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王兴东谈为何操刀广播剧《邹碧华》:其子悼词中有信仰的力量

澎湃新闻记者 陆兵 实习生 张涵
2017-04-18 19:12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4月8日,三集广播连续剧《邹碧华》在FM107.2上海故事广播首播,用声音追思那名推动上海司法改革、47岁逝世的“燃灯者”。

4月18日,广播连续剧《邹碧华》研讨会召开。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会上获悉,该剧以儿子邹逸风视角切入,集中展现2014年12月邹碧华去世前的人生轨迹,聚焦邹碧华生前为之奋斗不息的几大关键性事件,如“推进司法改革”、“律师和法官职业共同体”、“对年轻法官的培养”、“执法为民”,多层次地还原了邹碧华。

2014年12月,作为上海司法改革的重要推进者之一,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邹碧华突发心脏病因公殉职。

他的突然离世,震动了整个中国法律界。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法官、检察官到法学教授、律师,一致对这位法官的学识和人品表示敬佩,对他的英年早逝表示惋惜。

邹碧华在担任上海市长宁区法院院长时,制订了《法官尊重律师的十条意见》;他的《要件审判九步法》,也成为民事法官的办案圭臬。习近平总书记对邹碧华的先进事迹作了重要批示,称他为“燃灯者”。

广播剧由以一个年轻又哀而不伤的声音开始,这是剧中邹碧华的儿子邹逸风。在邹逸风21岁生日那天,父亲还与他相约,“下次好好说说自己21岁的往事”。孰料翌日,天人永隔,年轻人只能从遗物、故人或是新闻里寻找父亲的踪影。

广播剧以此为切口,循着邹碧华过世前后几天内发生的声音线索,还原曾经影响过邹碧华的人,及他影响过的人。

广播剧导演徐国春坦言,没有画面的蒙太奇,少了视觉对于形象的捕捉,广播剧擅长的是讲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却很难为人物精准描摹,所以剧本从2015年初开始不断被推翻重来。

事情在找到王兴东后出现了转机。

王兴东是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在他笔下诞生过《建国大业》《辛亥革命》《孔繁森》等多部优秀剧本。徐国春向王兴东递去橄榄枝后,后者只因一个原因就答应了邀约。

“不用看手机,只要闭上眼睛,听到一个儿子,为他47岁就病逝的父亲所致的悼词,如同一股清泉潺潺流过心头,脑海再现父子诀别的场面。”在王兴东眼里,那篇出自21岁年轻人的悼词毫无装饰,“恰恰是其中每一个纯真的字让人相信,信仰本身具有掷地有声的力量。”

王兴东说:“我虽年过花甲,写了40多年剧本,深深地被法官的儿子这篇悼词所感动,所以毅然接受了导演徐国春的邀请,用‘耳朵’来写这个剧本。”

研讨会上还谈到了该广播剧的艺术特色。与会者认为,该剧充分发挥了广播剧时空自由、擅长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艺术特征,是一部难得的广播剧佳作,有温度也有厚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