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西行漫记④|女大学生去西藏做核磁共振技师,“真的很缺人”

澎湃新闻记者 周航
2017-05-07 08:24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曾燕做志愿者9个月了。作为一名核磁共振技师,她第一年的服务期快到期了,她想再续签一年。澎湃新闻记者 王国庆(04:36)
【编者按】

贵州大山帮扶、宁夏贫地支教、西藏高原行医、云南森林从警……

他们毕业于上海,投身于西部。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跟访5名奔赴祖国最基层的志愿者。他们中三人是党员,另两人正积极申请入党。他们是上海2360余名“西部计划”青年的缩影,上海的高校教育赋予了他们开放、包容、活力与激情。

在第68个五四青年节,澎湃新闻推出“西行漫记”系列报道,呈现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心气、抱负和力量,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心怀远方,青春无悔。

四月下旬,曾燕成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不可或缺的一个人。

来这里做志愿者9个月,她总是坐在核磁共振仪的操作间,盯着仪器和电脑屏幕,有节奏地用汉语或藏语喊出两个词: “吸气”、“憋气”。

每天都有偏远地区的人来看病,但核磁室算上曾燕这个志愿者,只有两名技师。上一个病人刚做完检查,她就得冲出操作间,去为下一个病人摆身体。由于另一名技师休假,她要在长达50天的时间里,几乎独自承担所有日常工作。

“设备很先进,但真的很缺人。”这个23岁女生去年夏天从上海健康医学院毕业,来到这所三甲医院志愿服务一年。

检查前,曾燕帮病人摆正身体。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王国庆

“没有固定下班时间”

四月的拉萨,冬天刚刚过去,远处山顶积雪即将全部融化,街道明亮干燥,路旁树木抽出新芽。

布达拉宫的东侧坐落着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4月24日9点,医技楼大厅和过道像往常一样,早早站满了病人。一楼过道的终点,核磁共振设备间大门亮出黄色警告“强磁场危险”,隔壁的操作室是曾燕平常的办公室。
为了赶在9点半前到办公室,虽然住得不远,曾燕仍像大多时候一样,没来得及吃早饭,跨着包匆匆而来。一开门,她还没来得及穿上白大褂,五六个病人就涌进来,交单子、做检查、拿报告......操作台上四台电脑、设备,都摆在远离门的一侧。

这段日子另一名技师休年假,曾燕几乎承担了所有日常工作,平均每天要为二三十位病人做核磁检查。“做不完的病人,没有固定下班时间。”说到这儿,曾燕这个大学刚毕业的女生露出些许委屈的表情,提起自己分配到医院的第一天,就加班到了晚上8点多。

病人一个接一个,曾燕工作时几乎一直都在忙碌。

“人手确实很紧张。”医院放射科主任银武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核磁室设备先进,界面又是全英文的,现在仅一名专职技师。在内地医院,一台设备正常配备应该是2-3名技师,还不包括住培生、实习生。

这里的流程也和内地医院有区别,叫号、预约、排班的工作,现在都是技师在做。曾燕还负责排版、打印,将报告装袋,赶在第二天11点前送到大厅登记室。

事情堆叠在一起,曾燕的每一天都异常紧张。尤其刚来的时候,语言障碍成了一道坎。有的藏民不懂汉语,她给他们填知情同意书,怎么也解释不清内容,另一边还要操作设备,她常常急得冒汗。

这个重庆姑娘自称野性子,在这种时刻却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不知所措。“那段时间很自责,每天都谴责自己。”她说,有几次受了委屈,给爸爸打完电话,就在宿舍蒙着被子,一个人哭。

“从小有个西藏梦”

来西藏,曾燕还“骗”了家里。

她在学校报名了“西部计划”,老师问去不去西藏,她没犹豫,“反正从小有个西藏梦”。

但家里和周围的朋友都不理解。“就说不明白我为何要去这么艰苦的地方。”曾燕说,她骗父亲和爷爷,如果不去西藏,就属于违约, “有可能会被拉入黑名单,以后买房贷款就会贷不到”,才被准许。

