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观察|拒绝请客送礼成风,让乡村社交回归真诚

澎湃特约评论员 姚华松
2022-02-16 11:3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春节最重要的社会与文化功能是亲友们相聚,在拉关系、讲人情和爱面子等特征明显的内陆乡村地区,亲友团聚的频次超乎想象,这种团聚极易滋生为一种陋习:请客成风、送礼成风。

虎年春节,笔者回老家——一个位于鄂东南偏远山区的村庄过年,正月初二开始,我几乎每天都被父亲安排去不同的地方送礼,我对这个春节最直观的感受是乡亲们终日忙于赶场子。以结婚、小孩及老人生日等由头的宴席是一天接一天,从大年初三开始,到我离家的正月十二,村里的宴席就没有停歇。

我一个堂叔告诉我,初六那天,他、他老伴、他两个儿子分头去四个地方赴宴,随礼的钱高达1500元,初七到初十,他们家平均每天赶两到三场,每天的礼金是400-800元不等。

家有喜事,请客吃饭,本无可厚非,但如今的喜事泛滥成灾:从前,小孩只办一岁生日,现在,百日要办,十岁也要办;从前,年轻人只在结婚当天请客,现在的情况是考重点高中要办,考大学要办,参军要办,买房子甚至买车子也要办;从前,老人只限于在60、70、80等整岁生日时请客,如今,61、62、73、86等也行。换言之,每年的生日都是喜事,都成为请客的由头。

时间方面,从前的请客往往安排在喜事当天,现在,很多人把时间提前到春节期间,原因很简单,春节期间滞留在家的人多,随礼的人多,收到的礼金自然也多。

阶层差别方面,喜事频繁或请客频次高的很多是人数众多的大家庭,或有钱的、有权的和人际关系广泛的家庭。赴宴者要么欲巴结或攀附他们,要么现在或未来有求于他们,这样的家庭大多通过频繁的请客赚得盆满钵满;而那些普通家庭,尤其家里的老人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除了务农外,几乎没有额外收入,更谈不上退休金,频繁的送礼对其而言无异于泰山压顶,叫苦不迭;还有一些家里有尚未结婚的超龄或大龄青年男女的家庭,因为没啥喜事,鲜有请客的机会,只掏钱出去,不收钱回来,终年“只出不进”,礼金赤字异常巨大。

另外,在爱面子、攀比及从众等文化心理推波助澜下,很多人内心不免纠结:去吧,口袋里捉襟见肘,压力巨大;不去吧,担心得罪人或觉得丢人。这无疑极大增加普通人的人际交往成本,继而演化为一种无形的情感绑架,甚至是道德绑架。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文化振兴要求“除陋立新”,所谓“除陋”,就是要剔除乡村文化中的各种旧陋习。因为攀比和爱面子而造成的请客风与送礼风就是典型的陋习。

对于各类请客行为,应该制订有针对性和实操性强的聚餐指引、规范与惩处措施,明确规定严禁操办的及不宜操办的详细范畴,同时发挥群众举报的监督机制,建设相对纯净的社交氛围。

所谓“立新”,就是要焕发乡村文化新气象,创新团聚形式。比如,不妨在村微信群里提前接龙,告知谁家有什么喜事,共计多少户,涉及多少人,然后大伙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百家宴或长街宴,选择一个大一点的场地,采取众筹的方式。

有人出菜(如每户出2-3个菜),有人提供酒水及饮料,有人搬桌椅板凳,有人表演文艺节目,小朋友们可以迎宾及端茶倒水,此举能充分调动所有人的参与感。集思广益各尽其能,也能有效烘托节庆气氛,增进村民感情联络。

革新团聚内容,鼓励用群众基础强的拔河、打球、唱歌、跳舞、朗诵、论坛等文体活动适当替代传统以大吃大喝为代表的请客吃饭,让人们从单纯满足“味蕾”的团聚形式中解脱出来,更多投入到强健身体、愉悦精神等高级团聚形式中,让乡村的社交活动回归到亲友间真诚的问候与交流这个正题上。

    责任编辑:李勤余
    图片编辑:张同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