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大熊猫母女重病身亡引发疑问:圈养之路该如何走

栾吟之/上海观察
2017-01-19 22:27
来源:上海观察
浦江头条 >
字号

“蝈蝈”与“花生”  四川在线 图

大熊猫母女“帼帼”“花生”的死亡,让许多人伤心不已、也引来了种种质疑和问责。两只大熊猫死前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导致它们死亡的究竟是怎样的疾病?大熊猫圈养之路到底应该如何走下去?记者试图通过走访,揭开这一个个谜团。

熊猫之死让饲养班长“心里空落落”

 “花生”是第一只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基地诞生的熊猫宝宝,而它的妈妈也是“光荣妈妈”,是深受上海市民喜爱的网红动物。

饲养班长闵迎国从上海野生动物园1995年开园以来,就一直照料大熊猫,有着动物饲养专业背景的他,是园里最资深的熊猫饲养员。他与“帼帼”、“花生”母女朝夕相处,为它们的死亡情绪低落了许久。他告诉记者,自从“帼帼”到上海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基地的专家就没有离开过,对大熊猫的食物配方、生活环境等等进行把关,而日常照料都由闵迎国等几名饲养员完成。

在闵迎国眼里,21岁的“帼帼”一直都比较健康,偶尔发生过几次小毛小病,也总是在两三天里得到治愈。去年12月19日,他发现“帼帼”拉了一次水样便,研究基地专家和园里兽医一起诊断,给“帼帼”打了针,但病情没有得到控制。第二天下午,他们对“帼帼”实行全身麻醉并采血化验,当时就判断为胰腺炎。期间,基地方面的两名兽医和一名饲养专家相继坐飞机赶来,和闵迎国他们一起护理“帼帼”。闵迎国回忆说,最初几天,“帼帼”还没表现出什么症状,精神状态也很不错,直到24日左右开始萎靡不振、情况恶劣,仅仅过了2天就死了。

至于网红“花生”,专家们在第一天发现“帼帼”生病之后,因为担心母体寄生虫以及交叉感染,马上把“花生”进行隔离。一直吃母乳的“花生”不得不接受配方乳饲养。到了12月23日傍晚,“花生”突然开始排粘,这对小熊猫来说意味着肠道出现问题。多次专家会诊、手术以及输血治疗,还是没能留住“花生”幼小的生命。

参与救治的上海市动物疫病控制中心专家介绍,两只大熊猫的组织样品被送至实验室。工作人员当即对所有能想到的病原进行检测,都未检出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一只大熊猫的粪便和另一只大熊猫的小肠粘膜中检测到了肠球菌和大肠杆菌,但经动物回归实验,排除了这两种细菌致病的可能。

随后,疫控中心专家至上海市野生动物园上门勘察会诊,经病理检测发现,两只熊猫均有多脏器功能衰竭症状。其中包括:肾小球肿胀、肝脏组织结构不清、胰脏水肿、小肠黏液脱落消、脾脏淋巴细胞减少等,病理特征明显。

闵迎国还告诉记者,熊猫宝宝的生命非常脆弱,2岁之前都属于危险期,2-4岁情况才会渐渐稳定。而母熊猫大约4-5岁成年,公熊猫则5-6岁成年。目前,上海野生动物园有3只成年大熊猫2只双胞胎小熊猫,2大1小轮流展出。没了“帼帼”这对活泼的母女,大熊猫馆显得有些冷清,闵迎国也觉得“心里有些空落落”。

消化系统疾病属大熊猫常见死因

“花生”所发生的“严重肠扭转并导致大面积肠坏死”,到底是什么情况?记者获悉,这种肠道疾病是大熊猫的常见病。

早在2010 年7 月,北京动物园饲养的一只3 岁龄亚成体的雌性大熊猫,也突发急腹症,经抢救治疗无效,12小时左右死亡。解剖发现为典型的小肠扭转及肠系膜扭转。这只熊猫从没有食欲、烦躁不安,到脑袋用力撞地、气喘吁吁,再到心跳微弱最终死亡,一共不到24小时。

记者找到当时发表的资料:尸检报告显示,熊猫小肠距幽门约36 cm 处的肠道以肠系膜基部为轴线旋转超过360 度,扭转后的肠道和肠系膜缠绕在一起,同时肠管膨胀、壁薄; 小肠、空肠段浆膜呈浅黑色,十二指肠内有深褐色黏液等等。肝脏、肾脏、脾脏也有多处坏死和出血点。