这不是她第一次“反叛”。高考那年,曾燕没听家里的话,跑到千里之外的上海上大学。她说,自己出生在重庆丰都的一个小村庄,自己从小是被当男孩养的。小时候,她总和几个堂弟一起玩陀螺。为了做一根好的鞭子,他们不惜冒险去摸山坡上的藤构,而这样的事总是曾燕来做。“因为我年纪比他们大。”她说。

一次为了摸藤构,从数米高的山坡上掉了下去,脑袋磕到石头。直到现在,她还无意识地会伸手,去遮挡额头上的那块疤痕。
学医则是家里支持的。父亲说,做医生好,以后可以帮衬着家里,不至于出点什么事,再手忙脚乱。她学的是医学影像技术。CT、核磁,母亲因肺癌去世前,她在医院接触到了这些,莫名觉得有一种看穿人体的魔力。

从农村走出来,在上海读书,她看到了期待看到的一切,掌握了一门技术,也学会了公平和正义,思想变得开放。

毕业去拉萨,因为有技能和思想上的储备,她内心并不恐慌,而是对神秘的西藏怀有一种好奇。决定后,她放弃了上海的工作。

“我觉得自己很重要”

在医院,曾燕住在备用病房改造的宿舍。两人一间,她把自己的所有东西码得整整齐齐的。桌上放着加湿器,几本专业书,以及她和父亲的合影。

中午不是太忙,曾燕就回来自己做饭。厨房是护士站改造的,十几个电压力锅挤在同一个台子。她不太买牛羊肉,大多是些蔬菜。

曾燕正为自己做午餐。

每三天,她会给家里打个电话,问问情况,报个平安。思乡是抑制不住的情感。很多的瞬间,情绪会莫名地泛上来。或者在工作时,突然就想起自己的母亲。

去年年底,自治区卫计委组织去看《文成公主》史诗剧,当里面唱到“到不了的地方是远方,回不去的地方是故乡”,曾燕没忍住,突然落了眼泪,过一会儿才憋回去。

几个月来,曾燕也越来越不觉得孤单。今年,她认识了其他省份的志愿者,“大家吃了顿饭,好像就认识了。”11个人组成大家庭,大家按年龄排行,曾燕排第七。

她还认识了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志愿者,彼此成了好朋友。曾燕形容,两个人都是天蝎座,性子野,爱疯爱闹。她工作忙的时候,另一个“天蝎座”还会帮着打打下手,做些基础工作。

从刚来医院的新手,变成独当一面的人物,曾燕开始和另一名技师轮流上班,工作的进步让她感到骄傲。她还学会了二十几句藏语,最常用的“吸气”、“憋气”、“外面等”,还有“姐姐”、“奶奶”一类的称呼,足够应付基本工作。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最近,医院人事处处长李瑞又找曾燕谈了一次话,希望她能报名医院的招聘,通过考核后留在医院。但曾燕还没想好。

经过多年发展,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目前拥有诸多顶尖设备,在编人员超过900人。这三年,收入上也有大幅增长,和内地比有相当的竞争力。但人才的紧缺还是显而易见。

“要是我走了,可能会给医院造成压力吧。”想到第一年的服务期快要结束,曾燕总有些小小的难过。她决定在拉萨的时候,“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有空的话,也去植树、献血,或者和福利院孩子一起玩游戏。

“我们现在不是简单的缺人,应该说缺少的是优秀人才。”李瑞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目前医院目前离整编还有100多个名额,还在招募大量人才,并且想把他们留在西藏。

曾燕还没想清楚工作的事,但决定先把服务期再续签一年。她想去布达拉宫看看。虽然就在医院旁边,但她还没去过。

曾燕在布达拉宫观景台前留影。入藏9个月,她还没上去过布达拉宫。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