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学生校内减负课外又被“增负”,家长焦虑心态令减负受阻

澎湃新闻记者 吴玉蓉 实习生 滕艺菲
2017-01-23 18:18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给中小学生减负,是教育“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切实要求,近期也成为各地“两会”的热门话题。

减负到底要减什么?减负喊了多年,为何迟迟减不下来?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市级学科带头人南海涛等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中小学生减负其实不仅仅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情,人才评价机制、社会人才出口以及价值观等外在环境也必须跟上节奏。南海涛还认为,家长焦虑的心态令减负受阻。

学生校内减负,家长校外报补课又“增负”

1月20日,北京“两会”落幕。在北京“两会”期间,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当代律师事务所律师卫爱民建议,目前本市中小学的放学时间在下午4点左右,应延迟一个半小时到下午5点半,让学生的放学时间和年轻父母的下班时间一致。

卫爱民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过早放学,为社会培训机构创造了土壤,这些孩子依然在中介机构培训,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另外,培训机构价格越来越高,成为了年轻家长很重要的家庭经济负担。

不止是经济负担,来自北京东城区的郑女士对澎湃新闻表示,还有精力上的负担,陪孩子上课外班,让自己疲惫不堪。

郑女士的女儿上小学二年级,孩子所在的学校,一年级二年级的期末考试不叫期末考试,叫乐考,且没有成绩。“事实上,现在孩子的校内负担并不重,如果孩子不拖拉,认真做作业,每天花十分钟就能做完。孩子在校内的环境非常宽松,老师既不敢打孩子,也不敢骂孩子,我们严格教育的传统都丢掉了。”她认为,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校内不宜再减负。

“校内宽松了,累的是家长。”她说,社会环境竞争激烈,家长不得不让孩子从小就学习各种才艺。

北京西城区的张女士女儿上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结束时,老师通知学校没有期末考试。

她也认为,孩子在校内的环境过于宽松。每天早早放学,家长不得不带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课外班,“如果能在学校里时间长一点,多学点才艺就好了,而不是家长带着孩子课外到处奔波。真正需要减负的是家长。”

“要减的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课内容”

“减负,要减的是过去在文化课上不太合理的教学内容。”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市级学科带头人南海涛对澎湃新闻表示,盲目地谈减负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觉,觉得减负就是让学生轻松、愉快,这会造成一种误解。

南海涛认为,“负”减的主要是过去那些僵化的、脱离生活没有生命力的文化课内容,从长远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不是很大。

“我们现在越来越认识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重要,过去这方面是欠缺的。”对于延迟放学时间这一建议,南海涛并不十分赞成,“学生晚一个半小时下课,有的学校安排丰富的课外文体活动,这对学生是有益的。如果学校不具备条件,老师精力有限,只是像托管班一样,就失去了意义。”

但卫爱民认为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他说:美国很多州的学校在放学以后,政府会雇一些老师,辅导孩子体育、唱歌、跳舞、美术、弹琴等。当然,也可以由学校老师承担一个半小时的责任,政府财政拨款。“老师的劳动权益要保护。国外的解决办法是这些老师下班后,另外一波老师来。”卫爱民说。

家长的焦虑心态令减负受阻

在谈到“校内减、校外增”的状况时,南海涛介绍称,目前的课外班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例如舞蹈、音乐、美术等兴趣班。这类课外班,如果孩子感兴趣,应该长期坚持,这对孩子的未来十分有益。另外一种就是文化课,例如小学的奥数、初中的语数外等。

“语文、物理、数学去报课外班,我觉得没有什么必要,这其实就是家长的心理安慰。”南海涛解释,对于上了初中以后的孩子来说,文化课的学习最主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外班难以培养。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生活能力、生活情调,以‘人’的目标来培养孩子,当然就是在小学阶段,甚至学前阶段。”她说,家长自身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也十分重要,“学业成绩从初中之后再努力,都来得及。上了初中之后要养成好的习惯,自己预习、复习、总结、梳理,要把这些习惯培养起来,自然而然就好了。”

对于减负多年却一直减不下来的原因,南海涛称,是人才评价机制、社会人才出口以及价值观的问题。

她认为,多数人的价值观还停留在对于物质层面,“有钱有权就是成功,没钱没权,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就不被接受,必然造成我们在世俗的教育体系中去打拼。”

南海涛认为,在这样条件下,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跻身到精英行列,这样焦虑的心态令减负受阻。此外,评价选拔机制不够灵活也是问题所在。近年来高考选拔机制的确有所变革,但主要还是参照试卷与分数。虽然有自主招生,但只是极少数,目前的选拔机制并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自由发展个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