动物专家表示,小肠扭转按病因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小肠扭转腹腔脏器正常,病因不明,可能与肠系膜较长而根部较窄、饮食习惯的突然改变如禁食后或空腹进食大量不易消化的食物等有关。而继发性小肠扭转是由于腹部局部黏连、肿瘤,系膜或网膜病变、 炎症、蛔虫、内疝等伴发病变或解剖结构变化所引起。对于大熊猫来说,继发性小肠扭转的诱发因素较多,比如奔跑、跌跤、倒卧等体位的改变也会诱发疾病。专家认为,北京动物园当时的情况是4只亚成体的大熊猫共同饲养,且平常喜欢互相嬉戏打闹,很可能在翻滚跌倒过程中引发疾病。专家表示,小肠扭转常在短期内即发生肠道坏死、出血、穿孔和内毒素中毒,一旦确诊应尽快动手术,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根治办法。

几年前,东北林业大学的学者们曾和成都动物园和福州熊猫研究中心一起做过研究,对76只大熊猫亡因进行分析。野生环境条件下大熊猫营养不良、 机体衰竭死亡对种群危害最严重,占死亡总数的 42 %以上,其次是消化系统病, 占 27%以上。而对于圈养大熊猫来说,由于饲喂人工配制的精饲料含有很高的营养物质,故一般不会得营养缺乏症。因病死亡的大熊猫,从年龄结构分析, 以消化器官和消化机能尚不健全的亚成体死亡最多, 占死亡总数的 64%以上。

大熊猫作为更新世初期发展出来的一类肉食性动物,主要以容易消化的动物性食物为食, 其消化器官和消化酶,至今仍保留着肉食性动物的特点,比如消化道短、无盲肠、食物通过消化道时间短,且消化纤维素的酶和细菌微生物少等。而大熊猫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胃肠炎、胃肠出血、肠扭转、肠套叠、溶血性贫血衰竭、 胰腺炎、蛔虫病等。蛔虫为消化道寄生虫,是大熊猫采食了带蛔虫卵的饲料之后而感染的,野生大熊猫感染率达100%, 圈养大熊猫也时有发生。

根据专家的分析,亚成体大熊猫刚刚断乳离开母兽独自生活,从乳汁供养过渡到全部以野生动植物为食, 其中,大量采食的是含粗纤维素很高的竹子。亚成体大熊猫消化器官及其消化机能尚未发育成熟,消化粗纤维素的能力很弱, 大量采食竹子到胃肠后不但不能被消化吸收, 相反, 有的对胃肠黏膜造成机械损伤,使大熊猫患胃肠出血、 胃肠溃疡等疾病, 有的患肠梗阻而死亡。

人工圈养并非保护种群终极办法

还有一种疑问的声音是,上海是否适合成为大熊猫保护基地?

国家林业局为了更好地宣传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成就,尤其是在大熊猫保护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决定依托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再建三个大熊猫保护基地。去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基地”作为国家林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合作项目,落在了上海野生动物园。上海基地将成为集大熊猫观赏展区、科研繁育和公众教育为一体的机构。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北上广地区没有野生大熊猫种群,也没有野生环境。优势在于科研力量雄厚。但圈养大熊猫大规模外迁的做法却值得商榷,“因为保护大熊猫的最终目的是野化放归,这些地方并没这个条件。”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国内仅有四川从事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放归区域选择在雅安市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

其实,关于大熊猫科研机构及圈养种群外迁建议,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许多人提出,因为当时四川岷山山系出现大面积箭竹开花,已不适合熊猫生存。当时多数人希望外迁的目的地是湖北神农架林区,因为大熊猫日常摄取的51种食物中,神农架分布28种。经测算,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当地的竹子足以饲养上千只大熊猫。此外,直到清朝光绪年间,神农架林区仍有野生大熊猫种群,其野外环境并无太大变化。

有专家指出,若不加强保护,野外大熊猫将在百年左右消失,圈养的大熊猫也将在50年左右绝迹。然而,人工饲养并不是保护大熊猫最好并且唯一的方法。大熊猫终究是生活在林里的野生动物而不是宠物,人工饲养或许能暂解灭种的燃眉之急,却绝非最终出路。未来,大熊猫这一物种即便是依靠人工饲养的方法保全了下来,那我们子孙后代所看到的也绝不是曾经意义上的大熊猫了。

人们应该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停止伐木、砍笋,禁止破坏大熊猫的栖息环境,尽量避免圈养大熊猫近亲繁殖、以免其生殖机能下降甚至消失。是时候还大熊猫一片宁谧的竹海家园了。

(原标题为《大熊猫母女之死引发疑问:圈养之路该如何走》)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