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地铁探伤工午夜进隧道为钢轨体检,不放过毫米级“伤口”

澎湃新闻记者 陈逸欣 实习生 李婷
2017-04-28 07:47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地铁探伤工午夜进隧道为钢轨体检。澎湃新闻记者 刘嘉炜 编辑 陆林汉(02:26)
从2017年4月28日起,上海地铁首次大规模延时运营。这对地铁探伤工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他们的检修时间缩短了近1/3,但工作量基本不变。

工作中的一点疏忽可能造成交通瘫痪,李佳斌必须细心再细心。

他是一名地铁探伤工,在午夜时分进入地铁隧道,竭尽全力不漏掉钢轨上的任何一个“小伤口”。

2017年3月25日,地铁探伤员操作着超声波探测仪对铁轨进行检测。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刘嘉炜 图 

习惯昼夜颠倒

李佳斌的工作从深夜开始。

3月24日晚上11点50分,上海地铁1号线锦江乐园站地下一层工作室内,他和其他同事已穿戴整齐。李佳斌不记得自己换掉了多少双绝缘鞋,由于隧道阴暗潮湿,他们的绝缘鞋平均3个月就要换一双。

“已经习惯这种工作环境和作息时间了,同事之间相处融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李佳斌说,如果再选一次,他还会选择探伤工这份工作。这个30岁的小伙子是上海地铁1号线梅陇基地装备部探伤二组的组员。

3月25日0点,地铁探伤工们登上了“大黄蜂”——这辆亮黄色的轨道探伤车检测时速能达到60公里,且精度达到毫米级。当“大黄蜂”发现钢轨内部伤损,李佳斌和同事们辅以人工探伤再精确“诊脉”。

据李佳斌介绍,钢轨由于受列车的碾压和金属热胀冷缩的变化,经常会受到一些损伤,严重时甚至会发生断轨。因此,他们需要定期给钢轨进行体检。 凌晨1点50分,在锦江乐园和上海南站之间,“大黄蜂”发出报警提醒轨道有伤,李佳斌带着仪器和5名同事迅速下车,最后诊断结果为1个“三角”的轻微小伤。李佳斌说,如果发现问题,会在旁边标注上三角符号,“如果是3个三角符号,我们就连夜通知抢修人员抢修,无论如何要先确保白天地铁能够正常运营。”

他们反映有关情况后,将上述这个轻微小伤记录在册。“对于小伤需要定期观察,一点点小伤都不能放过。”李佳斌说。

延时运营之后

4月底,上海地铁部分线路延时运营1小时。

地铁探伤是一项“慢活”,延时运营前,每天晚上李佳斌和同事们要从0点工作到3点左右,完成3.5公里左右的钢轨探伤工作。

延时运营后,包括李佳斌在内的30多名上海地铁维保工务轨道探伤工们的工作时间缩短了,但工作量基本保持不变。

李佳斌计算过,工作日1号线末班车大约次日凌晨12点回库,检修完毕后凌晨3点前交车。延长运营1小时,但交车时间基本不变,意味着检修时间只剩下2个多小时,缩短了近1/3的时间。

他说,检修时间缩短近1/3,并不意味着检修工序能相对减少。更加技术化的手段、更加精准的操作,显得越发重要。

“我的工作关系到上海市民出行的安全,这是我们的责任,一点疏忽可能就会造成第二天交通的瘫痪。所以要做到仔细认真,排查一切隐患。”李佳斌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

李佳斌只是地铁探伤工的一员,此外还有线路维修工、线路巡检工,还有维保部门车辆、供电、通号、物资和后勤专业以及运营公司超过1500名工人,正是他们在一线作业,让列车安全平稳准点地运行在每一条线路上,保障上海市民平安出行。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