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高招志愿填报改革利好:学生选择更多,促进个性化成长

澎湃新闻记者 李菁 陈逸欣
2017-03-17 11:59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3月17日,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上海市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实施办法》(简称《实施办法》),上海将有首批高三学生接受新的招考模式。

从2014年推进高考改革以来,高考选考科目从以前的6选1(文理分科)改为6选3(文理不分科),且应届生可以参加春考和秋考,学生有了更多选择权。

此外,综合素质评价破除“唯分数论”,多把尺子量人才,为学生设计了个性化成长路径。

自主选科:学生发展空间变大

2014年9月,上海市政府公布《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这意味着上海高考改革步入“元年”。

新高考改革的核心是“两依据一参考”,也就是:依据学生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招生录取选拔。

高考改革后,每位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特长、兴趣等自主选择3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高考选考科目从以前的6选1(文理分科)改为6选3(文理不分科),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选考科目组合的多元,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在引导着他们结合自身情况和个性特长,做好生涯规划;高考改革的深入,为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和高校科学选拔人才搭建了更好的桥梁。

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杨振峰认为,《实施办法》充分考虑基础教育关于学生培养的规律和高校选拔人才的客观需求,尊重学生选考实际和学生兴趣爱好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了志愿的选择性,有利于学生充分表达专业意愿。政策的设计有利于增强考生及家长的感受度和获得感,使志愿填报成为考生“学会选择,奠基发展”的过程。

同时,上海市市北中学校长陈军也表示,“院校专业组”志愿填报方式,鼓励考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合适的高校专业,传递给基础教育领域坚持“育人”导向、坚持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清晰目标。相信在高考综合改革的进一步推动下,大中小学都将担负起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自我、逐步学会选择、发展自我的共同教育责任,进入关注学生志趣培养的良性循环。

上海市民吴女士的女儿今年高三,她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高考改革后,英语科目可以一年两考,打破了文理分科的界限,给考生带来了更多选择和发展空间。

综合评价:多把尺子量人才

2017年起,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将在高招选拔中发挥重要参考作用。如何确保公平性、坚持科学性,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2017年3月4日、5日,上海23所普通高校举行自主测试(简称“校测”)。经考生确认后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也在本次校测中首次使用。

上海大学校测采用面试方式进行。考生需参加基础数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两个环节的面试。学校把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提供给面试专家,其中包括考生的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情况、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基础课程成绩、研究性课程、学科类、科技类、文体类特长等等。面试专家根据上海大学人才培养理念,同时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结合考生面试情况及综合素质,公平公正地选拔出具有培养潜力、能够应对今后学校学习挑战的优秀学子。

校测平稳有序,让更多人看到了综合素质评价的闪亮。

在上海格致中学校长张志敏看来,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给每一名学生设计一条与其志趣爱好相符的个性化成长路径,“教育的评价不是要把不同的人评价成相同的人,应该是把每个人评成不同的人。”

上海市民张先生的儿子今年高二,张先生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高考改革给考生带来了不少“红利”。譬如,高考改革后,除了秋考,应届生还可以参加春考,不再是“一考定终身”;高考外语最多可以考两次,可让孩子的心理压力有所减小;此外,文理不分科有助于让孩子更全面的发展;学生在选科时自主选择的自由度也更大,以前是六选一,现在是六选三了。

“学校在两年前就实施了走班制,这样一来,儿子的知识就更全面了。”张先生表示,由于上海已经合并一二本批次,本科招生不再有一本和二本之分,不仅有助于学生缓解孩子的应试压力,更专注于志趣特长的发展,也有助于拓宽中学和大学的特色化发展空间。

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获悉,在坚守公平底线的基础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将在高考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等环节中使用,作为多元录取的重要参考。破除“唯分数论”,多把尺子量人才,更多考生有望受益于高考改革带来的“利好”。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