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丨在罕见的沙尘暴面前,成绩可以讲但吐槽更要听

胡印斌
2017-05-04 17:17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久违的“吃土”的感觉来了:眼前是一派苍黄的景象,城市的高楼就像隐约的丛林,而微信上满满的是对沙尘暴的吐槽。

“新荷乍露嫩绿,后园初发幽篁”。明天就立夏了,今天却迎来了今春最强的沙尘暴。东北、西北、华北部分地区能见度明显下降,据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数据显示,全市绝大部分地区PM10浓度均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严重的超过2000。

5月4日,在北京景山公园的万春亭,一名外国游客戴着口罩拍照。新华社 图

气象部门称,本次沙尘天气持续一天,傍晚前后逐渐减弱结束。而专家则安慰民众,与此前相比,近年来全国沙尘呈现递减趋势,2011年、2014年、2015年、2016年沙尘暴天气过程均不超过2次,2015年仅有1次,为近年来最少。然后又说,最近10年,由于人为治理和气候因素的共同作用,沙源地局部环境有所改善——似乎此处应该有掌声。

数据当然没错,不过,好像哪儿哪儿有些不对。对了,这好像不是说沙尘暴的节奏,而是自我表扬治理效果的“画风”啊。

公众本该享受“春和景明”,不意却一早在上班路上“吃土”,这个当口一味谈“递减”、“改善”并不适合。难道还要让人们一边艰难地呼吸,满嘴细细咀嚼细颗粒,品味PM10与PM2.5的差别;一边“感恩”近年来治理成就吗?

实际上,类似的“体感差异”并不鲜见。雾霾来了,个别官员、专家不去讲治理、讲问题,却在成绩上大费笔墨,无非是“这已经好多了”、“总体趋势向好”云云。即便老百姓纷纷吐槽,还兀自罗列一堆数据以佐证环境的“向好”。这样的逻辑令人诧异,为啥不能多一些体贴呢?空气究竟怎么样,大街上溜一圈便知,为啥一定要说那么多的“趋势”呢?

人们当然无意否定中国这些年治理沙尘暴的成绩,而且我也有切身体会,与小时候动辄天地苍黄、漠漠漫漫相比,现在的沙尘暴确实少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应该满足地呼吸着当下沙尘暴与雾霾混搭的污浊空气,嘴角流露出“昔不如今”的微笑。何况,即便是专家宣称的“三北防护林”和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工程,据媒体报道,也有老化以及人为破坏的现象,这些与今天的沙尘暴有关联吗?

既要治霾,也要治沙。这回是“罕见”沙尘暴来了,哪怕“罕见”的背后是近年来的治理成绩,也不该弄成“表扬稿”。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