子在外报补习班。

“现在小学低年级讲的数学和英语,说难听点,就只是幼儿园小朋友的接受程度。” 孩子在上海徐汇区一所重点小学就读二年级的施艳说,现在学校教授的知识体系比较薄弱,尤其是几次课改后,数学和英语变得非常简单,“可以说很多小朋友都面临‘吃不饱’的状态,光靠学校的学习是完全不够的。”

以肖潇、朱迪的妈妈、施艳为代表的一些家长,对于国家不断实施的减负政策,担忧不止:一是公办学校教育太简单,二是担心升上三年级后孩子跟不上,从而影响小升初。

而“跟不上”的焦虑一直笼罩在家长们的头顶,为此,他们不惜花费重金和时间,让孩子始终跑在国家规定教育的前面,减负政策也变得背道而驰。

但也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持有不同的看法。

“我觉得现在的小学教育不是难,是给学生的太多了。”孩子就读于小学二年级的范女士认为,现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教育并不简单,而且内容很丰富,她的孩子在幼儿园并没有报过任何补习班,现在从零学起,其实还是有些费劲的。

但她并不后悔以前没报班,“这就是孩子的成长规律,该玩的时候就玩,虽然现在很费劲,但是这个劲是一直使着的,以前是得B,现在还是得B,但有些被家长折腾去报补习班的孩子,以前得A,现在知识储备用完了,也开始得B。”

范女士说,一直给孩子报补习班、超前教育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以前这些孩子都是超前学习,一到学校就觉得很简单,都学过,那如果等他们以后不补课了,跟着学校的教学走,对学校的功课一点感觉都没有,可能会更不适应。”

对于明年要升入的三年级,范女士也有自己的焦虑,但她觉得,只要孩子一直在努力,就可以了。

吴玫的女儿笑笑在广州一所小学读三年级,最近她了解,笑笑班里46名学生,竟然有30多名都在外上学而思,“其实我是不太赞同的,很多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辅导班中了,平时学校里老师布置的作业反倒不能很好的完成。”

吴玫告诉澎湃新闻,女儿所在的班级有学生每周上7天辅导班,对学生而言非常累,“我不知道那些课内知识都还没掌握的学生,到外面能嚼得烂知识吗?我是持非常怀疑的态度,认为还是应该把课内知识先学好,而不是应该颠倒过来。”

减负给补习班提供了市场?

1955年,教育部下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教育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

随后,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每隔几年就会出台先后多项减负政策,政策从呼吁变得越来越详细、具体,在2013年8月教育部下发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以下简称《十条规定》)征求建议稿中,更是明确的提出了十条具体规定。

《十条规定》包括:阳光入学,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均衡编班,严禁分重点和非重点班;“零起点教学”,不得拔高要求和加快进度;小学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统考;全面取消百分制;教辅材料“一科一辅”;严禁违规补课;每天锻炼一小时;教育部门每学期公布督导报告。

同年3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下发了号称“史上最严减负令”的《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中明确指出,要严格控制学校在校学习时间,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严格控制课外作业总量,小学至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

此后,以《十条规定》为基础,各地陆续出台了相关文件,落实义务阶段学生减负工作,对学生的课程设置、课外作业、教学难度等作出了严格细致的规定。

其中大多数的确皆对小学生的在校时间和课后作业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如天津,也要求小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一二年级不得留家庭作业。

然而在政策不断对中小学减负三令五申的背后,却是课外补习机构如雨后春笋一般的疯狂生长。

更令人关注的是,减负政策的重点区域——小学一二年级,正是课外补习机构开设班次最多、报班最难的阶段,初中、高中阶段开设班次则逐步大幅减少。

12月1日,中国教育在线制作发布了《2016年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根据学而思(后更为名为好未来)培优网站公布的开班列表,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学而思开设小学阶段辅导班次7万多个,比初中(4万个)与高中(1万个)之和还要多。

在培训人次方面,好未来教育集团从2013年82万人次增长到2016年的230万人次,2014-2016年度对比增长幅度分别为25万人次、43万人次、80万人次。

广州越秀区一家学而思机构的老师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曾直言:“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学校承担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家长的要求,补习机构也是应市场而生。”他表示,二孩政策开放后,早教和补习市场应该会发展得更加红火。

教师:部分家长对孩子要求太高,也有随大流现象

究竟是公办学校真的“吃不饱”,还是家长们过于焦虑,一直在超前教育?

对此,曾任职于西安一所学而思机构的李驭认为,现在的小学课程偏简单,导致不少家长选择校外机构“加餐”。

“其实减不减负的差别并不大,学生的学习总量是不变的,只是区别在于,是在学校补课,还是校外‘加餐’。”李驭说,减负的最初原因是中国学生课业压力大,但实际上其他国家学生压力也不小,只是分散在体育、领导力、创新力等方面,而中国自古以来都以成绩为主,学生集中精力在成绩上,因而显得课业负担特别重。

“家长看得很清楚,要考好大学,不求成绩多高,但求‘考得比别人好’。”李驭称,中国考试标准都是排名制,在这种环境下,家长不仅要考虑孩子个人的努力,还要考虑别人的努力,“自己保持不动,让人家超过去了,就是退步。”

因此,他表示,减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应该做的是,逐渐多元化人才选拔标准,要不然减负这个口号既没有必要,也是无法实现的。”

对此,上海市静安区某小学张姓校长并不太赞同。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学目标、内容都不简单,“家长为孩子报读补习班与学校的教学难度关系并不大,只是家长重视教育的一种表现,也体现了家长的培养观。”

他认为,现在家长对孩子要求普遍较高,导致部分家长急于给孩子报班补习,希望孩子尽快进入“第一梯队”。

而上海原闸北区某小学郭老师也提出,减负后课程并不简单,“就语文而言,无论是生词量还是课文篇目都较之前有所增加。”但由于政策要求,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没有书面考试,使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太闲”,而把目光转移到了课外补习机构。

“有的家长会觉得,反正孩子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出去学点东西。当然也不排除一部分家长属于随大流性质,看到别人报了,就跟风给自己孩子报班。”

对于家长所担忧的一二年级和三年级断层问题,郭老师坦言,减负政策一刀切的作业要求确实对部分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

“现在一二年级强制不得留书面作业,三年级则没有要求。于是一到三年级,家长就会觉得作业突然增加,孩子做不完了。其实在此之前,孩子从未做过书面作业,书写速度较慢,加上各学科作业集中在一起,必然会有这个问题。”郭老师认为,一二年级适当留些作业,让孩子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拥有一些书写作业的能力,或许更符合教育规律。

而张校长指出,小学一二年级属于低年级,教学要求和难度确实不高,三年级则属于小学中年级,语文会要求写作文,数学有应用题,英语的单词和语法要求也会提高,少数学生可能需要进行补差来跟上整体进度,但不能一概而论。

专家:总体应减负,但不要“一刀切”

“总体是应该减负的,但学校在减负时不要一刀切。”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吴颖民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减负指的是“减掉总体而言过重的规定性课业负担”,这个是应该的,因为中国中小学生确实存在总体而言负担过重、投入学习时间过长的情况。

但他认为,学习负担是因人而异的,不同学生对待同样的学习压力或许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学校在贯彻落实减负政策时,不应“一刀切”,而是应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学习能力来合理分配学习要求和任务,“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这个才是学校应该去努力的。”

对于家长提出的在公办学校“吃不饱”问题,吴颖民表示理解,“我们国家现在的升学指挥棒还主要是考试成绩,其他的因素基本不做参考,在升学考试时,就算评语再好,也不能超越比他高一分的学生,总体来说,还是成绩和排名。”

他认为,在这样的录取标准下,学生和家长不惜一切代价拼成绩,在外上补习班,都是可以理解的,但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学有余力,并不代表整个教育系统都过于减负,“负担是因人而异的,一旦具体到个人,都是具有合理性,但减负针对的不是个人,是一个整体。”

“总体来说,家长也是比较无奈的,因为他们不能对抗整个社会的潮流,对于升学制度也只能服从,没有能力抗争。”吴颖民表示,在这种环境下,家长更要积极调整心态,有一个端正的育儿观,对孩子也要有合理的期望,不要额外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文中除李驭和吴颖民,其他皆为化名)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